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希圣是晚清时"晚唐诗派"的代表,以诗歌神似李商隐而著称于近代诗坛;郑孝胥、陈三立同为"同光体"的代表诗人,而"同光体"是继"湖湘派"之后兴起的一个晚清诗坛的主流诗派。李希圣交游广泛,曾与郑孝胥、陈三立交往密切。因此考辨李希圣与郑孝胥、陈三立的交游情况,对廓清李希圣与近代诗坛的关系,以及了解其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游友基 《闽江学院学报》2011,32(3):21-24,34
林纾与严复、陈宝琛、陈衍、郑孝胥(前期)、"三李"、沈瑜庆等三坊七巷文化名人诗文酬唱,交往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3.
郑孝胥与陈三立均是同光体代表人物,一为闽派首领,一为赣派首领。他们在诗学观点上有相近相通处,并因之而与张之洞有冲突。论述他们的交往与诗学的同异,有助于了解同光体的形成。由于思想境界与个性的不同,两人所走的道路与结局不同,郑孝胥坠落为一个助溥仪投靠日本军国主义的大汉奸,陈三立绝食殉国,成为一位恪守民族大义的爱国志士。若将两人的诗风稍作比较,则郑孝胥诗多愤激之语,而陈三立诗多峻洁之诣;郑以意驱辞,陈三立以诗中寓意;郑诗主观意图显露而激迫,不如陈诗来得自然深厚。  相似文献   

4.
郑孝胥是同光体闽派重要诗人,在晚清诗坛有很大影响。然其虽誉满诗坛,本人却始终志在功名。郑孝胥晚年附逆变节,成为人所不齿的国贼,原因甚多,但主要还是受内心强烈的功名思想驱使。而这种功名思想的形成,又与其亲友的人生遭际对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教育之最     
近代最早的函授师范学校是师范讲习所。1910年由张元济、严复、郑孝胥、伍光建、夏曾佑、罗振玉发起,商务印书馆创办。主要帮助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学习教育科学知识。课程重点为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教授法、学校管理法。史地及理化等课  相似文献   

6.
郑孝胥长期担任商务印书馆董事,见证了该馆早期复杂的发展历程,同时他在诸多事务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商务印书馆不仅为郑孝胥在上海生活提供了主要收入来源,同时还为其提供了接触当地文人的场所,使郑氏能够迅速融入上海的文人圈。郑孝胥只是暂时栖居于商务印书馆,一旦溥仪政权向其抛出橄榄枝,他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去,继续为满清残余势力服务。  相似文献   

7.
主编寄语     
赵麟斌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6):F0002-F0002
本期“闽文化研究”专栏推出论文8篇。已往关于明代前期的文学论题,大都集中在江西士人与台阁文学一侧。陈广宏教授和郑礼炬博士则以元末明初的闽中诗派为研究对象。前者所论蓝仁、蓝智兄弟是元明之际福建众多山林诗人中的代表作家,他们为奠定明代闽诗宗唐格局与走向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后者所论闽中诗派是明初诗歌创作的重要力量,因其科举繁荣而作家成员众多,深刻影响了翰林文学的发展。林东源、胡迎建二文纵论晚清同光体诗人陈衍、郑孝胥。陈衍在晚清与民国初年诗坛上影响很大,但长期以来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对他的文学史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8.
郑孝胥的甲午战争观徐伟民郑孝胥(1860—1938),字苏龛,号太夷,福建闽县人。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郑孝胥为清政府驻日外交官。1891年,任驻日本筑地副领事。1893年,任驻神户兼大阪领事。甲午烽烟始起,郑氏即下旗闭馆归国。之后,他始终以热切、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大量一手资料出发,详细梳理了陈三立清末在南京的交游和文学活动,填补了近代宋诗派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南京时期的陈三立肆意于诗文创作,完成了从政治家到文学家的过渡。陈三立和郑孝胥两位宋诗派领袖的交往日益密切,"同光体"开始成为晚清最重要的一股文学力量。  相似文献   

10.
郑孝胥辅佐张之洞长达八年,参与百政,期间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一系列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参与了维新变法、东南互保、芦汉铁路建设等重要活动,从一介名士成长为一名纵横捭阖、勇谋善断的策士.在张之洞的赏识、提携下,郑孝胥初起政名,为以后的政治经历奠定下良好基础.但郑孝胥雄心大志,自负经天纬地之才,不屑幕吏之琐琐无为,终离张之洞而去.  相似文献   

