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技动态     
《衡水师专学报》2013,(4):122-122
气候变暖或致部分地区洪灾频率大幅提高《自然—气候变化》上的一项研究预测,考虑到未来气候变暖的情况,亚洲、非洲和南美洲部分地区的洪灾发生频率将大幅提高.但在全球某些地区,洪灾发生频率可能反而降低.这表明有必要针对洪灾加剧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以及进一步引入一些策略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2.
1924年,湖南发生大洪灾,社会各界掀起抗洪救援运动。湘籍寓沪书画家发起书画助赈展览会,筹集救灾资金,取得可观收益。1924—1926年湘赈书画展览会是近代书画助赈活动由初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近代新型的慈善方式,书画助赈展览会不仅有利于书画助赈资金的集中化、透明化,保证书画界慈善活动的有序化,而且将社会慈善活动、商业活动以及美术的普及与研究融为一体,推动慈善风尚的养成,取得多重社会效益,充盈中国慈善文化。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常德地区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影响各异。然而在这些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危害最为巨大的莫过于水灾。民国时期常德地区的水灾频繁发生,不同地区发生的水灾类型不同,如环洞庭湖区多发江洪灾,山地多发山洪灾,洪水发生的原因各异,涝灾的发生往往与江洪灾、山洪灾同时发生,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水灾的发生带来巨大的破坏力,往往造成人畜死亡、房屋冲毁、垸田冲溃,从而造成农作物减产绝收,严重影响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因此考察民国时期常德的水灾对于在当今常德地区的建设过程中减灾防灾,保障人民的生活、财产和生命安全,具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柳州地区救灾保教成绩显著今年7月中下旬,柳州地区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全地区10个县(市)有9个县(市)102个乡(镇)受淹,37.07万户231万人口受灾,占全地区人口总数的39.08%。灾情最重的是柳北的三江、融安、融水等三县,其洪峰水位...  相似文献   

5.
1954年江淮水灾与社会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春夏江淮地区发生长时间、高强度、大范围降雨,形成百年罕见流域性洪灾,堤毁物没,损失甚重。水灾发生后,政府部门迅速行动,紧急组织抗灾、救灾,转移、安置灾民,发放物质补给,开展医疗卫生工作;民众也积极参与抗洪斗争,开展生产自救。与旧社会灾荒时的物价飞涨、瘟疫蔓延、流民四散相比,该次水灾景象迥异,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之始就努力构建的防灾、减灾体系及强有力的抗灾、救灾体系。  相似文献   

6.
1998年特大洪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洪灾过后,痛定思痛,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客观、全面、辩证地认识洪灾是完全必要的。首先,要客观分析洪灾成因。洪涝灾害频繁,是我国基本的自然国情。今年由于气候异常,雨量过大和过于集中,发生特大洪灾,也在常理之中。尽管我们防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准备还是不够充分,对防洪艰巨性认识不足,长江流域综合治理力度不够。所以,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多因素共同作用、长期积累与突然爆发等,导致发生了特大洪灾。其次,要全面认识今年洪灾的经验和教训。今年洪灾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  相似文献   

