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重庆市农村居民收入影响消费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为理论基础,利用重庆统计数据,分析收入及收入结构对重庆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表明,从整体层面分析,持久性收入及其边际消费倾向对农民消费影响最显著,提高持久性收入对农民的消费支出有正的影响;从收入结构分析,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对消费的影响非常显著,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会极大地刺激消费需求。因此,应大力提高农民的持久性收入水平,并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预期和边际消费倾向;同时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家庭非农业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2.
对小城镇体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保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理的社会分层和社会保障是影响小城镇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篇文章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东中西三地区的16个小城镇体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保障关系进行了探讨。小城镇体育使部分居民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流动使小城镇各阶层对体育的认知和行为有了相应的变化和发展;体育是个人凭借"获致性因素"向上层流动的捷径之一;小城镇"反哺式"依靠子女养老的比例仍不小,"反哺式"方式使被养者坚持力所能及的锻炼。  相似文献   

3.
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能体现社会公平,是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平等参与社会分配权益的重要保障。所以,构建科学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是推动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本论文重点探讨如何构建科学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相似文献   

4.
流动人口相对贫困问题是我国一个由来已久的研究主题。无论是基于理论还是政策视角,如何推进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均是对我国社会民生建设的重大挑战。聚焦流动人口相对贫困问题,以相对贫困、收入分配及共同富裕三者间的关系为主线,可建立“相对贫困—收入分配—共同富裕”理论分析框架。在厘清流动人口与相对贫困关联性的基础上,立足收入分配视角,可探索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形成机理。针对流动人口在三次收入分配中的劣势地位,要从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破除户籍限制、强化社会支持几个方面入手消除三次收入分配中的限制条件,以依据平衡、协调性及包容性的发展思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相似文献   

5.
利用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的5分钟高频交易价量数据,分析股指期货合约的价量特征及其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股指期货合约的价格波动率与成交量、相对成交量和相对持仓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正向关系,而与持仓量之间存在显著负向关系;与预期成交量和未预期成交量都显著正相关,且未预期成交量的正向影响更大;与预期持仓量和未预期持仓量都显著负相关,且未预期持仓量的负向影响更大;成交量和持仓量的变化对股指期货价格波动的影响是不对称的,正的成交量和持仓量冲击比负的成交量和持仓量冲击的影响更大,即未预期成交量和未预期持仓量为正时对价格波动的影响会更大。股指期货市场的监管者和投资者可以通过观察成交量、持仓量、相对成交量、相对持仓量等显性指标及其变化,判断价格波动和市场风险等隐性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而实施正确的监管政策和交易策略。  相似文献   

6.
西方社会学的"冲突理论"指出,体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并反映社会的不平等.处于社会经济等级中间阶层的中上、中中、中下层社会群体,由于认知、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不同,存在着明显的体育参与资源不平等现象,从而导致了中间社会阶层群体之间不同的体育参与认同框架与边界.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社会中间各阶层体育参与模式及体育参与投入水平的差异,制定出中间社会阶层体育参与的认同框架,并对中间社会阶层群体体育参与的向上流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有密切的关系。未来的农民工子女是扩大整个社会中间阶层的重要力量。通过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剖析及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以期能够改善他们的受教育状况,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从而有效地促进社会中下阶层向上流动,并能成一定的规模。  相似文献   

8.
社会融入是社会行动的结果,而经济活动是社会行动的首要活动。根据对陕西省西安市的调查数据,以“是否持续参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考量“村改居”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与否,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自身特征、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支持4个方面分析“村改居”群体城市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村改居”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与年龄、性别等自身条件无关,经济资本中分红、房租等可替代收入变量和人力资本中高层次职业变量的影响不显著,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不显著;交往能力和政策制度变量在各自的类别模型中对“村改居”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具有显著影响,但未能进入最终模型;就业收入、文化程度和一技之长对“村改居”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具有显著正向。因此,“村改居”群体提高就业收入和文化程度以及拥有一技之长,均有助于其城市社会融入进程。  相似文献   

