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正中国国学博大精深,是个探索不尽的宝库。近几年,随着又一波研读国学的热潮到来,市面上涌现出很多相关的书籍,其中有一本很特别——徐继宏主编的《二十四孝书法篆刻集》。从书名即可看出,其内容核心是"孝",形式是书法和篆刻。徐先生是我很熟悉的同道朋友,他为何选用书法篆刻来表现"孝"的主题,说来也是机缘巧合。徐先生18岁入伍,在部队工作之余也常习文舞墨,颇有成果,并因此两次荣立三等功。他转  相似文献   

2.
回顾一下 2 0世纪儒家人文学的发展 ,就会发现一条由思想到学术 ,亦即从新儒学体系的建构到儒家文化的学术研究的演进线索。这表现在 ,不仅本世纪几个著名的新儒学体系均产生于前期 ,而后期则极少此类建构性努力 ,而且 ,新儒家本人亦多有由思想到学术的学思历程。对此 ,人们可能会满足于从社会—政治、历史的变迁层面来解释 ,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 ,贺麟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自觉开始了这一转变。贺本人以一种非建构的态度对待儒家思想的现代开展 ,作于抗战时期的《文化与人生》就是其具体表现。只是他对于儒学“现代化”所具有的方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史记》是司马迁父子表现其史官文化使命感的著作。《史记·太史公自序》载太史公司马谈去世前,执其子司马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 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者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  相似文献   

4.
论戊戌时期的“孔教复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百年前的戊戌维新,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文化思想运动。就文化思想运动而言,进行文化批判与重构是它的重要内容,而中心一环则是“孔教复原”。“孔教复原”一语见于1901年梁启超所作的《南海康先生传》,是他对康有为所从事的儒学改造工作的概括。其实,这...  相似文献   

5.
春秋之后,言命之论始畅。墨子非命,孔子知命,孟子立命,老子复命,庄子安命,至于荀子,乃倡言制命。诸子论命之旨百端歧出,而究其根源大本,则无不关联于西周宗教神学之诸观念。周人言命,无不与天与帝相依连。早期人们相信,自身生存状况及自身内在品性,皆天之所敕命。此点征诸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历史,皆无例外。周初天命观念最重要者,首推“天命靡常”(《诗经·大雅·文王》)之说。“靡常”意味着“天”并非无条件地预先确定孰人应永居王者之位,而是依生民修德之不同,时降新命。这样的认识,显然有促使主体努力上进、进德修业而自己确定自己之未…  相似文献   

6.
老子是道家创始人、道教所敬奉的教主,庄子是道家又一重要代表人物,司马迁谓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见《史记·老庄列传》),人们常并称老庄,可见其思想一脉相承。记载老庄学说的《老子》、《庄子》二书为道教重要经典。道家与道教思想,涉及多种学术文化领域,乃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为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本文拟从逻辑角度试析老庄有关思想,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7.
《文化学刊》2011,(3):4
引言一部中国古近代社会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动乱衰亡"的历史。在当代中国史上,实际上革了"文化"的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肆意践踏民主和法制,致使整个国家和民族处于失范和无序状态,使国家陷入政治和社会危机。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  相似文献   

8.
《太史公自序》浓缩了《史记》的文化意蕴,通过解读此篇,可以呈现《史记》中蕴含的多元文化。《史记》将多元文化进行有效整合,创立了大一统的文化整合模式。这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必然,也是创造新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顾玉萍 《文化学刊》2015,(3):201-203
由于从主观上论证自身理论和从客观上含义不同,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不计其数,都有一定合理性和文字上的依据。本文借助前人的解释,将这句话理解为孔子"利"讲得少,赞许"命"与"仁",但不是反对"利",是要多讲"命"与"仁"。重点结合孔子的思想、生平及《论语》中"命"与"仁"的关系,对此解释进行深入论证。  相似文献   

10.
《史记·龟策列传》是一篇专门记载"卜筮"的列传,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卜筮"的重视。其中,"龟卜"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在当时龟崇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和普遍的社会基础。人们赋予了龟神奇性,认为龟是传达天命的使者,用龟占卜灵验无比。与其他占卜方式相比,龟卜可以作为传达天命的有效工具。于是,在西汉初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下,"龟卜"作为"君权神授"的工具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结合《史记·龟策列传》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分析,其记载不可避免带有官方的天命色彩,故而"龟卜"在《史记·龟策列传》占据了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佛教是以菩萨信仰为核心的大乘佛教,佛菩萨的原始形象随传入中国而逐步本土化,尤其是观音信仰与大众的渐融而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至高神祗。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被译出后就备受信众尊崇与盛行,在中国被称为"诸经之王",经文中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与救渡众生的大愿是大乘佛教中"六度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大乘菩萨六度思想中,"布施"思想位列其首,《普门品》主要体现了以观世音为核心的大乘菩萨"布施"的思想,观音慈悲布施救渡的思想,正是大乘佛教"救度"精神的体现者。  相似文献   

