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理藩院源自崇德元年(1636)设立的蒙古衙门,崇德三年(1688)始更此名,清末新政时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名理藩部,是清朝为管理北、西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清朝文献通考》载:“理藩院掌蒙古及番部封授、朝觐、贡献、征发之政,控驭抚绥,以固邦输焉。……其属有六清吏司,曰典属,曰王令,曰旗籍,曰柔远,曰理刑,曰徕远。”徕远清吏司“掌哈密、吐鲁番及回部诸城爵禄贡赋,并移驻回民耕牧之事。”(卷八十二)实际上是理藩院中主管新疆南疆少数民族民族事务的机构。  相似文献   

2.
清代理藩院的设置和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对蒙古地区的统治,理藩院起了重要作用。关于理藩院的组织,职能和历史评价,笔者在《清代理藩院初探》一文中曾略有论述。但限于篇幅,有些问题尚未述及。为此,本文拟就清代理藩院的设置和沿革再做探讨,并求正于史学界同志。  相似文献   

3.
清王朝是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贵族从东北兴起建立清朝,逐步统一了蒙古各部,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对蒙古的民族政策.本文就清王朝对蒙古的民族政策问题略加论述.一中央设理藩院,地方设将军、都统、大臣的制度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置理藩院,为处理蒙古事务的机构.在蒙古地区设将军、都统、大臣办理具体事务.理藩院既负责制定对蒙古的重大方针政策,又采取各种措施,保证重大方针政策的  相似文献   

4.
清朝入关后,为了防止强悍勇猛的蒙古民族发展成威胁大清帝国封建统治的肘腋之患,除在政治上继续采取使蒙古各部都互不统属、彼此孤立的编旗设盟的政策之外,又在文化教育上利用黄教愚弄蒙古民族.竭力阻止蒙古族文化向前发展。纵观清朝一代制定的统治蒙古的《理藩院则例》,可谓事无巨细,都有详细的明文规定,但对教育一项却独付阙如,不置一词。清廷虽然在京城和地方设置了一些蒙古和八旗官学,但其目的并非想使蒙古民族均沾文化教育的雨露,而是培养为清统治者效犬马之劳的译员和官吏。在清一代,蒙古族的主要教育机构是旗札萨克衙门,但这里同样是培植替清王朝统治蒙古族人民的奴仆的地方,况且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问:清代理藩院是个什么机构?答:理藩院为清朝创设的专管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清入关前即设有理藩院,初设承政、左右参政、副理事官和启心郎,人数不过十几名.1644年(顺治元年)清朝入关,把承政改为尚书,左右参政改为左右侍郎,副理事官改为员外郎.1659年理藩院一度隶属礼部.1661年康熙继位,决定恢复理藩院的独立地位,官制体统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平行.当时理藩院下设:录勋司、宾客司、柔远司、理刑司.1699年康熙又分柔远司为前司、后司,理藩院的管辖范围也从内蒙古扩及到外蒙古、西藏和新疆.1723年(雍正元年)开始,由王公大学士兼理院事.1757年乾隆平息了达瓦齐、阿睦尔撒纳叛乱,对理藩院司属机构进行  相似文献   

6.
清朝对蒙古地区的立法 ,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探索 ,顺治康熙雍正朝的发展 ,至乾隆、嘉庆朝逐步完备、定型 ,其代表作《蒙古律例》和《理藩院则例》相继修订编成。之后经道光朝两次增删 ,至光绪朝底定 ,《理藩院则例》成为清朝对蒙立法的集大成之作。它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适用范围广泛 ,不仅在清代影响甚大 ,其中许多规定 ,至中华民国时期 ,仍在沿用。  相似文献   

7.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8.
乾隆(1735——1795)是清代一名杰出的、很有影响的封建皇帝.他统治前期广求人才,励精图治,清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到了中晚期,他陶醉在自己的功业之中,满足于眼前的升平景象.生活上日益奢侈腐化,无节制地敛财聚贿,大小官吏贪污索贿,政以贿成.吏治废弛,官场腐败,加速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本文试就乾隆中后期吏风败坏的成因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清政府逐渐将原来通过蒙古贵族间接统治蒙古地区的政策转变为利用汉族地主阶级直接控制蒙古地区的政策。其结果,使蒙古民族更加走向衰退,对清王朝逐渐产生离心倾向,给帝国主义策划蒙古的“独立”、“自治”以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10.
清政府对蒙古政策的调整和新政的实施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对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通过蒙古封建王公实施间接的统治,这样既维护了蒙古封建统治者的传统特权,又实现了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的有效控制。蒙古地区是当时清王朝可靠的后方和维持其大一统的重要的稳定因素。鸦片战争以后,整个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下,蒙古的封建王公贵族虽然仍旧是清政府对蒙古地区统治的支柱,但同时他们也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相勾结,或者成为外国侵略者拉拢和收买的对象。在外来  相似文献   

