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共同体,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需要各族人民同心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障。以共同富裕为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引导各族人民深刻明晰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着力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坚决确保各族人民在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成果;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推动共同富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民族大中小学校落实民族工作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教育要从培养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知、形成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促进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行为自觉三个内容维度实现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然而,当下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实践存在教育目标“碎片化”、教育内容“散点化”、教育方式“无序化”等现实困境。在实践路径中,民族学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序进阶的目标体系、多元统整的课程体系、一点多维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纲”,是青少年拥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之源。建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话为统领,厘清“四个共同”“五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之于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在此基础上,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逻辑,坚持“家—校—社”的多元协同,确保“党—团—队”的一体联动,进而建构全方位、立体化的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机制。要实现这一机制,需建立大中小一体化的育人体系,助推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发展;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空间,促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互嵌式发展;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实现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贯通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既是落实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也是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地理环境特殊、民族关系复杂、不安全因素较多等具体特点,边疆地区常态化宣传教育应重点围绕“理念认知”和“情感认同”展开。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党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尝试。边疆地区在常态化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也要把握边疆地区的特殊情况,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与共”“四个共同”“五个认同”“三个意识”等内容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可通过建立宣传教育长效机制、细化宣传教育目标受众、丰富宣传教育方式手段、完善宣传教育基础工作等实践路径,构建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  相似文献   

5.
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既是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积极行动,也是打通学段壁垒、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性、连续性和实效性的迫切需要。本文试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大中小幼一体化”二者结合起来,提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重要意义,分析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面临的挑战,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探寻出更为有效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但高职院校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路径比较单一,且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认知不足。针对这一现实情况,通过分析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并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则,以加强思想引领、聚焦立德树人为实践路径,为促进高职院校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民族院校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实践基地,通识课程则是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本研究聚焦6所国家民委直属民族院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通识课程现状进行剖析,并总结实践经验及存在困境。研究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课程具有占比大、类别设置多样、内容选择异中有同等特点,但也存在分布比例失衡、班额偏大、实施方式参差不一等问题。建议增设通识课程类别与模块,调整课程比例与方式,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民族院校协同合作。本研究可为探究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通识课程提供新的理论观点与实践路向,同时也可为民族院校促进课程体系高质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协同创新的内涵,指出了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意义,分析了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是有利于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二是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四是有利于开创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政治引领、文化浸润、发展凝聚、“三交”增进、法治维护这“五个维度”和“一个机制”方面予以构建。该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运用中需不断改进,以更趋完善:一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要具有整体性、共同性,二是评价指标相关内容及有关数据采集要具有可操作性,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考核评价要具有导向性。我们应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正确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的“五个维度”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共生关系”,有效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评价指标体系”,旨在探索出一套全面、系统、公正、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考核评价我国民族地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单位的工作优劣和实施绩效,从而为未来党和政府有关民族政策的制定、地方各级党委...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理论与现实命题.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铸牢各族大学生群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基础上,提出思政课程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衔接路径.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建立和谐民族关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性视角解析,“民族心”“民族意”“民族情”“民族力”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内涵。而社区教育在助力“共通语言、交往空间、民族情感、物质基础”等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基本条件供给中具有独特价值。社区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其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有: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以习用共通语言凝结“民族心”;丰富社区教育互动形式,以拓展交往空间凝聚“民族意”;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以涵养民族情感凝集“民族情”;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以奠定物质基础凝合“民族力”。  相似文献   

12.
以智慧教育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智慧教育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新模式有助于重塑教育生态,促进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管理、协同育人一体化改革。智慧教育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开放式协同系统,以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共享为首要前提,以助力课堂教学有形有感为实践指向,以改进教学评价方式为有力抓手,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为有效保障,以联结家校社协同共育为关键力量。在基础教育教学中落实落细落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由知识逻辑向生活逻辑回归、课堂教学由传统教学向创新教学跃迁、教学评价由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同时,为充分发挥智慧教育的赋能效能,应整合智慧管理优势培养德“技”双馨的教师队伍,拓展跨界互联场域,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常态化机制。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三大方面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历史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性的需要;形势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性的需要;国情教育是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效性的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精神内核具有提高政治认同、培育民族认同、传承精神财富等方面的价值耦合。通过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资源等有效路径将其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是人的重要属性,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范畴。教育以培养人的主体性为目的追求,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要以人的主体性为根据,才能促进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培养具有高度主体性品质的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工程,主体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双向建构。主体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认识论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主体性的价值观选择。领会主体性内涵、挖掘主体性规律、加强主体性交互、归于主体性发展,反映了新时期主体性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起点、遵循、途径和目标,体现了主体性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新时期主体性理论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从深化同一性、观照规律性、指向实践性、突出发展性这几方面下功夫,共同推进民族教育工作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个包括认知体验教育、情感认同教育、行为意愿教育的心理教育过程,是一个具有线性化、层次性、梯次递进特点的概念。通过借鉴与重构“课程思政圈层式协同育人理论”,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置于自组织性、协同递进、圈层波动特点凸显的理论模型之中。理论层面,基于课程思政“核心圈层—关键圈层—辐射圈层”的“理论宣教—价值负载—行为意愿再塑”的圈层特性,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以“知识生产—情感脉络化—行为塑造”三维开展为关键,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发展。实践层面,课程思政建设需观照意识生发的人本性,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生成、情感生发、行为意愿激发为着力点,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梯次递进。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内蒙古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上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教材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有待提高,教育方式有待深入挖掘等困境。因此,内蒙古高校应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增加课程思政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营造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本文以呼伦贝尔学院英语专业为例,对英语课堂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与问题做了全景式扫描,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佳路径。期待可以进一步提升本校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并为今后同类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民族地区教育要以此为主线,努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协同体系。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也是“四位一体”中的奠基性环节,然而事实上又是最薄弱的环节。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各具特色和教育传统,本研究基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定位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宗旨,以民族地区家庭教育为研究对象,探究家庭教育如何积极对接学校、社会与政府方面的教育,发挥“四位一体”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路径优势,以取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9.
莫海燕  姜敏  潘华莹 《广西教育》2023,(12):37-40+56
本文论述校地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立足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的调研情况,分析校地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提出以乡村振兴学院为载体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机制、以乡村振兴学院为平台研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课程、以乡村振兴学院为阵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品牌等路径。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和重要任务。从价值生成的视角看,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整体上生成思想引领价值、精神塑造价值、时代蕴聚价值和实践导向价值的整合性价值意蕴,厘清“五个认同”教育与信念追求相统一,“四个自信”教育与利益诉求相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时代特色相统一,社会转型与思想发展相统一的发生逻辑,建构价值指向。在创新实践路径中,需要依循强化政治认同、夯实理论认同、促进情感认同、增进身份认同的价值逻辑,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推动顺应理论发展导向、追溯历史生成进路、构建心态秩序、完善常态化设计等教育举措的制度化、长效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