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从《国语》看战国初期“以”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在上古阶段的某些特征,在语言研究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笔对《国语》中“以”的用法进行了究尽式的量化统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并总结出辨识动词、介词、连词“以”的几种方法,为研究“以”的发展演变提供点儿原始语料。  相似文献   

2.
以明末拟话本小说集《型世言》为主要研究语料,以其中的连词"以"的用法为考察对象,作穷尽式的分类统计与分析研究,同时结合上古、中古时期的文献如《国语》、《左传》、《史记》、《水浒传》等,并采用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料,作历时和共时分析。  相似文献   

3.
“而”在《诗经》中共出现57处,有代词、动词、语助词、连词、词尾等多种用法,详细分析“而”在《诗经》中的具体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以及先秦的文献典籍。  相似文献   

4.
西汉刘向的《新序》处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其语法特点是汉语语法史的重要一环。《新序》在连词搭配使用表示让步关系方面,有六种格式,有些是继承先秦时期的连词搭配格式,有些是发展出的新的搭配格式,例如“虽…犹且…”、“虽…尚…”是先秦文献并未出现的新的搭配格式。  相似文献   

5.
文章侧重从连词的特殊用法和关联词的配套使用两方面来展示《荀子》中连词的基本状况。与《左传》相比,《荀子》中许多新连词的产生、新用法的出现和大量关联词的配套使用,显示了战国末期文学语言的连词已形成了完善的系统。本文可以作为汉语史研究以及撰写古汉语虚词著作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6.
《韩非子》“之”使用频率高,位置灵活,词性多样,用法复杂。其主要用法首先是连词,其次是代词,动词只占一小部分。其复杂性是先秦汉语特征的体现,大量使用含“之”四字格或四音节复音词是孟、庄、荀、韩所代表的先秦政论散文的显著特征,也为后世留下许多成语和惯用语。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以”字是出现比较集中的词,用法复杂多样,而且相当灵活。在对该文献中“以”字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的量化统计基础上,又对其一般和特殊用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以”字做动词、介词、连词等所体现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8.
《左传》、《论语》分别可以看作春秋时期书面语和口语的代表,通过对两部书中“莫”字用法的比较,探讨“莫”在先秦的用法,尤其是争议颇多的副词用法。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中并列连词有“并、和、与、共、同、及”等六个。这些并列连词在分布和用法上存在明显差异:“和、并、与”使用频率很高,尤其是“和”、“并”,竟占总用量的78%强,而“共、同、及”则使用频率较低。除了“并”的用法比较复杂外,其他并列连词的用法均显得比较单一。这些并列连词还可以连用,有的甚至可以组合在一起使用。  相似文献   

10.
并列连词连接并列的词、词组或分句,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连词中重要的一类。本文主要从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调查了郭锡良《古代汉语》文选中的并列连词“与”的使用情况,在每个时期又从使用情况和连接成分的句法功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可以使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并列连词“与”在郭锡良《古代汉语》文选中的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11.
唐末、宋初的两部禅宗语录《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中共使用了10个选择连词,都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中产生的。其中选取式连词明显多于析取式连词,双音节连词明显多于单音节连词。二书中选择连词基本一致,《景德传灯录》中出现了连词"为是"。在使用频率上,不管是选取式还是析取式,《景德传灯录》均明显高于《祖堂集》。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撰《史记》,记录春秋一段历史,其史料的基本来源是《春秋》、《左传》,《国语》,《世本》及谱谍等先秦典籍。《史记·五帝本纪》说:“予观《春秋》、《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当然,先秦的各种史料对司马迁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所起的作用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3.
《睡虎地秦墓竹简》连词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睡简》共有27个连词,有的连词用法特别。《睡简》连词分工明确,其“及”和“与”、“若”和“如”有明显的互补现象,表假设的连词字形作“节”而非“即”。  相似文献   

14.
程度副词是汉语副词中的一个重要次类。文章选取先秦时期的两部重要典籍《左传》和《国语》,总结两书的程度副词系统,将程度副词分为表示程度高、表示程度变化和表示程度轻微三类,在此基础上对两书程度副词分别进行描写、统计并加以比较,由此可以总结两部专书乃至先秦汉语程度副词的特点和用法。  相似文献   

15.
对《梁书》连词进行穷尽性研究的基础上,对照中古其他文献,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分析和概括《梁书》的连词特点,可见《梁书》连词充分体现了中古汉语成熟期的语言特色:沿用上古汉语的旧词占极大优势,新生连词大量减少、呈现出规范化倾向,表义更加精密,音节构造较上古汉语有明显变化,词汇的双音化特色明显。  相似文献   

16.
先秦原典文献《左传》存有大量用诗记录,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其用诗目的也呈现知志、观风、言事、述理的多样化特征,是《左传》区别于其他先秦文献而独具自身文本特征的重要表现。从《左传》“君子曰”类史评用诗可以看出,《左传》频繁引诗用诗实际是先秦儒家“以诗论政”思想的结果。若进一步追溯《左传》这一儒家用诗思想倾向的根由,实际是《诗》具有理论价值与阐释弹性的特点而担负着政治语言功能使然,是周代“立言不朽”的礼乐文化传统对各级贵族政治场合用语的现实需求所致。  相似文献   

17.
《左传》中假设连词“若”既可以出现在从句主语之前,也可以出现在从句主语之后,但有规律可循:“若”位置的前后游移,是联系项与话题竞争句首位置的结果。前后分句主语是否相同、前分句主语的人称只是这一深层动因在句法上某种不完全表现。当联系项“若”后的主语获得话题身份,由于话题优先于联系项获得句首位置,因此“若”后置于主语。当联系项“若”后的主语没有话题身份,根据联系项居中原则,“若”前置于主语,位于句首。  相似文献   

18.
虚词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连词作为虚词中重要的一种,有着重要的语法作用,而典型连词"而"使用最为灵活,较能反映连词使用情况。本文以《孟子》中连词"而"作为研究对象,看其在表示语义关系、连接成分有什么的特点,对相关的复音节连词"而后""然而""而况"进行分析,并将《孟子》与《论语》中这些词使用情况进行比对,进一步了解上古汉语中这些连词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先秦汉语中的假设连词"若"和"如"除了在表示假设关系这一点上具有相通之处以外,还在其他多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它们是一组"同源多功能语法形式"。借助语义地图的操作方法和语法化研究的成果,通过考察"若"和"如"的五个常用的共同义位在先秦代表性文献《诗经》《论语》《孟子》《左传》中的分布状况,可以探讨这些义位之间的关联。假设语义的来源除了时间词、言说动词、是非问句标记和系动词之外,至少还与比较、像似和话题义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0.
孙怀芳 《文教资料》2010,(27):20-22
《醒世姻缘传》是近代汉语末期的一部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重要语料,本文对《醒世姻缘传》中的因果连词进行了穷尽性考察。以了解因果连词在该书中的运用情况。对因果关联词在因果句中的搭配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统计了各关联词语的出现频率,从历时角度进行了分析,以求较清晰地描述出因果连词在近代汉语末期的这一语料中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