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同培肥措施对黔东几种土类土壤腐殖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5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或粮肥轮作、间种配施化肥均能提高黄壤土类黄泥土、黄红壤土类黄红泥土和潮土类潮泥土的有机质、腐殖质和活性腐殖质含量,其中胡敏酸、富里酸也相应地增加,但以粮肥轮作、间种配施化肥的培肥效果最好。粮肥轮作、间种配施化肥还能提高土壤腐殖质的胡/富比值。各处理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土壤耕层,但以0-50cm土层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土壤微生物在维持和提高高寒草地植被生产力水平、改善土壤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连续2年(2014和2015年)的小区施肥控制试验,探讨高寒草原土壤剖面微生物量碳、氮对氮、磷肥添加的响应。结果如下。1)施用无机氮、磷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10 cm土层,其均值分别是10~20 cm和20~30 cm土层的1.67倍和1.28倍。2)单施高量氮肥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N2P0(15g N/m2,0g P2O5/m2)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分别比空白处理显著降低60.39%和29.2%;在施磷肥的基础上增施氮肥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当施磷30g P2O5/m2时,施氮15g N/m2处理0~1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比不施氮处理增加61.54%,差异显著。3)单施磷肥各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相对于空白均无显著差异;在施氮15g N/m2的基础上增施15和30g P2O5/m2磷肥,0~1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比不施磷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59.8%和279.98%,10~2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53.78%和38.66%;施磷7.5g P2O5/m2时,10~20cm土层微生物量氮含量比不施磷处理显著增加68.35%。  相似文献   

3.
在粮食生产中,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对农业环境产生大而分散的化肥面源污染、土壤结构变劣、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产生威胁。北方的粮食生产中小麦占较大比重,为此,我们进行了小麦生产过程中土壤养分和相关施肥技术的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认为,结合小麦产量目标制定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合理施用氮肥、磷肥、因地补施钾肥等合理施肥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农业面源化肥污染,促进"绿色革命",提高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饼肥与化肥配施对烟叶成分和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饼肥与化肥配施对烟叶化学成分和感官评吸质量的影响,选取玉溪和曲靖肥力相似的两种红壤栽培烤烟K326,采用大田栽培的方式,在每667 m2施磷肥(P2O5)16 kg、钾肥(K20)24 kg基础上,设Y1、Y2、Y3、Y4共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饼肥和化肥合理配施会显著增加与烟叶品质正相关的钾、总糖、还原糖、石油醚提取物、烟碱、总类胡萝卜素和总多酚含量,而与烟叶品质负相关的细胞壁物质含量显著降低,提叶烟叶化学成分的协调性.评吸结果表明,使用合理的化肥和饼肥配比能提高烟气的香气质、香气量及余味,使烟气劲头适中,改善烟气的杂气和刺激性,提高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5.
以泡桐为试验材料,分别施用泡桐专用微生物菌肥与常规复合肥,分析连续3年不同施肥处理对泡桐的株高、胸径和木材硬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连续3年施用泡桐专用微生物菌肥A肥和B肥,泡桐的株高、胸径和木材硬度均显著高于施用常规复合肥.施用微生物菌肥B肥的效果最显著,对比施用常规复合肥的泡桐,第一、二、三年株高增长量分别高出18.8%、12.7%、7.8%,第一、二、三年胸径增长量分别高出14.4%、7.6%、7.8%,第三年木材硬度高出8.8%.试验证明:泡桐专用微生物菌肥对泡桐的增产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CH4产生的最重要土壤性质。土壤CH4氧化能力与包括活性碳、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内的土壤理化性质之间都不存在显著相关性。非水稻生长期较高的水分含量能促进水稻生长季节CH4的产生、氧化和排放。在影响稻田CH4排放大尺度空间变异性的主要因素中,土壤水分历史可能比土壤性质更为重要。结果表明,非水稻生长期土壤水分对水稻生长期CH4产生、氧化和排放具有极其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野外控制试验和静态箱法,研究极端干旱事件对若尔盖高原泥炭地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交换(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 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 Re)和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GPP)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极端干旱显著降低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生态系统的NEE、Re和GPP(P<0.05),导致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减弱,而温度(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SWC)是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收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对照处理(CK)和极端干旱处理(D)中,NEE、Re和GPP与空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极端干旱减弱NEE、Re和GPP对空气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表层土壤温度与NEE、Re和GPP的相关性高于深层土壤温度与NEE、Re和GPP的相关性。分析5 cm土壤温度与NEE和Re的相关关系。极端干旱减弱NEE对5 cm土壤温度的敏感性,增强Re对5 cm土壤温度的敏感性。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生态系统NEE、Re和GPP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而极端干旱对土壤全碳、全氮和有机碳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 > 0.05)。  相似文献   

