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存《理惑论》是一部为佛教辩护的著作,它为佛教进行辩护的主要思想方法是“格义法”,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在崇拜对象方面,把佛解释为中国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和道家的神仙;在思想观念上,用道家、儒家经典解释佛教术语努力调和佛教与儒家、道家的矛盾,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在行为礼仪方面,求内在精神之“大同”,存外在表现之“小异”。这对于佛教得到当时更多人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相似文献   

2.
程广云  夏年喜 《大学生》2014,(13):116-116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孔孟之道)为核心,特别注重人生境界问题。道家、佛教同样倡导各自所理想的人生境界。相比而言,儒家入世、乐观;道家遁世、达观;佛教出世、悲观,但中国佛教,以禅宗为代表,却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儒道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孔孟之道)为核心,特别注重人生境界问题。道家、佛教同样倡导各自所理想的人生境界。相比而言,儒家入世、乐观;道家遁世、达观;佛教出世、悲观,但中国佛教,以禅宗为代表,却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儒道的精神。在人生境界上,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境界:"过犹不及。""无可无不可。"其次是"狂狷":"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最次是"乡愿":"乡愿,德之贼也。"对于孔子来说,为人中正,处世权变是最为高明的;无论积极有为,或者消极无为,均  相似文献   

4.
格义原本是以儒家、道家经典中的名词、概念去比拟或比配佛教经典中的名词、术语的教学方法或译经方式,后来进一步引申为以儒家、道家观念、思维方式阐释佛教思想的方法。“格义”是佛教传入之初为在中土立足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同时对佛教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格义本身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与此相应,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也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龚斌 《九江师专学报》1999,18(4):3-6,15
关于陶渊明的思想,是陶学研究中相当复杂的问题之一,古今研究者或将渊明归于儒家,或归于道家,自宋以后,喜欢以禅说诗的人,将陶诗的言约旨远与禅宗的不立文字相提并论,于是就称陶诗“默契禅宗”,近有丁永忠先生集渊明信佛说之大成,著《陶诗佛音辨》以佛经比附渊明诗文,论证渊明深佛教影响,对这样一种“新论”,很有辨析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道释文化。儒家以治世视角,从古圣先贤中取得治国修身方案;道家通过探索万物生化的过程,主张反本还源,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释家认为万法唯心,三界本空,去除苦厄须从破我执、法执下手。三家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的矛盾,指归于同一思想:中。儒家中和、中庸,不偏不倚;道家守中归根,和光同尘;释家中观,不一不异。中就是和谐,中就是恰恰好。  相似文献   

7.
身为道家代表的庄子,其思想含有佛性特质。庄子气化思想与佛教"四大元素"论在关于宇宙起源的思考中都坚持唯物论,破除神创论;关于人生痛苦,两者看法较为一致;在解脱途径方面,其"无用之用"与佛教之"四谛"意旨相近;至于获取自由之道,两者都倡导"无、空、超凡脱俗、快乐"等方略。故此可曰,庄子思想与大乘佛教颇具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晋代大诗人陶潜与唐代大诗人王维都是儒家与非儒家结合的产儿。结合的主体不同。陶潜是以“儒家八派”中“颜氏之儒”为主体的;王维则是以“孟氏之儒”为主体的。这种主体上的不同,有很多证据。首先是两位大诗人分别作过自我表白;更重要的是两位大诗人作品中的典型情绪和典型性格有着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渊源。结合的对象和结合的目的也不同。陶潜以儒家为主体而结合道家,主要是为了解决孔颜的规范与躬耕生活之间的矛盾;王维以儒家为主体而结合佛教禅宗,则是为了解决孟子的理  相似文献   

9.
胡素梅 《天中学刊》2009,24(5):70-72
先秦儒家、道家都注重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修养道德、节制嗜欲以养生,但先秦儒、道养生思想又存在不同.儒家重养生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抱负,道家则是为了保全人的生命价值;儒家养生重在修养道德,道家重在顺应自然;儒家养生偏动,道家偏静;儒家养生主张怡养情志,道家主张保精守气.先秦儒、道养生思想在今天仍然颇具启发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儒、道生死哲学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生贵生、生死必然和生死气化是儒、道两家生死哲学的共同观点。但在生死态度上,儒家重在乐生哀死,道家重在苦生乐死;在生死价值上,儒家重在伦理,道家重在自然;在生死超越上,儒家重在创造三不朽,道家重在体悟玄虚之道。  相似文献   

