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物词汇除了具有字面意义代表动物本身之外,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文化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对比中英两种语言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之异同,来探讨英汉动物词汇的翻译,认为动物词汇的翻译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副”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试从语言与文化。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浅谈维、汉成语中体现出的不同的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格以及两种语言中成语的翻译,说明成语与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密切关系以及成语的翻译方法在民族语言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代志娟 《文教资料》2009,(23):42-45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化及汉语与英语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并研究了文化翻译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已经逐渐转向,从以往对语言及其幕后的认知普遍性的研究转向了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对语言与认知的研究。本文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这一视角下,通过对比研究中西方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用法,进一步分析在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模式之中隐喻的语义差异,并对其进行跨文化比较,以期对语言研究、翻译研究和跨文化交流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田喜娥 《文教资料》2006,(20):154-155
传统的翻译理论及传统的修辞学均不能解决隐喻的使用及翻译中出现的问题,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方式,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在翻译研究发展的过程中描写翻译研究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廖华云 《考试周刊》2013,(20):22-23
随着对比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等研究的深入,从宏观微观、历时共时等角度研究英汉对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在翻译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以教授翻译理论和技巧为主,忽视培养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及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将英汉对比法有效地应用于翻译课堂,可以解决汉语的负迁移问题,加深学生对语言学习中重难点的理解,准确把握两种语言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词汇层面的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语码转换过程,其只注重探讨语言层面的问题,而忽视了翻译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前我国的翻译研究也侧重翻译标准及翻译技巧的研究,重结果而轻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说,翻译就是特定认知体验在两种语言文化之中的移植和再现,词汇翻译中涉及人的认知及心理基础。本文应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想认知模式,研究词汇层面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词汇意义的获得过程,意在为词汇翻译研究提供认知角度的理论支持及视角。  相似文献   

8.
日本学者对《三国演义》研究的成果颇丰。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我们有理由关注、研究日本学者的成果。立足文化语言学,通过个案,从中日对比角度,揭示中日语言文化的差异,探讨译者在翻译汉语称呼语这一民族文化词汇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哲学、人类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它对翻译的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文章认为它在英汉拟声词的对比和翻译领域有如下启示: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拟声词在人们认知结构中所处的范畴层次既有共性又存在差异。为了达到认知领域的更佳效果,在翻译拟声词过程中可以采用对等翻译法,因境择词翻译法和笼统化翻译法。  相似文献   

10.
方言属于语言学研究范畴,被视为一种结构上依附于更高系统(如语言)的语言变体。方言翻译的理论主要基于语言学相关理论,如关联理论、语言功能理论等。方言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也涉及社会学、民俗学等文化领域。国内外方言翻译研究主要有方言的翻译方法研究、方言翻译的文化研究和方言翻译语言学理论研究等主题。  相似文献   

11.
翻译研究只有以语言学的理论作为主干框架,才会对翻译活动有本质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目前出现的翻译研究的"语言学回转"并非偶然。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确实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但是文化研究只是翻译研究的外部研究,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语言而成为翻译研究的本体。然而,翻译学的"语言学回归"并非回归到结构主义语言学,而是主要应该回归到普遍语用学的语言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诗词英译中的意象问题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卡特弗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1965)一书中提出了从语言的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研究的观点。他认为,翻译等值是翻译实践的核心。但是,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诗歌的翻译,则不能过分地强调意义对等而舍弃毒语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表达是一个认知过程,由于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对语言的认知经验不尽相同,因此在两种语言的翻译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正确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内涵,并进行两种文化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比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具体研究领域,与翻译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的.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对翻译的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仅以语音、词汇、语法等层面,就英汉对比分析在英汉互译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科阶段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文化翻译的内容导入,应该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的原则。内容应包括语言对比翻译与文化对比翻译两大部分;其中语言对比翻译又包括词法对比翻译、句法对比翻译、语篇对比翻译三大分块。在翻译教学中通过系统的文化翻译的传授,教会学生从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懂得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其语言表达上的不同,提高翻译能力与实际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语用迁移是语用学所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在翻译实践中出现的语用负迁移现象的分析,提出导致语用负迁移的原因在于学习者对荚汉两种语言本身及其文化了解得不够深入,因而在翻译过程中不能进行相应正确的转换.构建语用翻译能力不仅要有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语言学知识,还应具备相应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7.
谭波 《海外英语》2015,(3):129-131,13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广泛存在于语言系统的语音、语法、语义等多个层面。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翻译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但目前模糊语言学主要侧重理论研究,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还不够具体和细化。笔者尝试利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对比分析《爱丽丝梦游仙境》两个汉译本的部分章节,揭示语言模糊性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以后的研究应该基于更多的译本来对比分析,总结提炼,才能明确更具体的翻译技巧与策略。  相似文献   

18.
《商洛学院学报》2018,(1):39-43
模糊语言学认为语言存在不确定性。如果语言翻译过分追求准确性有时会使文学作品丧失美感,尤其是在诗词翻译中,而追求模糊可以达到美的再现。以模糊语言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词的模糊美、意境的模糊美和音形的模糊美这三方面对《声声慢》的英译本进行研究,来探讨宋词英译的模糊美再现,促进中国诗词文化的外传,在此基础上给文学作品翻译以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19世纪末,国内外学者开始对英汉语言进行对比研究,研究方向逐渐从语言层面,深入到文化根源,并注重将对比研究成果运用到相关领域。本文主要对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进行简要论述。先探讨了英汉对比语言学的产生、定义,并概述了研究成果,最后论述了在语言学、翻译及跨文化交际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广泛存在于语言系统的语音、语法、语义等多个层面。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翻译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但目前模糊语言学主要侧重理论研究,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还不够具体和细化。笔者尝试利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通过对比分析《爱丽丝梦游仙境》两个汉译本的部分章节,揭示语言模糊性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以后的研究应该基于更多的译本来对比分析,总结提炼,才能明确更具体的翻译技巧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