7.
京直水灾发生于1917年,其时,中华民国刚刚建立不久,国家的救灾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这次救灾活动在程序和方法方面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清代的惯例;而民国初期社会制度、思想观念、技术手段已经发生了改变,在救灾的很多环节上又与清代有不同之处。尽管救济活动存在缺点和不足,但仍不失为一次有较高效率的救灾实践。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述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的洪水灾害,从文献统计看,清代洪灾发生的次数大大超过明代,说明洪灾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强烈。文中分析了嘉陵江流域洪灾具有普遍性、频繁性、季节性、破坏性、复合性的特点。指出气候、地理、人为活动等为嘉陵江流域洪灾的成因。人们在防治洪灾时采取的灾前、灾中、灾后的各种措施,为减轻洪灾损失和灾后的重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略者疯狂地对中国大肆搜刮。同时,席卷河南全境的自然灾害发生了,人祸和天灾给河南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国民政府设立救灾机构、拟定救灾办法,采取急赈、调粟等救灾措施,对拯救嗷嗷待哺的灾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在应对此次危机过程中,错失救灾的最佳时机,加上官员的贪腐、麻木等行为,以至于危机给灾区群众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现在,后人对这场危机进行了无尽的反思、认真的研究,以吸取其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0.
洪涝灾害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威胁之一.安庆地处长江中下游沿岸,历史上受洪灾影响很大.洪灾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三个方面共同作用形成.本文从安庆市地理孕灾环境出发,得出孕灾环境是造成安庆市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随着人类致灾活动因子的产生,致灾因子成为影响洪灾的重要因素.同时承灾体的脆弱性加剧了洪涝的灾害风险,是洪灾产生必不可少的因素.据此,本文进一步对安庆地区洪涝灾害的社会易损性进行分析和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南部和沿江地区洪水灾害易损性总体水平较高,特别是在安庆市区、怀宁县、望江县等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农业占比大的平原区.本研究为安庆地区更好的实施防洪抗灾工作、减少洪灾损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云南地处边陲,处于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带。历史上的人为活动又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导致了清前期云南灾害的频繁发生。清政府对云南实行了平粜、赈济、蠲缓、借贷等灾赈政策。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且对今天的救荒救灾仍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少地区曾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灾区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救灾运动,保障了灾区群众的生活,使灾区群众顺利渡过了灾荒,取得了生产救灾工作的巨大成绩.在生产救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就相关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不少具体的解决办法,形成了宝贵的救灾经验,对今天的生产救灾工作具有切实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丁戊奇荒"期间,晚清政府和西方传教士都投入了救灾工作,但是晚清朝廷对于是否允许西方传教士参与救灾的问题上政策模糊,地方官员则依据自己的判断选择对待传教士救灾活动的态度,导致在整个"丁戊奇荒"期间双方虽有合作却并不顺利。灾荒中晚清政府与传教士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近代中西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4.
今年的四月十四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7.1级特大地震,玉树人民受灾惨重。灾难发生后,常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导救灾工作,全国各族人民纷纷参与到救灾活动中去。包头市的王雅宁同学,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灾区人民的一份关爱之心。  相似文献   

15.
岳阳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和地理环境,以及各种人为因素导致灾荒不断。民国以前朝廷和各级官员为救灾民于水火,采取了多种赈灾救灾措施。从赈源上主要有朝赈、官赈、民赈;在救灾方式上主要采取急赈、平粜、赈贷、工赈等。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民间甚至一些官员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亦采取巫术救灾。  相似文献   

16.
有些事情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样简单。比如洪水。例如,2005年中关洲遭受了一系列的洪灾,从而导致了山体滑坡,整个中关洲地区有数百万人受到这一自然灾害的影响,其中数千人死亡。  相似文献   

17.
洪灾中,你是渡江的船 1998年,我国一些地区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最严重的全流域性大洪水.  相似文献   

18.
1931年百年不遇的江淮流域大水灾发生以后,南京国民政府合理定位自己的救灾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组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赈济活动。在整个救灾过程中,举措灵活多样,绩效表现明显,为后世的灾荒救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历史时期固原的干旱水涝灾害频发。旱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频次呈递增趋势,且以夏旱最多,连旱现象不断;水灾的季节性特征明显,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往往集中在局部范围,导致部分地区偏涝,部分地区偏旱。水旱灾害导致人口伤亡严重,饥民流民增多,经济遭受破坏,社会动荡不安,灾民心理恐慌等严重后果。灾荒发生后,历代政府采取赈恤、蠲缓、借贷等救济措施,帮助灾民度过难关,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民间救助和灾民自救也是重要的救灾方式。  相似文献   

20.
1923年日本发生严重地震,中国各界积极投入救灾,湖南也参与其中。湖南在本次救灾中主要的救助活动包括由湖南华洋筹赈会召集各界分途募款,湖南省政府在米禁的情况下允许日本在湘采买谷米赈灾。这一行动反映了赈灾活动超越国界和政治的人道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