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津岛佑子(1947—2016)出生于东京,是日本无赖派代表作家太宰治的次女,也是活跃于日本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津岛在读大学时就致力于文学创作,毕业那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安魂曲——为了狗和大人》得到文坛认可,从此踏上专职文学创作的道路。津岛佑子一生发表小说百余篇,还有12部随笔集问世。世界文坛对其给  相似文献   

2.
貌青青 《世界文化》2011,(12):20-22
岛田雅彦被誉为与村上春树齐名的“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旗手”,是日本纯文学界有名的“儿童派”作家,也是颇受争议的“另类”作家。因为长相俊朗,风度儒雅,有着“文坛王子”的美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日本迎来泡沫经济的鼎盛时期,日本文学随着本国经济攀升后,趋于“平常性”的经济视角开拓出一批独特视阈的个性作家,其文学进入80、90年代以来,新的文学势态异彩纷呈,与同时代作家相比,吉本芭娜娜[“芭娜娜”即英文“香蕉”(banana)之音],这朵香蕉奇葩跃身文学界,如同一颗明星粲然升起,流光溢彩地照耀着整个90年代直至新世纪的日本文坛。芭娜娜文学中没有愤世嫉俗,没有仇怨出世,却以哀婉营造温暖,大度里给予宽容,通俗性中糅合着人生意趣。日本文学评论界甚至出现了“芭娜娜现象”,她与前辈作家村上春树一样,成为日本当代文坛新宠儿,二人并驾齐驱,分别被冠以日本当代文学的“天后”与“天王”的美誉。  相似文献   

4.
正有吉佐和子(1931—1984)是顶着"才女"称号登上日本现代文坛的。1950年代中期,有吉佐和子与曽野绫子、山崎丰子、原田康子等一批女作家连续推出佳作,引起评论界关注,评论家臼井吉见将这一时期称为"才女时代"。但是,有吉本人对这个称号并不抱有认同感。当时语境下的"才女"一词不乏揶揄之意——评论家们认为这些女作家早早成名,缺少丰富的人生经验做铺垫,仅是靠着头脑和才情写作。对此,同为女作家的圆地文子提出了不同意见,她认为过去日本女作家的一个弱点是视野狭窄,而有吉佐和子和曾野绫子等人无论是时代、社会提供的外部条件,还是她们自身的条件,在视野上都有了很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长篇小说《失乐园》自从1995年9月1日在《日本经济新闻》上发表长篇连载开始,便引起了巨大反响,在1997年出版单行本,继而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在日本掀起了“失乐园热”。在接下来的两年间,《失乐园》被介绍到了中国,也波及和影响了西方文坛。“失乐园热”的原因究竟何在?对于这一问题,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本文拟在此基础上,从日本文化中对“家”的认同感这一角度出发来探讨《失乐园》的内涵所在及其畅销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张丽娜 《世界文化》2009,(10):22-24
“当爱向你招手,追随他,/哪怕他的道路崎岖险峻。/当他展翅拥抱你,顺从他,/哪怕他翼中利剑把你伤害。/当他向你诉说,相信他,/哪怕他的声音会粉碎你的关梦,如同北风扫荡庭院。”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的(《先知》被视为诗人的顶峰之作。作品风格淡雅隽永,满含着对于生活的理性思考和对于理想追求的浪漫情怀,受到了东西方文学世界的普遍关注。然而这位出生于天主教马龙派家庭的作家,精神深处却郁结着一种隐秘的“耶稣”情结。  相似文献   

7.
正冈本可能子(1889—1939)是日本大正、昭和时期著名的小说家。她出生于东京赤坂区青山南町大贯家,毕业于迹见女校。她哥哥大贯晶川中学时就开始活跃在校园文坛,跟谷崎润一郎等少壮作家来往。受其影响,冈本可能子从小就爱写诗歌并投给文学刊物。富裕的家庭、良好的教育以及丰富的感情生活,对她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柏 《世界文化》2023,(7):19-24
<正>2023年3月3日,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1935—2023)去世,享年88岁。他是继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作为战后日本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反对战争,爱好和平,主张日本必须深刻反省历史问题,是为数极少的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访问的日本作家。他与中国渊源极深,一生视鲁迅为精神导师,与莫言等中国作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善于从不同文化中汲取养分,以作品来提醒世人,在面对黑暗和挫折时应该怎样自处。  相似文献   

9.
日本著名作家有岛武郎,是白桦派的中心人物之一。他以富有哲理的小说驰名于世,被公认为既是作家,又是思想家和哲学家。因此,他的作品受到读者的重视和喜爱。他是日本文坛上罕见的三人齐名的“有岛三兄弟”中的大哥,而他一生的经历最为曲折奇特,成就也最高。只有了解他那从顺境到逆境,通过生活磨炼成为文学家的辛酸经历,才能对他的创作思想及献身精神,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投身文学活动前的经历有岛武郎,号泉谷。1878年3月4日生于东京。五岁时父亲  相似文献   

