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父母离婚后,父亲又结婚了,只是新妻子不在西安,他仍然一个人住,很孤独、很落魄的样子。他常来看我和弟弟,那时我上小学,我们见母亲不理父亲,便也有意疏远他,偶尔喊一声“爸”,也会东张西望,极小声,生怕母亲听见。其实,母亲在我面前很少提父亲,但我看出她恨父亲。  相似文献   

2.
“姐,我去吧,妈还需要你照顾。”弟弟挥着干瘦的胳膊,在他单薄的胸前拍着.“我会照顾好自己的。”和母亲离婚后,父亲要带走我和弟弟中的一个。父亲倚在门框上,母亲病倒在床榻上。我低着头,以沉默回应了弟弟。那年弟弟10岁,我12岁。  相似文献   

3.
做儿子的在慢慢长大,父亲却仿佛变小了。从前,父亲指派我时,我总是“嗯、呀、噢”地答应着;现在,我向父亲建议时,他也只是“嗯、呀、噢”地答应着。我不知道,我们父子到底怎么了。出门在外,我经常挂念的是母亲,却很少想到父亲,有一回突然想到他时,却意识到对他的不公。我私下埋怨自己,为什么在别人面前有说有笑,一见到父亲就不言不语了呢?作为他的儿子,却不能给他带去欢笑,难道我只会向他伸手要钱?仿佛养活我是他必须执行的义务。母亲经常对我念叨说,你爸没有什么本事,只能让你跟着受罪。我听了并不在意,似乎母亲说得有理。因为别人家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父亲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我和姐姐、弟弟跟母亲过。家里就母亲一个人种地挣工分,尽管偶尔也能收到父亲的“工资”,但我们三个孩子的开销确实很大,日子过得很艰难。我8岁时母亲才让我上学,跟姐姐在一所学校读书。那阵子,农村各家很分散,村里的一所小学, 离我们家很远,我往往要走一个多钟头才到。每一次,姐姐都要花很长时间背我,非常辛苦,走得很慢。为了方便我和姐姐读书,母亲和父亲商量,让我们带饭中午在学校吃,我们同意了。呆在学校里,吃着自己带的饭,倒也快活自在。  相似文献   

5.
我的父亲     
父亲是一个平凡但又不平凡的人。平凡的父亲,只是芸芸众生中一个不惹人注意的角色,不平凡的父亲,用他那坎坷的一生弹奏出了一首不停奋斗,与生活抗争的乐章。父亲和母亲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年青时的他被分配到城市一家很有前景的工厂里,他却和别人调换了指标,当了兵,入了党。期间,父亲和另外一个女人有了感情。此时的母亲,已是父亲未过门的妻子。一字不识的母亲与小有学问的父亲还是有差距的,可是衡量再三,父亲还是选择了母亲,他说不能让母亲和外婆伤心。几年之后,母亲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而我的父亲,从此挑起了整个的家庭的担子,细心照料…  相似文献   

6.
馒头里的爱     
原野 《家长》2004,(Z1)
父母离婚后,父亲又结婚了,只是仍然一个人住在重庆,很孤独,很落魄。他常来看我和弟弟。那时我上小学,看到母亲不愿理父亲,我于是也有意疏远父亲,不喊他“爸”,不跟他接触,偶尔喊声“爸”,也会东张西望,声若蚊子叫,生怕被母亲听见。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着我,母亲恨父亲,所以我觉得我也该恨父亲。一个夏天的晚上,天热得连星星都淌着汗,我和外公、外婆、母亲坐在院门外乘凉。我坐在小板凳上懒懒地靠着外婆———没有作业的负担,不知人世的沧桑,未尝生活的艰辛,10岁的我在那个夏天的晚上无忧无虑地乘着凉。“儿子!”是父亲的声音。当我看见父亲推…  相似文献   

7.
六岁那年,父亲由于晚期肺癌离开了母亲、我和年仅两岁的弟弟.从此,日子过得十分艰苦,母亲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也只能勉强解决温饱问题. 九岁那年,母亲领来一个男子,让我们管他叫爸爸.他就是我的继父.  相似文献   

8.
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身在远地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工作担心他的病情。母亲偷偷叫弟弟来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  相似文献   

9.
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身在远地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工作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叫弟弟来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  相似文献   

