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多丽丝·莱辛笔下的玛丽·特纳是一位边缘人物。在整部小说中经历着三重心理创伤。她虽为白人,但父母的不和谐关系和家庭的贫穷给玛丽的童年带来了巨大创伤。和迪克的匆匆结合又是另一件悲剧,迪克与玛丽的观念大相径庭,导致两人长期过着分居的生活。黑人雇工摩西的介入在当时种族歧视盛行的年代无疑又加速了玛丽悲剧命运的进程。三大创伤集于一体,致使玛丽的主体化意识一步步弱化并走向丧失,直到最后也没有从创伤中得到复原。  相似文献   

2.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夜色温柔》中的主人公迪克最终走向精神崩溃的悲剧命运,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爵士时代的悲剧。迪克的悲剧是自身性格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夜色温柔》中迪克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是社会性的,但是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剖析迪克的三重人格,可以窥探出迪克悲剧人生的精神根源,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转化,最后三重人格失衡,导致了他人格和心理上的扭曲和异化。  相似文献   

4.
《夜色温柔》是美国现代主义经典影片,主人公迪克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悲剧性人物,他的人生悲剧不仅是爱情与性格的悲剧,还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整部影片反映了美国“爵士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世界空虚迷茫,甚至连精神病医生也难以摆脱精神疾病的困扰。文章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入手,以本我、自我、超我为切入点剖析《夜色温柔》迪克形象悲剧的人生选择,解读畸形婚姻关系及婚外情,探析主人公迪克悲剧人生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野草在歌唱》表现的是殖民地白人生活,小说叙述总是聚焦于矛盾,和殖民权力话语形成对峙关系的是日常化的现实生活。小说先后聚焦于托尼、玛丽与迪克,这三个人物就像三个楔子,直指殖民话语的矛盾处,揭示了殖民文化价值标准的双重性、殖民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规则的冲突所造成的殖民地白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质疑和主体意识的混乱。  相似文献   

6.
张月 《考试周刊》2015,(10):15-16
《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童年的创伤体验超出了玛丽正常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撕裂、摧毁了玛丽完整认知、表达生命体验的能力,打乱了其对正常生存语境的理解,使其失去正常的自我控制、与人相处和理解事情的能力。玛丽被无法愈合的创伤、难以名状的恐惧、乱梦萦绕的长夜所异化,折磨得不堪一击,在绝望中等待死亡,导致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无望的救赎——《夜色温柔》主人公悲剧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夜色温柔》中的主人公迪克走向沉沦的悲剧进行解读,试图说明迪克在个体被变成断片的现代社会里寻求救赎是无望的。不论是从经验层面还是从精神层面,迪克都通过消费而受到了消费社会的控制,因此,走向沉沦是迪克不可避免的结局。  相似文献   

8.
《夜色温柔》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反映了关于沉沦和失败的更大悲剧:迪克所努力追求的婚姻生活和看似诱人的上层社会如同泡沫般,一碰即破。他心中的乌托邦最终全部坍塌。这种看似得到却最终失去的结果,无疑是迪克也是"镀金一代"年轻人共同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9.
<野草在歌唱>表现的是殖民地白人生活,小说叙述总是聚焦于矛盾,和殖民权力话语形成对峙关系的是日常化的现实生活.小说先后聚焦于托尼、玛丽与迪克,这三个人物就像三个楔子,直指殖民话语的矛盾处,揭示了殖民文化价值标准的双重性、殖民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规则的冲突所造成的殖民地白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质疑和主体意识的混乱.  相似文献   

