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案例】一、动画激趣 ,导入新课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 6自然段 ,看看狼是怎样找碴儿的。 (多媒体播放动画 )师 :请同学们边看边想 :狼找了几次碴儿 ?生 :狼找了三次碴。师 :同学们看得很认真 ,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狼找碴儿的。二、读文质疑 ,读议解疑 ,学会读书1 .读文质疑师 :我们先来看狼第一次是怎样找碴儿的 ,请大家自由读 2~ 3自然段 ,边读边想 ,有哪些内容读不懂可以提出来。(读书思考后质疑 )生 :哪里是上游 ?哪里是下游 ?生 :“温和”、“找碴儿”各是什么意思 ?生 :狼是怎样找碴儿的 ?它的态度怎样 ?生 :它为什么要找碴…  相似文献   

2.
前几天,我们听了本校李老师执教的“圆的面积计算”一课,这堂课非常精彩。片断一:师:同学们探究得如何?请把你们的探究成果展示出来好吗?生A:(边演边说)我们是把圆对折,再对折,一直把圆平均分成了32份为止,每一份就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每一份的面  相似文献   

3.
案例一:师先拿出6个苹果,问:把这6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几个?生:3个。师:要是把2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几个?生:1个。师:那要是只有一个苹果(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几个?生:每人得半个。师:“半个”还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表示吗?生:不能,用分数12表示。师: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分数,根据刚才分苹果的经验,你能表示出自己喜欢的12吗?(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再涂色。)……案例二: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知识。老师已经给每对同桌准备好了一些学具(每张课桌上放着一个塑料袋,袋里装着彩色纸。有的袋里装着4…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73页练习七的第5题: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分别数一数平均分成的份数,填在表里。对折次数123平均分成的份数2你能发现什么?对于这道题我是这样教学的:先让学生猜一猜每次对折后平均分成的份数,当猜测对折3次平均分成的份数时,学生有的说6份,有的说8份,到底是几份?学生提出动手折一折,验证一下。验证得出8份后,学生明白了猜想不一定正确,猜想后要进行验证。教师再让学生猜对折4次、5次平均分成的份数,并验证。此时,很多学生发现:每增加对折一次,平均分成的份数是前一次的2倍。还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这里的道理,因为…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对称图形”。片段一师: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玩剪纸。老师示范。取一张蜡光纸对折,后用剪刀在对折后的纸上剪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学生剪纸。结合学生的剪纸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抽象出这类平面图形的特点。师:大家仔细看看自己剪的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图形的左右或上下两边的共同特征:对折后,折痕两侧完全一样(重叠)。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会完全一样的图形称它为对称图形。这根折线叫对称轴,有时用虚线来表示。(在作品上标出对称轴。板书:对称图形、…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3页。【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引入新课1.课前谈话。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你们是几班的学生呀?生:五(1)班。师:知道今天是谁来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吗?生:王老师。师:咱们是第一次见面,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从屏幕上看到的(边说边指着屏幕)。师:通过交流,我发现五  相似文献   

7.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优质课的新评价标准也应运而生。与以往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相比,新评价标准更注重体现评价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的运用情况。因此,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搞起了花架子,不注重实效。下面是笔者在一次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听到的《圆的认识》中的一个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想办法找出它们的中心点。(生个个动手,摆弄图片。)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找出正方形中心的?生1:我把正方形对折两次(沿对边中点连线对折),得到一个交点,这个交点就是要找的正方形…  相似文献   

8.
教学片断出示题目。判断题: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41,有3种折法。()师:同学们,你在做这道题时是怎么想的?生1:我认为这道题是正确的。我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了折,确实只有3种折法。师:请把你的折法展示给大家看看。(生1用正方形纸演示)第一种折法:①对折②再对折③打开图第二种折法:①对折②再对折③打开图第三种折法:①对角折②再对角折③打开图生1:我试着折了好多遍,再也折不出第四种了。师:他折得精确熟练,讲得清楚明白。还有谁想说一说?生2:我认为这道题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在生1的三种折法之外,我还有一种折法。(用正方形纸演示。)①对…  相似文献   

9.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果实有什么共同特征。要想来研究这个问题,就要有果实,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果实? (学生说桌上的各种果实。) 师:这节课,我们就以这些果实为例来研究果实的共同特征,找一找哪些特征是果实都有的,其它物体没有的。 师:你们想从哪里去找果实的共同特征呢? 生:从外形上找。 生:从内部找。 师:首先,我们从果实的外形上  相似文献   

10.
有位教师上了初一年段的《第一次真好》一课,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课堂气氛活泼,学生广泛积极参与,充分体现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改思想。我认为,其成功的原因在于这节课的问题设计得很好。教学片段:……师:“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生:“第一次真好”,“好”在……师:你们有没有“第一次真好”的体验?(让学生自由发言)生:第一次坐飞机,又紧张,又高兴!生:第一次为妈妈买菜。师:你当时有什么感受?生:当家还真不容易!生:第一次接触英语,感觉很有趣。生:第一次下水游泳,很紧张。师:紧张之后呢?生:感觉很新…  相似文献   

