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就业困境、人际关系障碍,心理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非健康因素。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深刻分析和研究学生非健康心理的成因及其在体育活动中的诸多表现,结合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通过体育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适时进行有效干预,及时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非健康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课程与大学生健康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健康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大学生健康意识淡薄、健康知识缺乏,生活方式上存在不良习惯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加强对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的灌输,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相似文献   

3.
在新时期的教育发展中,中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学生的身体健康成为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说,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需要具备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况。此文就新时期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索了提升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推动高中生健康的生活和学习。  相似文献   

4.
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体质健康标准未达标学生的体质状况也是由诸多相关因素造成的,如遗传、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等。本文通过调查未达标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来探究其体质差的部分根源,力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寻找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蒋亚利 《林区教学》2008,(2):99-100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体育教学的改革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应遵循其独特的体育教学规律外,还应在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的情况下组织教学。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上好体育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过程,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欧秀伶 《双语学习》2007,(6M):49-50
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体质健康标准未达标学生的体质状况也是由诸多相关因素造成的,如遗传、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状况等。本文通过调查未达标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来探究其体质差的部分根源,力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寻找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大学体育生活化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生活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角度入手,根据"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通过对我国体育发展的情况和大学体育生活化产生的背景分析,并根据人们对生活的心理需求,提出了大学体育必须生活化的新理念.文章对当前大学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从理论上进行了反思,认为其内容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的高等教育,应该使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实践教学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需要,并且根据社会体育发展的状况,不断修正其教学内容,逐步探索实现大学体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正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教师是否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否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地参与体育教学的各项活动,是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当前,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存在着不少偏差,阻碍着体育与健康课教学顺利地开展,影响到体育与健康课的质量。及时矫正学生不良心理状态,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颇为重要。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一、当前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几种不良心理状态1.消极心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不了解体育与健康课学习  相似文献   

9.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倡导"健康第一"的思想;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追求健身效果与娱乐功能,讲求科学健身与健心,既是大众急切所需,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所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逐步提高学生健康生活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身心价值、影响因素、内容及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与社会大众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相似文献   

10.
初中体育教学中应当渗透健康教育,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有意识地传授一些健康饮食与健康锻炼知识,同时还要强化心理疏导,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状态开展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1.
卢成旺 《成才之路》2009,(18):62-62
(1)淡化“竞技技术”教学思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服务。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改变以往“重运动技术,轻身心健康”的现象,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结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相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考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因素,根据教学条件、具体学情制定教学策略,以培育其健康意识为前提,将核心素养理念融入到体育学习、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运动情境中形成良好健康意识与体育品德,在坚持锻炼中强身健体,实现体育核心素养的渗透内化。文章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世卫组织对健康做过这样的阐述:健康是人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少年儿童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值得关注。心理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各个教育环节中都应有所体现。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现状的分析,指出开展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教育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地教学实践,说明了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做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巢湖学院学生的体质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巢湖学院学生的体质状况,掌握巢湖学院学生体质特点.通过研究,可以了解目前巢湖学院大学生健康观、生活方式、健康状况、体育观和体育健身现状,拓展大学生健康研究的新领域.通过对巢湖学院大学生生活方式、健康状况、体育观、体育健身现状的分析与研究,为合理安排公体课以及课外体育训练提供参考依据,针对性地开展一些适合巢湖学院学生心理和体质状况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健康水平和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同时为大学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出一些较具体的措施建议,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因此,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学术上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探讨了体育课程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阐述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理念和内容,重点应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能教育、防身自救的技能教育,应对威胁的心理教育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出现普遍下滑的现象,主要原因与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通过对高校专科学生体质状况与体育生活方式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专科大一、大二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良好,随着年级的增长而逐年上升,但至大三时下降至最低,存在很明显的年级差异。对调查样本中具有不同体育生活方式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具有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特征的大学生,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素质明显优于另一部分大学生。由此提出,应对学生的体质健康予以深切的关注,加强体质健身教育,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的各异特征,通过各种方式的心理教育,帮助、指导他们克服与消除各种弱点,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使其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学校体育与健康学科,其教学内容广泛,活动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体育课教学中,除了身体运动外,学生的整个机体都参加活动,这是体育教学中区别其它课的显著特点。体育是进行德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物质基础,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明确指出:“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因此体育教师应依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取向及其生长发育状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之中,从而培养团结友爱,拼搏进取的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影响体育教学指导方式的因素主要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目标等,教师教学指导方式的选择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指导方式的三种类型现状进行比较分析、陈述,发现各种教学方式均有其独特的适用性和作用,关键是教师指导方式应与学生水平相契合,要随着学生水平和心理变化采用相应的指导方式,旨在能够找到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落实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育与健康监测报告为基础,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状况、学生校外体育锻炼情况、体育教师能力提升(专题聚焦)五个变量进行研究,探索促进南宁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