9.
在倡导教育公平以及对弱势群体关注度提升的宏观环境下,农村残疾群体已能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教育福利.但是,农村残疾群体能否通过开放教育打破阶层固化,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以及开放教育学历获得是否只是以格式化的流动途径对农村残疾群体产生影响,这些有待检验.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运用经济流动、权力流动以及消费流动三个分析向度,在考虑宏观政策影响因素以及微观的职业转变、个体领导魅力、人际关系网络及消费观念和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下来阐述开放教育获得与社会流动能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变化和角色转换的情况。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流动普遍加快,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关注。目前关于教育对社会流动影响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促进论、阻碍轮、条件论,在文章前半部分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行理论梳理,在最后阐述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及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从社会流动视角分析了我国女性的竞技体育参与。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女性可以通过竞技体育参与实现向上流动,但女性运动员向下流动的情况仍然较多地存在,需要高度重视;自致性因素在女性运动员的向上流动中起关键作用,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运动员身份不明确、个人综合素质较低等因素阻碍女性运动员的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12.
社会流动同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流动表现出明显的社会转型的特点,即:社会流动出现二元交替或多元并存的状态,向上流动趋势增强,社会流动存在惰距现象;经济地理法则仍然是社会流动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合理的社会流动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机制,而机会平等原则是衡量社会流动是否合理的根本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可以得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流动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有许多不合理因素甚至存在明显障碍的结论。因此,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有利于合理社会流动的制度、政策环境,从而逐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近年来体育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体育竞技人才社会流动的研究做了简要的梳理与回顾,结果发现:体育领域内的研究仍停留于竞技体育人才的地域流动上,而缺少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流动研究;体育领域内的研究多聚焦于优秀运动员的社会流动上,而缺少对普通群体的研究;体育领域内的研究依旧停留于传统研究方法的运用上,而未能与母学科及国际上精确化的统计计量研究方法的运用相接轨。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以历史唯物主义利益观为出发点,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充分论证了合理的社会流动对于调动社会成员积极性的重大意义,提出了社会转型中我国社会流动的突破口、基本途径和根本标准,从而形成了具有邓小平特点的、完整系统的社会流动思想。它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口流动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作用.甘南州人口流动可分为外流人口、内流人口、旅游人口等几种形式,诸如此类的人口流动对甘南州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都有重大影响.认识人口流动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变迁的作用,并注意克服人口流动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安全"是确保北京奥运会顺利举办的秩序保障,而秩序中的人心秩序尤为重要。研究发现,北京市民有很高的安全奥运期待,高度信任政府;认为医院、竞赛场馆和机场是最安全的公共场所。安全奥运期待与人们的年龄呈正相关,与学历和收入呈倒U型相关。基于北京市民的安全奥运期待特点,认为,应该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强化公共场所的规范管理与信息沟通,重视中间阶层的社会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居民转移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经济制度,目标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然而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财政转移性支出有着明显的城市偏向,不仅没能实现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反而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原因有:与城镇相比,农村的社会保障项目少且保障水平低;社会保障资金不公平的筹资方式和分级负担的财政制度;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财政转移性支出应通过增加农村的财政社会保障投入、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重视农村农业的发展等途径实现城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9.
从“作用理论”的视角再证体育教师的社会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作用理论"的原理,借鉴对其他学科教师社会作用的研究成果,通过调查研究和实例分析,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体育教师的"三个作用"。对体育教师的行为作用研究包括行为的关联图说、行为的观察结果、其他环境中教师行为的表现形式;对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研究包括社会构成、劳动特点、社会地位;对体育教师的期望作用研究包括共有的期望和作用冲突。体育教师的"三个作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任何一个作用都不能预兆另一个作用,任何一个作用都不能优先于另一个作用。每一个作用只代表体育教师这一复杂体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