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俊美 《考试周刊》2009,(52):80-81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主动、乐于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主动发展.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主动的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孙年爱 《考试周刊》2008,(47):44-45
如何设计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探究规律,使学生轻松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创设问题情境加强数学教学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5.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教学情景,如:创设逼真的情景、创设生活化情景、创设问题情景、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转变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积极主动探究数学知识,主动与同学合作学习数学教学内容,逐步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深入理解数学公式和定理,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生成历程。积极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有效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聋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他们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获取数学知识,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自主去探索、实践、创新,这样才能使他们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树市创造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腑、多动手,使他们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变外部的学习活动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使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自主去探索、实践、创新,这样才能使他们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使他们学会学习,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新知识的活动,变外部的学习活动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使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挖掘生活与数学的连接点,创设趣味性的有效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来同化数学新知,促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中主动构建知识,梳理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技能。而实际小学数学教学中,单纯的数学知识的讲解和技能训练是枯燥无味的,如何将原本枯燥无趣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创设现实而又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主动理解建构数学知识。情境是沟通学生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以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学提倡"以人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教学理念下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展现数学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那么,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相似文献   

14.
郭晓凤 《成才之路》2012,(19):36-37
教师要注重对单招生学习数学现状的分析与探究。为了激发单招生学习数学兴趣,需要教师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肯于学习。创设有效课堂情境,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情境创设时应力求简洁与实用;注重创设观察、操作、思考、分析、讨论、交流的活动情境;创设纠错、质疑的情境;创设类比情境,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说理是深度学习的有效形式,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猜想情境、问题情境,以及注重规范引导等来使学生主动参与说理教学,引发数学深度思考,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此推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6.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自主探究”地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深刻认识“主动探究”在学习数学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一、设置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氛围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创设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本文对初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由此可见,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有效的情境可以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使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发展理性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创设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的情境,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主动参与、亲历亲为、体验靠燕悟.  相似文献   

19.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运用提问教学策略,通过分层提问、根据数学习题发问以及在恰当的时机提问,从而引入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学生在深思熟虑后,主动探究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能力和探究能力,必然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冯娟 《小学生》2013,(1):51-51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一个有效的学习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