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书的故事》以书为线索,叙述了三十年代发生在年轻的公共汽车卖票工人与鲁迅先生之间的一件事。“书”是联系故事中两位主要人物的纽带。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五部分:1.鲁迅先生托人代售书;2.卖票工人想买书;3.钱少买不起书;4.鲁迅先生慷慨赠书;5.读者“买书”给鲁迅先生的安慰和鼓舞。其中,第一、四  相似文献   

2.
《书的故事》(第十二册)选自唐弢为青少年写的《鲁迅先生的故事》这本书,文章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然而读了之后,我们深为鲁迅先生关怀爱护进步青年的崇高品格而感动,卖票工人爱戴和感激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也会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是因为除了文章叙述的故事本身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鲁迅先生和卖票工  相似文献   

3.
《书的故事》是小学语文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主要写了鲁迅先生送书给汽车卖票青年的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青年,青年对鲁迅先生的爱戴和感激。质疑问难时,学生突然问:“课文中写道……进来了一个穿黄制服的青年(汽车售票员),这个青年帽子戴在后脑勺上,帽沿下露出乌黑的头发……而课文插图上画着的汽车售票员为什么没有戴帽子?这是不是图画错了?”  相似文献   

4.
一、“绵绵的秋雨还在下着,屋里恢复了先前的宁静”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个描写环境的句子.虽然寥寥数话,看似平常之笔,却颇具匠心.鲁迅先生刚刚把书送给了一位卖票工人.  相似文献   

5.
《书的故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两本书一块钱?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听错了?卖票工人很惊讶,……他突然想起在杂志上看见过的鲁迅先生的照片,越看越像,这时候他更惊讶了……”。这两次“惊讶”都生动地刻画了青年工人买书时的心理活动,具有很深的含义。教学时,引导学生注意理解这两次“惊讶”的含义,对整篇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理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次,是他听说两本书只需付一块钱,怀疑自己听错了,不敢相信,觉得意外,所以“很惊讶”,他不敢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这一“惊讶”一方面反映出  相似文献   

6.
本课文以“书”为线索,叙述了1932年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鲁迅先生送书给一位青年汽车售票工人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怀和青年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感激。在写法上,作者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篇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教学本课时,可采用如下步骤。 一、抓住重点句弄清故事背景。 结合课文第一节,让学生知道课文中所说的书是“对中国青年有重大的教育意义”的书,包括鲁迅先生自己出钱印的《毁灭》和曹靖华翻译的《铁流》.  相似文献   

7.
我看这“Q”     
鲁迅先生的名作《阿Q正传》被选人高中课本第五册(节选)。在谈到鲁迅先生为什么给故事的主人公阿Q取名“Q”的时候,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备课资料》(第五册)一书,从众多的说法中归纳出以下几种关于“Q”的不同解释。  相似文献   

8.
《书的故事》(省编11册)中同一个“就”字,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它的含义也不同了。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区别“就”字的不同含义的。现将课堂教学实况摘要如下:师,“鲁迅先生听了他们的话,就离开座位走过去”这一句中的“就”是什么意思?生:这个“就”是“马上”“立即”的意思。师:对!课文中还有三句含有“就”字的句子,看看这三句中的“就”字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呢?这三句话是:第一句:卖票工人接过书,只见封面上题着“铁流”两个字,版式跟《毁灭》一模一样,就是厚一点儿第二句:“你就付一块钱,把两本书拿去吧。”第三句:“……他惊叫起来,‘哦,你就  相似文献   

9.
《书的故事》是新编六年制小语课本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唐弢。它通过一九三二年鲁迅先生进书给一位青年汽车售票工人的事,反映了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深切关怀和青年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这篇课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可以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简要地讲当时险恶的社会环境和鲁迅先生冲破重重压力,为青年提供进步书籍。课文开头讲一九三二年,鲁迅先生在上海。那时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当局对进步书籍控制很严,  相似文献   