10.
妈,您不像别人母亲那样对儿女嘘寒问暖,对我倍加疼爱。可是,我明白您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自从有了弟弟后,我老觉得您偏爱弟弟,把好吃的都给他,每当我和弟弟闹别扭时,您也总是护着他。现在我明白了,那时我还不大懂事,您对我和弟弟的爱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1.
父母离婚后,父亲又结婚了,只是新妻子在外地,他仍然一个人住,很孤独、很落魄的样子。他常来看我和弟弟,那时我上小学,我们见母亲不理父亲,便也有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教育     
<正>父爱其实很简单。它像肉羹,美味难得,让人回味无穷;它像挖笋,辛劳艰苦,让人终生难忘;它像耕田,日日劳作,让人收获不断。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远地的我,因为他怕在台北工作的我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叫弟弟来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这是典型的父亲的个性,他是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记得在很小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母亲坚持让我穿戴齐整去见她的男友。原来他曾向她求过婚,且已见过我的弟弟。“您好,科汉先生。”我心慌意乱地问候说。“你好,苏珊。”一个卷头发的中年男子轻声答道。在他和我握手时,他甚至有些害羞。在他和我母亲婚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里,我不知该如何称呼他才好。他可以叫我“苏珊”,不必唤我“女儿”;但我直接喊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研究人员 ,我认为最好的事情之一是研究些具有个人意义的课题。对于我来说 ,家庭作业这一课题就颇具个人意义。在我生长的家庭里 ,弟弟和父亲都有过严重的学习困难经历———都有阅读障碍 ,自孩童起 ,我父亲就被编排在有学习障碍的班级里。每当弟弟要做家庭作业时 ,父亲常常说 :“我不会” ,母亲则表示“不愿意”帮助弟弟做作业 ,但由于我当时只是一个小学生 ,无法将自己的讲解表达清楚。出于完全的失望 ,我父母不得不求助于学习辅导中心 ,那里有职业辅导老师帮助孩子们做作业 ,对他们进行一般的学习技能训练。弟弟每周去那里上两次…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爱     
秋思 《家长》2005,(Z1)
我9岁的时候母亲病逝,扔下我们姐弟四个,7岁和5岁的妹妹还有一个不到两周岁的弟弟。父亲整夜一人独自抽烟,弟弟哭闹着要妈妈,父亲就抱着他默默地流泪。失去母亲的我成了家里的小大人,承担起母亲的责任照顾弟妹,可是我自己还是一个需要母爱的孩子啊!就这样我在艰难困苦中长大成人,看着那些还在妈妈怀抱里撒娇的同龄人,我有了太多的嫉妒和太多的感伤。唉!谁有我这么命苦呢?妈妈,你在哪里?为什么要这么早就扔下女儿撒手而去啊!爸爸终究不是妈妈,他能做到的只是让我们吃饱穿暖,而女儿还需要更多的关心,还有更多的话要和妈妈说,要对妈妈讲啊!记得…  相似文献   

16.
我不止一次地凭借烛光和高脚杯去想象当年父亲与母亲的罗曼史,但我不知道他们年轻时究竟是怎么一个样子! 母亲年轻的时候应该很漂亮,即使如今岁月已老去的时候,她脸上依然有当年的恬静和坦然。母亲将她的希望带给了父亲,在别人的叹息声中,与父亲走到了一起,义无反顾。父亲娶走母亲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风风光光,“连一挂爆竹也没有放。”母亲总是笑着告诉所有的人。仿佛那不是一件让人伤心的往事而是一种骄傲,事实上,母亲就是伴着这些骄傲与父亲走过了20年,也将走过又一个20年,再一个20年。  相似文献   

17.
父亲土地我     
杨涛 《陕西教育》2001,(2):43-44
从我一出生在这片土地上,便注定了我要做一个农民的儿子,也要有一个农民的父亲。 父亲,是千百万农民中平凡的一个。听母亲说,父亲原先是一个学识颇深的小学教师。后来因为爷爷有了病,奶奶又上了年纪,我和弟弟还都很小,家里八亩多地,只有母亲一个人干,实在太难,他才忍痛离开了他心爱的学生,回家务了农。  相似文献   

18.
正似乎从一生下来,我就是专门跟父亲作对的。落地才三天,我就有了自己的意愿,就是不愿意让父亲抱。别人抱着好好的,只要父亲伸手接过我,我马上就会号啕大哭。为此,从我有记忆开始,父亲几乎就没抱过我。后来我有了弟弟,这个弟弟乖巧得让我嫉妒。父亲什么时候抱他,他都嘿嘿直乐,他成了父亲的心肝宝贝。父亲用胡子扎得弟弟乐得快岔了气是我们家最温馨的一幕。我则和姐姐一样,躲到父母眼光之外的角落里。我不像姐姐那样黯然神伤,我向来就是站在父亲的对立面的,我不会为弟弟吃醋。于是一点也不意外地,我成了父亲的撒气筒。但我从来不在父亲面前哭,特别是在父亲打我的时候。有时他都打急了,失去了耐心,我却一如平时,面无表情。哭?求饶?跑?那我不是败了吗?于是,我和父亲开始了漫长的"拉锯战"。  相似文献   

19.
我家住在距城关三十余里叫做“井头干”的地方,那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临江小村。我家屋后有一个与浦阳江相通的小水塘。尽管它很小,但在15岁以前,那几乎是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记得那年我刚上小学四年级,有一天父亲在晚饭时很郑重地向母亲、弟弟和我宣布:从明天开始,我要在屋后的水塘里养鱼了。幼时的我和弟弟当然很高兴,直想呼出“爸爸万  相似文献   

20.
送别     
弟弟要去杭州补习。小孩子长这么大第一次独自出远门,我现在的心情似乎更接近于一个母亲送自己心爱的小儿子出远门:不舍。昨晚,我埋头为弟弟整理行李,满满一行李箱的书,让人看了就心疼站在身边的这个男孩子。一边收拾,我一边对弟弟说:“你啊,在学校里要认真读书,不准和别人打架,不准和老师顶嘴,不准在别人面前哭,有事情要记得打电话给我……”我的家,一家六口,父母长年经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