11.
明清艳情小说以扭曲的形态反映了欲望横流的时代风气,另一方面又以近似寓言的形式表达了对色和空的理解。混同三教的似是而非的出世,实际上体现了男性作者对欲望横流的世界的难以割舍。在启悟者缺位的情况下,本应为由色到空转换链务的因果报应成了男性中心的理念表达。对现世报应的强调,固然是现实责任的承担,但是缺少了因果轮回,男性纵欲的果报由女性承担,已从根本上背离了倡导众生平等的佛教观念和因果报应的主旨。  相似文献   

12.
唐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儒释道三教并行,"外服儒风,内修梵行"是当时文人的一种风尚,他们在讲圣人之道的同时也信奉儒家学说,隐逸避世、参禅论诗成为除了垂名朝野、建功立业之外的另一种风景,亦儒亦佛、非儒非佛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现实和理想挣扎之中的一幅缩影。晚唐诗人方干就是其中具代表性的一位。  相似文献   

13.
牟宗三依据中国智慧传统肯认并证成智的直觉,并进一步证成实践的形上学。此语境里的实践,在儒家是道德实践,在道家是斋心坐忘,在佛家是般若智观,皆具有内在的指向性意义。故此语境里的实践,实是修证义的。故吾人言依中国智慧传统而来的美学,实当为实践-修证美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作为主流的儒学与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的佛教的交涉。这种交涉是既反对、抵抗,又同情、接受,以至交渗互涵、趋于统一的过程。而“孝亲观”便是这一过程的矛盾集中点。以佛教传入中国的进程为背景,以儒家文化为参照,探讨佛教与儒家“孝亲观”问题,分别通过对二者“孝亲观”的纵向和横向的交叉分析,力图解读二者在“孝亲观”问题上求同存异之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人的幸福是多样的,于是“幸福”也就成了人类生活当中最捉摸不定的问题。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幸福理念,对于中国人幸福观点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儒家为主干,道家、佛家为两翼的三维结构。儒家的“德福一致”、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涅槊之乐”产生了和谐的碰撞与交融,为今天中国人的幸福观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为中国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底蕴。’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学术史上习惯于以佛教标示隋唐思想,而以为其间儒学沉寂,尤以隋代为甚。其实,隋代儒学仍然在国家统一之后,重新收拾整顿,王通就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代表。他提出道在五常,倡扬儒学的道统,主张三教可一,上接原典儒学,下启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传统资源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在中国大陆只是刚刚起步。但我们必须看到,生命教育在我国植根深厚的化传统,道家贵己重生、轻物重生的思想,儒家以人为贵、以孝为本的理念,道教重人贵生、善待万物的远见,佛教普度众生、反对杀生的情怀,为当代中国生命教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本以道家、儒家、道教、佛教为主线,对中国传统化所蕴含的生命教育资源作一初步疏理和挖掘。  相似文献   

18.
禅学思想对唐代文学有重要影响,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学的俳句亦有影响。由于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禅学思想在二者中的体现又有所不同:中国文人把儒、释、道三者相结合,创作出中国化的禅诗;而日本对于禅学的吸收更为纯粹,在俳句创作中深深地体现出禅学思想,甚至禅学思想成为其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禅宗对语言的态度是两方面的。从积极方面看,语言能帮助人们在达到禅的目标前得到一种基本的认识,没有语言的引入,佛法智慧及修行解脱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由知解进入佛法修证是一般的方法,恰当的语言使用能更好地引人达到对佛性义的理解;同时语言和知解是“性空”的,即文字空相而入空性智慧,以语言为引导而走向解脱是可能的。从语言的局限性方面看,从经言祖语中直趋禅的本源是困难的,经言祖语只能部分地引导人达到对禅悟境界的领会,甚至是禅悟的阻碍;虽然禅意的“诗化”呈现以不妨碍事物本来面目的直示而更接近于事物的“自性”,但诗文非禅,诗心是尘,诗的传达禅意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禅门最终要求人超越文字意解而直接体会自心空性,来到自性当下的世界。  相似文献   

20.
儒学、佛教、道教发展到北宋,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佛教、道教也积极向儒学靠拢,由此形成"以儒学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的文化特征。历经发展的儒、释、道三种文化呈现出新的面貌,糅合并倾向于世俗化,对北宋社会民俗风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