10.
同样的课文,不同的老师教学,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一、甲老师教学片段《早》第7自然段教学过程:师:自由读读第7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生: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鲁迅先生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师:这个“早”字是怎么来的呢?默读课文,然后交流。(生复述)师: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听出什么?生:我觉得鲁迅先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生:我觉得鲁迅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精神。生:我知道鲁迅先生身上那种可贵的就是书中说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鲁迅先生在这两篇杂文中,就如何学习语言,如何进行文学创作,如何写好文章,谈了自己的主张与见解。这些见解与主张,对现在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同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坛状况了解的甚少,而这两篇杂文的针对性又很强,所以,讲授中一定要指导学生正确、全面、完整地理解鲁迅先生的见解与主张。为此,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1、正确理解鲁迅先生关于学习语言的论述及主张。2、正确理解、学习鲁迅先生关于如何进行文学创作与写好文章的见解与主张。3、深刻理解本课(《人生识字胡涂始》)以  相似文献   

12.
《书的故事》是根据阿累的《一面》改写而成的。将两文比较着读,则会发现改写后的语言更为凝炼、隽永、精妙,充分展示了改写的艺术。那么改写者在哪些方面作了努力呢?本文以人物语言的改写为“管”来窥“全豹”。以繁胜简常听人说作文要“删繁就简”,殊不知“繁”也自有它的妙处,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书的故事》改写者可谓深知其中三味。如“卖票工人……自言自语地说:‘一块四,贵了一点儿’”。句中的人物语言《一面》原只两个字:“贵了”。比照看来,改写后的文字变多了,况且“一块四”仅是  相似文献   

1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十册)是一篇传统性讲读课文。它通过回忆几件小事,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待学习认真严肃的态度和仇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除了要围绕读写重点训练项目指导学生认识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外,还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鲁迅的五件事:第一件是鲁迅先生逝世以后前来追悼的人很多;第二件是鲁迅和作者谈论《水浒传》;第三件是鲁迅和作者谈“碰壁”的事;第四件是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工人包扎伤口;第五件是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的事。这五  相似文献   

14.
1.课文分五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每段中找词语或句子作小标题。说说课文反映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第一段:写“我”对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第二段:写伯父鲁迅先生在与“我”  相似文献   

15.
《书的故事》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形象鲜明,字里行间饱含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怀和青年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感激之情,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佳作。老师可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脉胳,以词语  相似文献   

16.
《一面》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在教学中如果巧用数字来分析课文内容,不但能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面》的内容可用数字概括为:一面,两本书,三次肖像描写,四年后的回忆,五种称呼,六次写瘦。具体含义如下:“一面”:指“我”和鲁迅先生在内山书店的一次偶遇。作为标题,它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也可看到这次会面给“我”印象之深,暗示“一面”对“我”产生的影响深远。“两本书”指《铁流》和《毁灭》,这是“我”和鲁迅先生能有一面之缘的引线。鲁迅先生曾认为:“这两部小…  相似文献   

17.
张伟 《甘肃教育》2023,(3):118-12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好的故事》是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的一篇文章,单元主题是“走近鲁迅”,这个单元分别由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周晔回忆伯父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歌《有的人》组成。为更好地教学《好的故事》,本研究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带领学生走近鲁迅、搭建学习支架、写小练笔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教例】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直奔课文中心  审题后,教师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1)这篇课文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2)课文中能体现课文中心思想的是哪个句子?  默读后讨论、交流:  师:现在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生:课文先写许多人在万国殡仪馆悼念鲁迅先生的情景师:这句话得补充一点,人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悼念鲁迅的呢?  生:应该补上“鲁迅先生逝世以后”。  师:很好!(板书:在殡仪馆里)  生:接着写鲁迅先生教育“我”要认真读书。  师:注意,老师要求说说“写了哪几件事”,要说事情。  生:是写…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踢“鬼”的故事》(第五册)时问:“‘鬼’字上为什么加了引号?”学生感到这个问题比较新鲜,积极回答。又问:“世界上确实没有鬼,那么鲁迅先生踢的是什么呢?”学生在课文中找鲁迅先生踢到盗墓的过程来作回答。这样比要求大家读课文,谈谈故事的内容来得活一点,感到有兴味一点。  相似文献   

20.
曹聚仁先生抗战时期曾在上海出版过《鲁迅手册》。一九五六年在香港出版了《鲁迅评传》。一九六六年又出版了《鲁迅年谱》。后两种书多次重版,行销香港、南洋各地,在海外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在我国的外国留学生中也有较大的影响。曹先生这两本著作都写于“文化大革命”之前。他对于“文革”前的鲁迅研究状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那时候国内与鲁迅同时代的“那些接近鲁迅的人”都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