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师道》2009,(3):62-62
近一时期,有人认为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因此“师道尊严”已不合时宜,甚至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障碍。对此,宋晓梦在《光明日报》发文说,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辞书对“师道”注释为师承;求师学习之道;为师之道。  相似文献   

2.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始终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为师之道。身为教师理想范型的他,是中华文化生命的承载者、开启者、引导者和化育者。孔子周游列国之行更是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游历教学”之先河,其游历教学所蕴含的周游列国间品读社会百态,与师同游时感知言传身教的价值更是具有丰富的当代启示:冲破学校域限,在游学中体悟生活;拓展互动场域,在自然内巩固所学;置身百态社会,在变化中洞察社会。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语文教材(2008年第5版)必修一《师说》一文,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师道”的释义为:“【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辞海》对此“师道”的解释与教材同。《辞源》于【师道】下有一义项为“求师从师之道。”所举之例是“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但没有对“求师从师之道”的“道”做进一步解释。笔者认为教材及《辞海》的解...  相似文献   

4.
《师说》是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的核心概念如“师”、“道”、“师道”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广义的“道”指的是一切规律、学问、知识、特长;而狭义的“道”则专指儒家思想;“师”有“儒家之师”和“技艺之师”的含义;“师道”有“为师之道”之解。  相似文献   

5.
<正>为师之道,一向众说纷纭;新世纪、新时期,各种说法更是花样翻新,让人无所适从。其实,所谓师道,重在实践。它体现于众多成功教师的身上,是由他们的教育实践支撑起来的,而不  相似文献   

6.
萧承慎是20世纪中国的一位出色的教育学家,他在战乱时期对师资文化进行的研究中,揭示了中国传统师资文化的历史特点,对"师道"做了关于教师的"为师之道"、国家和社会的"尊师之道"以及学生的"求师之道"的区分。中国的"师道"赋予教师的教-学活动以价值追求,其本身是一种信仰力量,具有道德约束力。中国和西方的师资文化差异,植根于双方的教育文化之中,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当从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中汲取滋养。  相似文献   

7.
为师与为人     
所谓“为师之道”就是“为人之道”。而教师,则是站在特殊位置(高度)的“人”。人的美德教师必须具备。对于“为师者”应该做到以下四点要求。  相似文献   

8.
说起师道尊严,粗通文墨的中国人莫不略知一二。比较文雅的说法,如“天,地,君,亲,师”,师道的神圣性等同于天之道、地之德、君之威、亲之恩,违逆师道的结果只能是神人共愤。比较通俗的说法,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父之不同于师付,原因正在于师道植根于中国初级社会并得到后来日益强化的家长制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李伏伽先生的短篇小说《师道》,提出了办学之道、为师之道,即我们的教育事业走什么道路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师道是什么?这个问题,是早已明确解决了的。这就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接  相似文献   

10.
君民关系思想是古代政治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周易程氏传》从易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读,体现了程颐作为士大夫所具有的政治关怀。从民本思想、君道思想以及君臣关系三个方面,可探析其中的君民关系思想,并彰显其中对民的关怀、对君的规劝以及其尊君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卓越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倡导教师要注重以身作则;对学生要"因人而进",因材施教;提出"明人者先自明"等师德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教师道德有着重要的学习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困境与出路:当代教师的道德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现实处境来看,新课程改革在教育目标、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所做的调整与重构,如果没有教师道德使命的自觉担当与充分践履,将难收其效。然而,社会氛围的功利化倾向、教育制度的不合理安排、教师教育的去道德化、以及教师自身的条件性依赖假设,却为当代教师的道德使命担当设置了重重困境。为了从这些困境中突围,我们一要坚定教师改变大环境的信心;二要做好教育制度的不断调整;三要增加教师教育中的道德因子;四要鼓励教师成为积极的道德行动者。  相似文献   

13.
汉代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道德教育成为正统,其道德教育体系中所要求的遵纪守法、廉洁刚正、以身作则和言行一致与我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具有一致性。我国社会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借鉴,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从德育的理论基础———性三品说出发,对德育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设定,对德育方法提出了极富见解的意见。其丰富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郑富兴 《学科教育》2014,(5):105-112
关于教师道德的评价存在两个矛盾的现象,一是教师社会声誉下降与教师呼吁道德减负并存,二是好人与好教师在“应试教育”下相互冲突。教师是否应该是好人成为了一个问题。忽视或弱化教师的个人道德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工具化、技术化与功利化的后果。面对教育体制的不道德,教师仍应该是好人。教师道德评价的框架和内容从个人-职业、公共私人两个维度可以概括为私德、公德、师道和师德(专业伦理)这四种类型。教师道德评价的重点应该是教师德慧,即一种基于公共教育责任的价值立场处理不同类型的教师道德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uses Foucault’s notion of parrhesia to analyse the story of another and to interrogate teacher education in terms of the particular moral order or the forms of socialization that it uses. I examine the context of my own teaching in terms of truth‐telling and the normative expectations that were found to exist. Through reflection and analysis and using the patterns of action research came the realization that some of what we do within teacher education examines a student’s moral performance rather than their pedagogical ability. The particular moral code that fits withi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needs to b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change. It argues that there exist collegial restraints and the typifications that serve to find the kinds of students and future teachers we consider appropriate. As an example of an action research study, the paper raises many questions that need to be further considered particularly in regard to ‘regimes of truth’ within teac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7.
在汉初政治转型进程中,贾谊对秦代和汉初道德危机进行了深刻批判。他倡导礼治建设,呼吁严明朝藩秩序和强化社会伦理控制。为了实现对君权的规范制衡,他提出学礼、习经并重的君储教育制度,发展先秦儒家的师友君臣论,强调了天谴和民本观念对君权的约束。针对黄老无为治道的积弊,贾谊推崇进取有为的政道原则,化解伦理与事功之间的矛盾,为朝廷制藩削藩寻找伦理合法性。贾谊是汉代反思秦政最有力度的批判家、倡导伦理复兴的儒家功臣和促成向伦理政治转型的思想先驱。  相似文献   

18.
德育的本质是精神性。当前俄罗斯德育正面临人文危机。在多元社会意识条件下,德育应该成为国家发展的总的社会进程中的以及俄罗斯人民生活中的一个环节;德育应该通过生活建构的途径,使儿童在文化历史空间中体验生活;德育应该成为人文实践和释义学体验活动。《德育的反危机纲领》的制定和实施将促进俄罗斯现代德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高校专业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可以更好地将教书育人结合起来。本文分析了英语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的角色定位,及其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作用,探讨了英语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时,如何更好地将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协调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0.
美国教师教育之“品性”标准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美国教师教育的标准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技能、品性。它与传统标准不同之处在于"品性"取代了原有的"态度"成为新的一维。"品性"标准的提出克服了教师道德教育忽视实际工作表现的缺点,把教师道德教育的理论标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品性的评价主要借助观察。"品性"标准最大问题在于缺乏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