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有规律的变异,它通过对日常语言的扭曲、变形创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归纳、分析余华小说语言在词语、修辞方式的变异,一方面可以揭示余华运用语言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余华的小说创作做一些有益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有规律的变异,它通过对日常语言的扭曲、变形创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归纳、分析余华小说语言在词语、修辞方式的变异,一方面可以揭示余华运用语言的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时余华的小说创作做一些有益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激进的语言实验,以个性化的感受、独特的话语风格创作了一批很具影响力的文本。虽然经历两次创作转型,但余华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话语方式始终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其最具代表性的2013年新作——长篇小说《第七天》,就体现了他语言造诣上的炉火纯青。本文以《第七天》为观察对象,从变异修辞学视角研究余华小说语言的变异特征,透视其语言特点及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4.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而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突破了传统的情节逻辑和语言规则,运用陌生化叙事手法,使故事显得荒诞、离奇.文章以形式主义批评的视角来探析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陌生化",感受小说中情节、语言和叙事时间的陌生化,体会余华小说的叙事风格,增添对余华小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先锋作品包罗了丰富的声音,其中值得关注的声音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小说人物直接发出的对白声、由叙述者描述的喊叫声以及因为暴力行为而产生的"暴力之声"。这三种声音在余华的先锋小说中分别起到了解构人物形象、重造时空和修饰语言的作用,推动了余华的先锋小说冲破叙事成规,因此对声音的摹写是余华在小说中运用先锋叙事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吴俊 《文学教育(上)》2008,(10):114-115
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次入选人教版高中教材,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特殊的取材和个性化的语言而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阅读兴趣。平淡厚重,感情内敛,奇异突兀,反差感强,是作家余华小说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这种独特且耐人寻味的语言自然有赖于作家成熟的修辞技巧。从小说修辞的运用上讲,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7.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作家中的佼佼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小说语言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和实验。他自觉吸收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语言本体论以及陌生化理论,并运用到他的小说创作中,使他的小说语言呈现出与传统文学语言迥然不同的风貌。本文试从修辞学的角度阐释余华小说的语言新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是作家对能指形式的关注,其次是在语言陌生化方面的探索,最后是有关审丑和非理性描写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奇异突兀、幽默感强,是余华小说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语言错位,是余华在文本中创造幽默的一种有效手段.余华在作品中故意用一些自相矛盾的语言内容或形式来表达,造成一种不协调,形成语言表达上的落差来激发语言幽默.  相似文献   

9.
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次入选人教版高中教材,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特殊的取材和个性化的语言而引起了广大师生的阅读兴趣。平淡厚重,感情内敛,奇异突兀,反差感强,是作家余华小说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这种独特且耐人寻味的语言自然有赖于作家成熟的修辞技  相似文献   

10.
《在细雨中呼喊》的语言独特,具有诗意性、议论性和荒诞性,表面上叙述透露出不确定性,这接近余华所追求的真实性。这三重语言特性,有助于小说主题的建构和人物命运与生存状态的揭示。在余华众多的著作中,甚至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这部小说的语言是独具特色的,它的形成离不开南方的文化氛围和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余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新闻语言,把类似新闻的语言直接当作小说语言放入文本中,该小说因此被称为"新闻串烧"。这种新兴的语言写作技巧虽然能产生真实的艺术效果,但是同时弱化了小说自身的文体性,论文在以《第七天》的"新闻语言"为个案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当代小说的语言问题进行了思考,探讨未来小说语言与新闻语言相互靠近、相互融合到最后达成统一这种趋势是否有发生的可能和必要。  相似文献   

12.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人物对话是一种很特殊的对话方式,反映了余华小说精湛的前景化语言技巧.而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为研究余华语言的前景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小说中,主人公的很多对话都体现了语言模因的特点.以模因论为视角,从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为出发点,从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两方面来分析小说前景化语言.  相似文献   

13.
余华是活跃在80年代的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他过分迷恋形式结构和语言技巧,在颠覆了传统规范的同时,那种艰深晦涩、故弄玄虚的本游戏,既破坏了自身的美学趣味,也使大批读疏离了小说,这是余华付出的最大代价,由于余华小说公然拒绝读,它们的生存能力已降至最低点,进入90年代,余华告别了“虚伪的形式”,由“先锋”转向了现代写实。  相似文献   

14.
余华作为先锋派的重量级作家,在小说创作上有着过人之处。其思维方式、感觉方式、语言风格都独树一帜:叙事态度冷漠,叙事视角自由,叙事结构随意,叙事语言独特,作品人物符号化。  相似文献   

15.
余华在创作之初深受川端康成的影响,因而两者在小说叙事艺术上有其相似点,具体体现在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和叙事风格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余华作为大陆地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叙事的语言特色及作品的写作风格一直是独树一帜的。《活着》作为余华一生创作的经典作品之一,对余华特殊的叙事语言、叙事视角和叙事方法展现得淋漓尽致。余华运用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创作,同时采取了双重的事件叙事视角达到巧妙而又灵活处理故事叙事时间的目的。叙事之中,加之以其独特的讽刺语言及黑色幽默的笔法,置主人公福贵苦难的一生在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但却用其社会个体的悲剧消解了整个社会严肃而又凝重的历史氛围。《活着》中这样的叙事之巧和叙事之美,最终诠释了人活着的真实意义,并揭露了社会对个人的迫害和摧残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17.
父权视野下女性的声音——论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以其先锋性独领当代文坛风骚,然而研读其文本,却发现,透过余华的意识深处浸淫着某些传统观念的深深积淀,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思想。文章试以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依托来解读余华父权文化意识,由于余华在其小说里经常以男性的视点叙事,所以在其文本中呈现出很强的父权文化意识,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父权意识思维下,女性是完全畸形的;二是父权文化烛照下,女性呈现失语的状态。总之,在余华的小说中,女性难逃被看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余华作为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其本身的文学作品对我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余华的作品从创作之初到后来蓬勃发展、宣传开来,确实实现了很大程度的跨越,这主要是因为其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相对较大。本文就将针对余华创作的整体风格与创作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理出其创作历程的具体脉络。同时分析余华小说与外国文学在创作层面存在的差别,探究外国文学对余华小说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凸显余华小说创作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以及现实风格,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理论借鉴与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选人中学、中专教材,应该是对他的现代派小说(也称先锋实验小说)语言的关注与研究。指导学生品味现代派文学的语言,辨析与把握现代派文学语言的内质、特点和风格。  相似文献   

20.
小说创作取材于现实生活,当代作家余华的小说更是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生死、存在以及善恶三个方面阐述余华小说的主题,以体现其小说作品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