8.
多环芳烃(PAHs)是中国土壤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危害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在环境中降解缓慢,具有生物累积性,并可通过食物链传递、放大,对人体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其生物有效性及生态风险相关研究. 本文研究了农田污染土壤中14种中到高疏水性PAHs在植物体内的吸收、累积及从根部向茎叶部分的传输. 结果表明中到高疏水性的有机污染物如PAHs可在植物体内发生从根向茎叶的传输,向茎叶传输的量与化合物的疏水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定量关系;同时,一种新型半渗透膜采样装置--三油酸甘油酯-醋酸纤维素复合膜(TECAM)被成功地应用于土壤中PAHs的采集及其对植物(Triticum aestivum L.)和蚯蚓(Eisenia andrei)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TECAM对土壤中PAHs的采样可在48h内达到表观平衡,大大缩短了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采样时间;TECAM可反映PAHs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土壤有机质及溶解有机碳含量对PAHs生物有效性的影响;TECAM内PAHs浓度与蚯蚓体内浓度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与化学提取方法相比,TECAM采集的PAHs不仅在浓度上与小麦根中浓度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而且TECAM采集的PAHs量也与小麦根富集的量相当;进一步提出了"土壤-孔隙水-TECAM"三室模型,并成功地描述了TECAM采集土壤中PAHs的三相平衡过程;此外,TECAM采样对土壤扰动小,操作简单,因此是采集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以及评价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大豆和花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借助15N示踪技术研究生物炭添加量(0、0.5、2.5和10 mg·g-1)对大豆和花生两种豆科植物幼苗的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速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同对照相比生物炭添加未显著改变大豆幼苗的总生物量,但两个较高剂量添加处理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生物炭添加未显著改变花生幼苗的生物量,但最大剂量添加显著增加其根冠比。随着添加剂量的增加,生物炭显著降低大豆对15NH4+15N-glycine的吸收速率,但对15NO3-吸收速率的降低作用相对较弱。生物炭添加显著降低花生对15NH4+的吸收速率,而对15NO3-吸收速率的影响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生物炭未显著改变花生对15N-glycine的吸收速率。以上研究表明,生物炭能够影响作物氮素吸收速率,但影响依赖于物种差异及生物炭添加剂量。因此对农田土壤进行生物炭添加时,应考虑物种属性和氮形态的差异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维持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尿素(U)为肥芯、鸟粪石(S)和生物炭(B)为包膜材料制备的缓释尿素氮磷释放特征对评价其农用具有意义.采用静水培养和土柱间歇淋溶试验,分析5种处理(CK、U、S包膜尿素(USR)、S+低比例B包膜尿素(USB1R)和S+高比例B包膜尿素(USB2R))水中和土壤淋溶液中TN、TP、NH4+-N、NO3--N和PO4...  相似文献   

11.
水合醋酸铜与2-吡啶甲酸在无水乙醇中反应,制得了二(2-吡啶甲酸)合铜(Ⅱ)新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测定了该配合物的结构.该物质的晶体结构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ī,a=0.5117(5)nm,b=0.7616(7)nm,c=0.9213(10)nm,α=74.807(15)o,β=84.265(18)o,γ=71.276(16)o,Z=1,V=0.3285(8)nm3,Dc=1.737mg/m3,μ=1.696mm-1,F(000)=177,R1=0.0633,wR2=0.1368.在该配合物中铜原子与两个羰基氧原子和两个吡啶环上的氮原子配位,呈四配位的平面方形构型,配合物分子通过羧基中另外一个氧原子与铜原子间的弱相互作用使整个分子呈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