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新时期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浅析哈尔滨科技大学梁兴文,丛长福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培养专门人才上的具体体现。建国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都曾提出过不同的要求。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目标上,还都遵循1983年公...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文章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学术型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了对比分析;从社会认可度、师资、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和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提出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0.5+1+0.5"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了实现分类培养的教育目标,采用逻辑分析方法和对比分析方法,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制定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金融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MFA艺术硕士科研能力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硕士(MFA)是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学位教育,其培养方式突出专业特点,注重创作表演技能的提高并兼顾艺术理论及内在素质,旨在培养艺术创作、表演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核心是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掌握、研究与创造,这种知识体系的构建所产生的成果是可复制的。艺术硕士则以注重学生的创作、表演技能的提高为培养重点,以关注艺术表现力的形成和提高为目标,以艺术形式为载  相似文献   

5.
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纲要》对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核心要求。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最直接,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传统的以培养科学精英为目标的培养机制,已难以适应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创新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形势出发,在明确培养目标,强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实用价值取向等若干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7.
认为应当对硕士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即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成为博士研究生 教育的前期阶段,以课程学习为主,经过资格考试,从中选拔博士研究生;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在课程、实习、论文三个环节都需要改革,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我国目前发展阶段看,应 当大力发展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  相似文献   

8.
蒋炜 《大学教育》2015,(8):152-154
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医学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极为重要。造成当前创新能力不足问题的原因有诸多方面。从科研实践、培养学术目标与学术氛围、加强导师考核、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创新成果以及开展主题研讨式教学等环节,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举措,为推动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日益繁荣并向世界开放,我国土木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必将面临新的挑战,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甚至成为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因此,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前土木工程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其为社会培养现代高科技研究型人才,而且更需要培养大量高级管理、技术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如何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这是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又一个挑战(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持续扩大,本文通过分析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完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意义,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依据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源特点,从教学环节、学生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环节等三个方面着手,探索新型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正确认识学术型与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对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引导研究生导师的教育思路以及研究生自身对培养方向的理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学术型和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目标、教育情况以及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多层次的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12.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专业性学位教育,主要培养从事基础教育实务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的质量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应有的特点,以及当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罗素清 《中国教师》2009,(Z1):81-81
本文就会计教育目标进行解读,提出了我国不同层次会计教育目标:大专、中专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专才;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应培养通才;大学本科教育应以实务为主,兼顾科研;硕士研究生会计教育应培养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博士及博士后会计教育应以科研为主,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同时要兼顾教学。  相似文献   

14.
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范围,大力推行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转变政策,拟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将专业硕士和学术性硕士的数量  相似文献   

15.
MPA全称为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中文译为公共管理硕士。它与MBA一样,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学位,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流行的管理类硕士学位之一,它属于职业背景教育,和MBA、法律硕士一起,成为文科职业研究生教育的三大支柱,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管理人才。与MBA开设的目的及针对对象不同,MBA针对工商企业培养专门人才;而MPA则主要针对政府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专门人才。2001年的5月,我国的MPA教育在大家的期待中正式启动。国务院学位办下达通知,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去年7月10日至31日报名,1…  相似文献   

16.
科研能力包括文献阅读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工具运用能力、总结归纳能力以及论文撰写能力,是临床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本文结合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从多个角度探讨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具体做法,为培养优秀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阔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顺应国家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新形势,基于"双元型"理论,从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型双元,学科、企业的结构型双元,师生、员工的情景型双元三个层面,提出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理论框架,并从招考、培养方案、导师队伍、培养载体、教学、培养质量、就业环节明确其实现路径。以期对建筑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经管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对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分析,提出"以教学围绕科研进行安排、发表论文以量为约束、以质为目标的柔性机制、社会实践以参与科研项目为根本内容,论文水平评价标准以科研能力的进步最大化为第一原则"的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9.
对目前国内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硕士研究生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师生对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概念不明晰;导师队伍的建设抵不过研究生的增速;学生对待论文态度不严谨、导师指导力度不足;研究生自身的问题。基于我国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以下建议:明晰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教学目标及任务,因材施教;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优化研究生选拔机制,进行师生之间的科学匹配;强化学位论文选题和质量考核;建立弹性学制和淘汰机制,确保硕士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种,其培养既不同于学术硕士,也不同于在职教育硕士.实践教学是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核心.本文就"六环节融入式"全程实践教学模式展开探究,梳理和反思这一模式,有助于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