12.
《哈姆雷特》中老哈姆雷特王的幽灵不仅是哈姆雷特行动的推动者,而且表征为流散者.幽灵居于世界之外并对世界本身进行干涉,表明了流散者的双重处境及其认同政治,而幽灵引导之下的哈姆雷特的复仇,则反映了哈姆雷特在政治与文化流散者身份之下所采取的暴力文化.因此,《哈姆雷特》中的幽灵及哈姆雷特的悲剧呈现了流散文化的政治及其无法避免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题目是清楚的,只“文化”这两个字需加点解释和界定。《中国文化研究》总第五期所载冯天瑜先生的文章《中国文化:生态与特质》把文化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类,而介乎二者之间还有制度层面。技术体系包括所有生产方式与生产品总和。价值层面包括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等。冯先生所论不错。按此不妨说,人类心智活动的一切表现而凝聚起来的事物都可称文化。我们平常所说的哲学、科学、文学、音乐、美术、戏剧、雕塑、建筑、舞蹈、摄影、书法、教育、宗教、传媒等等都属于文化。  相似文献   

14.
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目标。孔子所倡导的大同世界的理论,确认了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理念,即是民主的基础。《左传》中的"民之主也",立论在于只有能为民做主,为民请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才可以成为民之主,实际与现代"民主"概念的实质一样。中国古代的民主政治文化,根植于"民为贵"的认识,民主虽然是近代西方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而中国人远在唐尧虞舜时期,就已经有民主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5.
王春鸣 《文化学刊》2011,(3):170-173
本文试图从晚清知识分子王韬的"废时文"说入手探究其政治文化观。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时代环境以及多元、客观的文化思想;在道、器之外,重视"人"的因素,促使王韬选择了"废时文"作为讨伐传统文化的入口。"时文"在他的文论中,既是承载旧文化的符号,也是传统文人的进身之阶,还泛指一切"不古若"、"不西法"之学问。从他对"时文"的解释与讨伐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王韬为代表的晚清先进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一直在不断修正的过程中。王韬"废时文"的呐喊,虽然充满了矛盾,却仍然高度彰显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转型过程中的革命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6.
引言文化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从此,泰勒的文化定义成为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后人对这个定义褒贬不一,同时亦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有关文化的定义目前已达200多种。文化定义本身成为一个有趣的、争论不休的学术现象。  相似文献   

17.
孟子在《尽心下》通过性命对举,突出了君子所确认的性,它代表的是一种价值选择、道德实践。但对于君子所不确认的性,即自然本性,孟子却将其归之于命,这就从本体论的层面上表现出贬抑人的感性需求的倾向,使得"性""命"呈现出内在的紧张。尽管孟子在人的道德实践中并未否定命限的存在,但他更为强调的是"命"中显"性"。"性"所代表的不仅是孟子性命对扬下最终的价值取向,还是人突破命限以回归这一价值取向的内在的道德力量。孟子认为,人本于内在的性分不容已不断地修身,就会逐渐体认到自身所担当的道义其实也是对于超越的天命的仰承。在这双重理据的支撑下,人自强不息地进行道德践履,在圣神的境界中就可以转化命限的意义,这透显出孟子性命思想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8.
2002年4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同志在会见《国际先驱论坛报》总裁里查德‘伍尔德里奇时说道,中国现在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国外不理解,有些人还有恐惧,而我们在解释自己国家对内对外政策时,有时缺乏得体的语言,不能很好地表述,因此容易被外国人误解。这就像爱因斯坦,他于1905年发明了狭义相对论,1915年发明了广义相对论,但是苦于不能用普通人的语言来表达,他的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为普通人所了解,因而感到一种孤独和痛苦。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治《诗》近袭汉代《诗》学,远绍孔子。孔子论《诗》涉及《诗》与政治、《诗》与教化等内容。出土文献《孔子诗论》的面世,为深入研究司马迁与孔子论《诗》之间的关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司马迁论孔子删《诗》旨在突出孔子治《诗》"取可施于礼义"和"以备王道"的思想。司马迁治《诗》传自《鲁诗》,与荀子有深厚的学术渊源,荀子重视礼乐的做法给司马迁以深刻的影响。以《诗》为评判是非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历史与现实的叙述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史记》的叙述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朱志先  张霞 《文化学刊》2010,(4):157-160
梁玉绳《史记志疑》是清代研究《史记》的一部佳作,后人对其评价颇高。此书的形成大量借鉴了明代学者的汉史的研究成果,凸显了明代学人对《史记志疑》的巨大影响,全面深入的研究,梁玉绳对明人汉史学研究成果的借鉴与批判,对于进一步挖掘《史记志疑》的学术价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