11.
此项研究是利用涉及盟旗制度的当时有关档案史料,重新审视过去对清代蒙古社会构造的理解。清朝统治在内蒙古地区长达300年,而在喀尔喀地区近200年。过去对蒙古社会构造的理解,主要来自于清代的法律史料,如《大清会典》、  相似文献   

12.
《集宁师专学报》2016,(4):31-34
察哈尔部(万户)是由成吉思汗时代的怯薛军演变而来的,形成于北元初期,兴盛于北元中期,衰落于北元末期。其作为蒙古黄金家族的护卫者,在跟随历任蒙古大汗走南闯北的征战中,经历了极其复杂的地域迁徙和时空变化,足迹几乎遍及如今的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内蒙古)、西北(青海、甘肃)和蒙古国的广大地区,清代还被派往新疆、河南、江苏等地驻防。其驻牧时间相对较长、迁移往复次数较多的则是宣(化)大(同)边外的现察哈尔蒙古人聚居区。  相似文献   

13.
乾隆时期,基于亚欧大陆的。心脏”——帕米尔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清代前期西北边疆战乱不断、沙俄插手西北地区事务等原因,清王朝对帕米尔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进行了强有力的经略,政治上。因俗设官”,经济上兴屯田、订赋税、改币制,文化上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些措施均是乾隆帝。因俗治边”统治思想的集中体现,对当时的祖国统一、边疆建设、民族融合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王朝在取得对西北地区的军事胜利以后,制定了宏大的边疆治理政策,承历代"因俗而治"的边疆管理思想,推行历代所未有的边疆民族立法之策。在少数民族居住的新疆、蒙古、青海地区,针对民族地区特点进行了有所区分的立法。清代将国家立法推及边疆地区,形成了国家法和边疆民族习惯法并存的二元结构,这种法制结构有利于清王朝对边疆的有效治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分析了清代在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立法措施,对清代边疆民族立法的作用及现实借鉴意义进行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5.
和硕特蒙古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入主青海之后,一直是这一地区政治上的主宰力量,清初,其势力涉及到了青、藏地区.随着清王朝国势日盛,控制青海、统一西北成为历史的必然.为了完成这一政治目的,清初,清廷对青海蒙古实行了一套符合现实和统治需要的政治政策,成功地控制了这一地区.  相似文献   

16.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中央外交体制经历了礼部和理藩院、总理衙门、外务部3个阶段的演进。一、礼部和理藩院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是礼部和理藩院。礼部成立于1631年,其内部组织结构基本上沿袭明代,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礼部下设仪制清吏、祠祭清吏、主客清吏、精膳清吏四司。理藩院成立于1638年,清朝首创,是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兼办对俄外交事务,但由于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7.
清代司法审判制度具有多民族色彩。其中,地方审判机构除了传统的县、府、道、院等法律明确规定的等级外,八旗衙门、理藩院、内务府、步军统领衙门、军机处等衙门均有部分司法审判权。这些机构共同构成了清王朝地方司法审判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司法效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指出清代内扎萨克郭尔罗斯等13旗首封扎萨克,在清代比较权威的文献《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大清一统志》、《理藩院则例》和《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外港务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蒙古游牧记》等中的记载互有歧异,并且进一步依据有关材料,确定了13旗的首封扎萨克,对清初蒙古史的这桩史实做了初步考订。  相似文献   

19.
清代蒙旗社会喇嘛教信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鼎革,清朝统治者为争取蒙古上层的支持,赢得蒙古民众的信任,在蒙古地区推行“因俗而治”统治策略,大力扶植喇嘛教,修建喇嘛寺庙礼遇哲布尊丹巴、章嘉呼图克图等宗教首领,让为数众多的蒙古男子选择僧侣生活,致使清代以来的蒙古社会成为弥漫着浓厚的喇嘛教信仰的宗教社会。清代蒙古社会喇嘛教信仰即是一种社会信仰,喇嘛的等级化、官僚化以及生活与劳动的世俗化均体现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20.
蒙古西征之前,中亚、中东经过阿拉伯人的长期统治已经伊斯兰教化,在东欧地区伊斯兰教也有一定的影响。蒙古西征后在上述地区建立的四大汗国一开始即面临着伊斯兰教的文化环境,并先后走上伊斯兰教化的道路。蒙古贵族的伊斯兰教化首先根源于作为征服者的蒙古民族迅速同化于中亚、中东和东欧诸民族之中,同时也是蒙古贵族利用伊斯兰教巩固政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