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刘禅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对于蜀汉来说是极其不幸的一年。执掌军政大计的托孤重臣、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在五丈原北伐军中猝然长逝了,就在诸葛亮的尸骨未寒的退军途中,丞相参军长史杨仪与征西大将军魏延又发生了火并。  相似文献   

2.
魏延被杀是魏延与杨仪为争夺权力而发生内讧的结果。对这场内讧,诸葛亮负有责任;他对魏延和杨仪两人的矛盾认识不够;他没有搞好权力交接;他不该在临终时有所偏废。魏延被杀与诸葛亮去逝一样是蜀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论魏延     
魏延(?——公元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信阳西北固县一带)人。在群雄荟萃的三国时期,魏延堪称一流上将,远在郭淮、张郃之上;就偏居一隅的蜀汉而言,算得上超群绝伦。但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这位半人半神的先知,给魏延勾画了一幅“后脑长反骨”的隐患形象。近年新版的《辞海》集学术界之观点,称“诸葛亮死,他(延)与长史杨仪争权,率兵击仪,兵败被杀。”两说性同词异,并无本质区别。我认为:魏延既没有长“反骨”,也没有反叛行径;说他与杨仪争权兵败被杀,未免有所偏颇。魏、杨内讧事件,系杨仪一手造成,在这场历史悲剧中,魏延是无辜的牺牲者。  相似文献   

4.
武侯墓     
人们对三国时 期蜀汉丞相诸葛亮 的了解大多从小说 《三国演义》和电 视、电影中而得 知。诸葛孔明先生 辉煌的一生感动了 世世代代的人,他 的聪明才智让无数 后人敬仰和倾倒。 我三四岁的时候就 听爸爸妈妈给我讲 关于诸葛亮的故 事,使我知道诸葛 亮与汉中有着特殊 的联系。在汉中这  相似文献   

5.
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后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请丞相诸葛亮来白帝城托孤。他对诸葛亮说:“如果阿斗(刘禅)能行,请您辅助他;如他不成才,请丞相自己主张。”诸葛亮涕泪满面地回答:“臣一定竭尽忠贞,辅佐幼主,直到生命的最后。”后来,刘禅即位,历史上称为后主。诸葛丞相统  相似文献   

6.
我最敬佩的历史人物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南阳人氏,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他辅佐刘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岁。  相似文献   

7.
《三国志·蜀书》“失其行事,故不为传”的关键人物吴懿,在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北伐遽逝五丈原之际的魏延兵变及其冤死案中,很可能发生过一次配合费祎、杨仪行动的关键作用,稳定后孔明初期的蜀汉政权,过程较为复杂;同样因为《蜀书》“不为传”,而被后世的三国史论忽略、遗漏。  相似文献   

8.
《甘肃教育》2009,(17):33-33
包子,旧称馒头,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包馅的方便面食,据传是由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南征孟获班师时所创制的。在一些知名的包子店中,也留下了不少别具特色的对联。  相似文献   

9.
学习《隆中对》后,我对诸葛亮有些看法。人说诸葛亮造就了蜀汉的中兴,其实我认为诸葛亮也葬送了蜀汉的大好前程。首先他错在未听先帝遗言。既然阿斗不才,为什么不取而代之?即使有不忠之嫌,但也有先帝遗旨:若阿斗不才,丞相可取而代之。更重要的是可保蜀汉江山,完成先帝统一中原的遗愿,所以说诸葛亮是不明智的。前有魏兵虎视眈眈,后有后主声色犬马,这样如何统一得了中原?其次,他错在误用将帅,明知马谡只会纸上谈兵,又得先帝叮嘱,却还重用马谡守重镇街亭?不是蜀汉无人才,而是诸葛亮缺乏慧眼,王平既懂军事理论,又知实战经验,为什么不被重用?错用…  相似文献   