10.
<正>弗洛伊德学说对西方现代文学影响巨大,他的学说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力比多”“释梦”等理论,不仅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也影响了20世纪的文学创作。张爱玲和劳伦斯同为20世纪初期的中西方现实主义作家,在成长经历、家庭生活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并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对男女两性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探讨,生动描写了两性间的关系和心理。“俄狄浦斯情结”和两位作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正在20世纪70年代末登上日本文坛的新人中,女作家增田瑞子是应当特别提起的。增田瑞子1948年生于东京,从小就不温顺的她16岁时进入东京都立白鸥高中,次年因违反校纪而中途退学,后转校至上野高中继续学业。由于对生命现象感兴趣,21岁时考入东京农工大学农学部植物防疫学科,大学毕业后成为日本医科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日本女子姓名中多带“子”字。人们不禁要问:这一传统始于何时?为什么唯有女子姓名中才有“子”字?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子”字又该怎样解释?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考证。角田文卫先生在《日本女子姓名》一书中对这些问题做了解答。“子”字作为人名的接尾字,最早出现于身分显贵的男子姓名中。如六世纪的碗子皇子、中臣连镰子、苏戎宿祢马子等。日本与西欧不同,男女姓名的词尾没有严格的区别,因而很快在女子姓名中也出现了“子”字。最初的形式是以“子媛”二字结  相似文献   

13.
苏鑫 《世界文化》2010,(8):12-13
菲利普·罗斯(1933-)在当代美国文坛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称为是“文坛活神话”。和罗斯同时代出生的作家大多己驾鹤西去。  相似文献   

14.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享誉世界文坛。《哥萨克》是托尔斯泰早期的一部自传体小说。24岁的托尔斯泰,为了摆脱彼得堡的空虚生活而来到高加索捷列克河上一个哥萨克村庄,和哥萨克老人耶罗施卡、青年鲁卡沙一起生活一起打猎,醉心于大自然纯朴的生活,默默地热恋着年轻的哥萨克姑娘,在这样的背景下,激发了创作《哥萨克》的热情,历经十余年精心构筑了一个流光溢彩、诗意盎然的艺术世界。在作品中,作家对生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勾画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批判了都市文明对人类精神生态的浸染,鞭挞了战争对社会生态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鬼才”芥川龙之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颇具思想深度和创作才华的作家,他那精妙的短篇小说,技巧纯熟,构思奇特,语言简练,情节引人入胜,因此在日本文坛上素有“鬼才”的称号。﹃鬼才﹄芥川龙之介赵富森芥川从1915年开始发表作品,到1927年逝世的12年间总共写了148篇小说。由...  相似文献   

16.
<正>小川洋子(1962—)是活跃于日本当代文坛的著名女作家。她出生于日本冈山县,1980年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系毕业后在川崎医科大学工作两年,后辞职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并且成为一位勤奋而多产的作家。小川洋子的祖父是金光教的师父,父母都是金光教信徒,她的老家位于金光教会的地盘内,祖父母、伯父伯母以及堂兄们都生活在教会中。小川洋子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据她回忆,小时候接触最早的读物是家里储藏室中的《家庭医学大事典》;从小学一二年  相似文献   

17.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文坛上涌现了一大批女作家,满洲女作家群代表了殖民地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群落。考察这一文化群体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在漫长的自然历史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基因,“五四”新文化新思想对东北新文学的影响,现代女学的兴起是东北女性接受现代新思想的外在条件等。这一文学现象,呈现出女性文学和近代东北区域文化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凡比较敏锐的人均发现,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已经由改革开放最初的个别项目、短期项目、阶段性项目,发展成为当今,就时间而言——旷日持久;就规模而言——宏大壮阔;就内容而言——丰富多彩;就地域而言——幅员辽阔……,且不言前不久在德国结束的声势浩大的“柏林亚太周&#183;中国文化年”活动,也不说即将与法国举办的门类齐全的“中法文化年”活动,紧紧与“相约北京”联欢活动衔接交叉并长达一年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国&#183;日本文化年”,“纪念中韩建交10周年——中韩国民交流年”和“中日韩人员交流年”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又在2002年盛春之际隆重开幕。上述中日韩系列文化交流活动缘于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和中韩建交10周年,其创意可追溯至2000年朱镕基总理访问日本和韩国时,分别与日本前首相小渊惠三和韩国总统金大中就2002年中日两国互办“中国文化年”、“日本文化年”以及中韩两国共同举办“中韩国民交流年”活动达成共识。同年,东盟和中日韩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就2002年共同举办“中日韩人员交流年”亦达成共识。为此,中方成立了由17个部委和团体共同组成的中日韩“文化年”中方组委会,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任组委会主席。在组...  相似文献   

19.
王韬是清朝末年一位著名的文人和政论家。他曾遍览西学,周游欧洲,考察日本,在著名的牛津大学演讲,辨析中西方之哲学;在日本,他以文会友,诗词互答,提倡学习西方之所长。他是变法图强的先进分子之一,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多贡献。王韬原名利宾,1828年生于江苏省甫里县,父亲是位乡村塾师,以教书维持家用,家境十分清贫。王韬从小天资聪颖,喜读诗书,且胸有大志。他9岁时就“毕读群经,旁涉诸史”,写诗作文落笔成章,只是养成了一派落拓不羁的“名土气”。王韬17岁时考上县学第一名秀才,18岁时便赴金陵闹试。但是这位风流…  相似文献   

20.
闫立璋 《世界文化》2009,(12):14-16
“愤怒的青年”是20世纪50年代活跃在英国文坛的一群青年作家的总称。更确切地说,它并不是一个文学流派,因为它既无明确的文学纲领,也无固定的文学团体或文学主张。“愤怒的青年”这一名称最初来自新闻记者莱斯利·保罗的同名传记,后来评论家借用该名称指称那些愤世嫉俗的青年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