10.
身份就是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另一个自我。文学作品中的表意和解释活动依赖于这种集合成符号自我的文本身份。意义表达依赖于文本身份;有准自我品格的复杂体系中的符号自我在自我进行的意义活动中产生。在主我与宾我之间,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自我随着表意的社会-生理品格作上下或者水平位移。因此,身份是处理意义过程的前提。《金瓶梅》中的宋惠莲是一个社会底层人物,其悲剧因身份压力下自我的变形而产生。宋惠莲本是位自我认同于"物"的异化了的女性个体,但后来她回归了一个有良心和自我人格的女人这样一个文本身份,她的悲剧降临了。她的悲剧的根本在于宋惠莲中途转换了元语言身份,从而引发了一场身份的对垒,但也正因此展现了一个真正的丰富的悲剧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1.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狐火:一个少女帮的自白》生动再现了一幅美国少女在社会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图景。以长腿为首的主人公们置身在各种伦理身份混乱的环境下,面临着个人道德选择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冲突,纠缠在伦理意识的觉醒与丧失中,最终走向了不可挽回的结局。她们的悲剧实际上也是一出伦理悲剧,作者以此呼吁大众给予弱者人文的关怀,呼吁社会应建构良好的伦理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12.
在毕飞宇的小说《雨天的棉花糖》中,强大的社会压力、单一的文化价值取向使主人公红豆未能实现自我伦理身份的确证而选择在挣扎中放弃生命。在个体生命与社会意识的冲突中,人物所面临的伦理选择和伦理困境以及最终难逃的伦理悲剧,共同塑造了这部作品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3.
《人性的污秽》是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美国三部曲"当中的一部,也是罗斯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一经出版便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欢迎。整个小说向我们讲述的是肤色极钱的黑人科尔曼·希尔克经历了一系列的创伤而最终放弃自己的黑人身份,构建犹太身份,并最终走向悲剧的故事。科尔曼的身份危机与他父亲的死亡是息息相关的,本文试图从创伤理论的视角来分析科尔曼父亲之死与其身份危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小说以非洲农庄中黑人男仆杀死白人主妇的案件为发端,讲述了女主人公玛丽的悲剧人生,真实地展现了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现状,揭示了女性个体体验、反种族歧视以及反殖民主义等多个主题。莱辛既展现了殖民者后裔在异国他乡成长、恋爱、奋斗和失落的独特人生体验,又以白人殖民者身份对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  相似文献   

15.
在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比娜的悲剧在于,为实现本真自我她极力反抗文化的遮蔽与束缚,但却遭遇了存在的悖论.文章从性与身份两个方面分析了她追求真我的虚妄,表明文化之外并不存在所谓本真的自我.她为实现真我而做出的反抗实际上就是对自我的反抗,如果这种反抗不以解构自我为目标,就必然走向虚无.  相似文献   

16.
《夜色温柔》中迪克,受到上流社会的诱惑,希望通过他善良和纯真的爱来挽救富家小姐妮可并帮助她恢复健康。他甚至幻想通过自己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挽救整个堕落的上流社会,但最终却被其毁灭。本文将从小说主人公迪克的视角的心理层面,分析迪克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扭曲的女性自由意识——《野草在歌唱》中玛丽悲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在这部作品中,她已经触及到了女性如何实现自身自由这一主题。作品中的玛丽就是一个深受家庭关系束缚最终崩溃的女性形象,童年的不幸家庭生活给她带来的阴影使她不能与男性、与他人建立正常的关系,由此引起的在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挫折将她推向分裂和死亡。通过对玛丽一生经历进行梳理,探寻玛丽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儿童心理学和性格哲学理论从玛丽童年生活这个细微角度切入,探讨其童年悲惨生活及父母教育方式和态度是导致玛丽人格分裂,酿成人生悲剧的诱因,并在其婚姻生活中发挥着催化变形的刺激作用,最终导致个人悲剧,旨在更新更全面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唤起现代家长或存在家庭危机的家长的深思。  相似文献   

19.
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和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中均有母亲杀婴的情节,这些情节往往被认为是希腊悲剧杀婴母题的艺术再现,它们承袭了希腊悲剧中对于女性身份的认可、女性权利的重视这一基本精神,并且逐步走向深入.然而在当代人文语境中对其反思,发现她们的悲剧也暗示了女性实现自我的艰难历程,为当代女性实现具有理想人格的主体性建构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从《爱之药》中玛丽的亲身经历,从女性宗教身份构建、女性主体身份的苏醒和女性主体身份的构建来揭示印第安女性如何在本土文化和传统迷失的背景下成功的构建女性主体身份,实现自我身份定位和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