11.
所谓"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即"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是同光体代表诗人、近代著名诗论家陈衍的重要诗学观点,也被认为是同光体在诗学理论方面的标志性创见。但是,过去学者对此解读多有分歧。通过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内涵进行深入细微的分析,可以明晰陈衍提出此诗学观点的真实意图。同时,同光体作为近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在学宋的大纛之下,其重要诗人诗学的具体路径,也各有差异,反映在"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上,其不相合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西方世界变革日新月异.严复为寻求国人在思想和身体上彻底改变和解放的救国之路,他提倡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物竞天择的思维方式,推行学校体育,提倡女子体育,推进国民素质教育,倡导"军国民"教育思想下的"力、智、德"三育并重的体育思想.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严复是近代对国民素质及其教育始终予以最深切关注的启蒙思想家。严复首次提出了国民“劣根性”问题。文章从表现形式、改造方法等方面对严复关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改造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认为,严复站在中西对比的高度对国民“劣根性”表现进行分析。主张通过发展教育改造整个国民性.塑造优秀的种族来挽救中国,对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闽都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严复,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传播西方的进化论、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严复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翻译的《原富》一书中,经济自由主义是严复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他的这一主张有着更为深层的思想内涵,就是他所信奉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学说。通过对中西文化在行为、思想、价值观的差异对比,严复认为,个体"活力"的释放与禁抑,是中西方富强与贫弱的根源。而自由是个体"活力"得以无约束发挥的环境与条件,这才是严复自由经济的深刻内核。此外,严复自由贸易的思想,对于当前开放型经济建设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曼 《许昌学院学报》2006,25(6):104-106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在天津生活20年,为北洋水师学堂培养了大批海军人才;在天津《直报》发表政治论文,鼓吹变法;翻译《天演论》,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创办《国闻报》,推动变法维新运动的发展。严复在天津度过了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也因此成为天津近代史上最有影响、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严复分析内治与看待外患,均从当时世界战略格局的大势或中外国家关系出发。他是当时中国最具有国际眼光的战略观察家之一,从不单纯立足于中国的内部因素来论中国。国际的视野、长时段的历史维度、软实力的开掘方向、走向世界的制度设计、自由与富强的未来引领,是严复在甲午至戊戌时期明显的思想特征,也贯穿于其一生之中,具有很强的现实启发性。  相似文献   

17.
甲午以降,严复明确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人”的问题,中国国民劣性与国民智识水平密切相关。他强调教育国民为自存之命脉,呼吁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他从海军先驱到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再到学部编订名词馆总纂,强调各类图书以教科为当务之急,积极致力于新式教科书的编译与审定。严复宣扬的竞存学说,不仅成为新式教科书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新式教科书发展的精神实质,引领清末民初的国民性改造方向,激励着特定时期的救亡图存。  相似文献   

18.
严复在中国翻译史上堪称“译坛大家”,其著名的八部译作可谓家喻户晓。通过对它们的详读可以发现,为了译介域外学术思想和阐明自己的思想,严复通过其译作中的译例言以及和好友的通信等手段表达了他的翻译思想。多年来,很多学者专论或者涉及过严复及其翻译思想。“信达雅”似乎成了其翻译思想的全部。但细究严译名著,发现严复在其翻译过程中选择的一种翻译手段,它不同于通常情况下的微观的翻译技巧,而是一种宏观上的翻译策略:译中有评,译中有述;译中有编,译中有写;译中有删除,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主张通过发展教育改造整个国民性,塑造优秀的种族来挽救中国,他揭示了鼓民力、重体育对强种保国的必要性,开创了中国体育的新纪元;探讨了严复体育思想及其启蒙价值:开启研究体育之先河,促进学校体育的形成,成为军国民体育的流源。  相似文献   

20.
1866年,严复以第一名考入福建船政局求是堂艺局(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晚清创办技术学校,这所学堂首开其端,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严复后来成为近代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之一,是维新运动中的重要理论家、宣传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把自由主义这一西方主流思潮介绍并移植到中国.1906年,他在上海商部高等实业学校演说时,最早把起源于西欧的实业教育向中国进行了全面的、经典性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