11.
[案例]这是一节市级公开课。在这节课中,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气氛活跃,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不失为一节好课。但课堂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却值得我们深思。当学生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师:请同学们快速判断下列几个数能否被3整除,为什么?63918279234生1:639能被3整除。师:为什么?生1:因为639各位上的数字都是3的倍数。师:1827能被3整除吗?生2:1827也能被3整除,因为18是3的倍数,27也是3的倍数。师:哦。我听懂了,你是想因为1加8得9是3的倍数,2加7也得9是3的倍数。很好,请坐。生2:(一脸迷惘地坐下)课…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对称图形". 片段一 师: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玩剪纸. 老师示范.取一张蜡光纸对折,后用剪刀在对折后的纸上剪一个你喜欢的图形.  相似文献   

13.
课堂回放一、建立关系,提出问题学生交流各自在课前找到的负数。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找一个叫……生:负数。师:好找吗?好找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了在生活中有很多负数,应用很广泛。师:正因为应用很广,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研究负数。同学们交流一下,在找到的这些负数的基础上,我们还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剪纸图案,了解对折次数和剪出图形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感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2.在剪纸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及合作意识。能力目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能剪出并排排列的图案和围成一圈的图案。情感目标:欣赏有规律的剪纸图案,提高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教学重点:在剪并排排列的图案过程中,明确每增加一次对折的次数,剪出的图形个数是前一次的2倍。教学难点:利用图形的旋转剪出围成一圈的…  相似文献   

15.
一赏读名句,入境体验 师:上节课咱们初读了第9课《少年王勃》,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滕王阁序》中最精彩的是哪句话. 生: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师:"忍不住"就是—— 生:控制不住. 生:情不自禁. 师:"拍案叫绝"怎么理解? 生:拍桌子叫好. 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到底好在哪里?这两句话到底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呢?课文里有一段描述,读一读,找一找.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3~45页。【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师:这些图片中都出现了什么图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行四边形。二、认识特征1.大胆猜想。师:(出示活动框架)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生:长方形。师:长方形有什么特征?生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生2:长方形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师:(拉成平行四边形)现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为依据,在“百分数单元复习”这节课中进行了探索,旨在创建“创设情境———归纳建构———回归生活———主动发展”四环节复习课教学程式。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天天在学校喝的“圣澳特”牌桶装纯净水。仔细观察和思考,你能从中知道哪些信息?生:装纯净水的桶是一个近似圆柱体。生:从标签中可以知道纯净水的厂址、送水电话。生:整桶水是18.9升。师:这桶纯净水已经喝了一部分,谁来猜猜看,还剩下整桶水的几分之几?生:14。生:15,也可能是16。二、归纳建构师:14、15和16这几个数,你能化成小数和百分数吗?现…  相似文献   

18.
师:作者来到大兴安岭产生了一种什么感觉?生:产生了“亲切与舒服”的感觉.师:清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一共出现过几次“亲切与舒服”?它们又分别出现在哪几节课文中?生:课文中一共出现过三次“亲切与舒服”.第一次出现在课文的第一节中,第二次出现在课文的第六节中,第三次出现在第七节中.师:对.作者对大兴安岭“亲切与舒服”之感,就是作者写“林海”的原因.让我们随着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逐段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林海的.请自由读第一段,思考;作者第一次的亲切舒服之感是怎样产生的?(生自由读)  相似文献   

19.
王霞 《宁夏教育》2006,(6):53-54
一、案例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教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纸片折出12。教师在让学生展示作品时,却发现了其中有一个学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了4份。师拿起该生的作业纸,故作惊喜地问:“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吗?”这位同学高高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14。”师:“14是什么意思呢?”生:“我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一份就是它的14。”(教师把作业纸贴到黑板的最高位置)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要你们折12,这个小朋友却折出41,大家对这事怎么看?”生1:“老师,他折多了。”生2:“我想他没有专心听讲,没有按照老师的…  相似文献   

20.
教学片段一: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第一行摆2个○,第二行摆□,□的个数是○个数的2倍,怎么摆?生:第二行摆4个□,□的个数是○个数的2倍。师:第一行增加一个○,第二行怎么摆,□的个数就是○个数的2倍?生:第二行摆6个□,□的个数就是○的个数2倍。师: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怎么摆,□的个数既是○个数的2倍,又是○个数的4倍?生:如果把第一行的4个○看成一份,第二份摆的8个□就是○个数的2倍,如果把第一行的2个看成一份,第二行摆的□的个数就是○个数的4倍。教学片断二:师:请大家拿出学具,爱怎么摆就怎么摆,但要求摆的两行必须成倍数关系。先独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