10.
刘备之得诸葛亮如鱼得水,在<隆中对>战略思想指引下,刘备联吴抗曹,西取益州,建立蜀汉,以诸葛亮为丞相,临终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人和衷共济,为后世的君臣关系树立了楷模,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任何怀疑二人鱼水关系的看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1.
爱说实话的刘阿斗刘备死后,蜀汉由昏庸无能的刘禅即了皇帝泣,一切军国大政都由丞相掌管。诸葛亮等一班元老重臣相继死后,国势日趋衰微了。公元263年,蜀汉终于为曹魏所灭。蜀汉灭亡之后,魏国的权臣司马昭便派人把刘禅接到了洛阳,实际上是把这蜀汉废帝刘阿斗弄到眼...  相似文献   

12.
拜谒武侯祠     
清明时节,我沐浴着暖暖春意,漫步在成都市南郊的翠柏之中,去拜谒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庙——武侯祠。诸葛亮,儿时所听闻的故事中,我最崇拜的人物,稍大些时,读完《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奇谋韬略,更是佩服不已,而今读了他的《出师表》,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令  相似文献   

13.
今陕西省汉中地区的勉县,即汉代的沔阳县,因其位于沔水(即汉水)之北,故名“沔阳”。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六出祁山,其出屯汉中,即实驻沔阳。其死后,“遗命葬汉中定军山”。由今勉县渡汉水,南行十里,即到定军山西北脚下的诸葛亮墓地,人称“武侯墓”。勉县武侯祠为全国奉祀诸葛亮最早建修的专祠,较四川成都武侯祠早建约五十年。据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载:“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裴松之“注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自贬三等,由丞相贬为右将军,其具体内容史书中未见详细记载。本文依据现存史料以及官制史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诸葛亮自贬三等所依据的是当时散阶化的将军号序列,自比当时蜀汉所设的最高军阶骠骑将军,所贬的具体等阶为车骑将军——卫将军——右将军。  相似文献   

15.
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师北伐前针对蜀汉政权内政外交的严峻局势,通过《出师表》对后主刘禅阐明了出师的原因和人事安排,以及对后主的担忧和劝戒;《出师表》运用多种写作手法,结构完整,流畅自然,不但是表章学的精粹,也是名的散名篇。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但作者着力刻划的,却是诸葛亮。诸葛亮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位足智多谋、忠诚的贤明丞相、卓越的军师。他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亲理细事,汗流终日”,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刘备在白帝城临终托孤之时,本有“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之嘱,然而诸葛亮始终对蜀汉忠贞不二,直到临终前,还冒着料峭的寒风巡视军营,妥善安排后事。这些虽然打着封建正统观念和“报知遇之恩”的“义”的思想印记,但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确实感人至深。对比起来,其他人物则要稍逊一筹了。如周瑜、曹操、司马懿等人,虽也是胸怀文韬武略的一代风流,但他们的韬略却往往尽在诸葛亮的意料之中。并且他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的北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的北伐郑世敏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自建兴五年(227)三月开始,至建兴十二年(234)八月止,曾六次亲自率军抵抗和北伐曹魏。从元朝末年迄今,史坛上甚至有的中国通史教材中,都有“六出祁山”之说。史实究竟如何呢?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时,主要...  相似文献   

18.
开诚布公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任。 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几次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  相似文献   

19.
沓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沓中考裴卷举王俊英“沓中”,是三国时武都郡西北部的一个军事重镇,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地理实体名称。蜀汉丞相诸葛亮数出祁山,意欲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然而远离蜀中,孤军奋战,刘禅昏溃,朝中意见不一,导致北伐失败。诸葛亮死后大将军姜维继承其志,统领蜀军,...  相似文献   

20.
古虎头桥与魏延之死曹弘撰文摄影余少小读《三国演义》时,读到蜀汉丞相诸葛亮生前曾多次告诫亲信部属,魏延脑后生有“反骨”,我死之后,魏延必反。书中还写道,诸葛亮临终前,曾授扬仪等人“锦囊妙计”,以制魏延之反叛行径。在陕西南部古城汉中采风创作时,偶闻城中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