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高本一体化贯通设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版)充分体现了中高本层次纵向贯通、专业体系纵向衔接的要求。很多职业院校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中高本一体化贯通的人才培养改革,本文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对该领域多层次岗位群进行聚类分析生成能力需求清单并融合专家交互优化,设计了层次衔接的核心课程清单与实训实践体系,本文提出的基于岗位大数据分析的中高本一体化设计方法,对于中高本一体化建设并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孙敬 《现代职业教育》2022,(11):155-157
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是未来职业教育建设的重点体系之一.当前,中高本贯通教学模式应用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设计不到位、中高本课程衔接不畅通、开展的社会服务模式不匹配、合作共育成效不显著等问题亟待解决.中高本贯通人才教学体系应重新规划和实施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以梯度结构为导向的中高本贯通专业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3.
比照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剖析中高本教育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按照职业人才规格层次,与高等教育互融互通,构建了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衔接体系,对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贯通思路和方法进行说明,最后给出了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改革途径,形成了"多层立交、互融贯通"衔接框架体系和保障措施,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比照国外职业教育成功经验,剖析中高本教育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按照职业人才规格层次,与高等教育互融互通,构建了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衔接体系,对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贯通思路和方法进行说明,最后给出了中高本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改革途径,形成了"多层立交、互融贯通"衔接框架体系和保障措施,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高衔接、高本对接,系统化培养健康领域技术技能人才,既是我国健康产业及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转变的教育发展内需使然。中高本"横向衔接、纵向贯通"系统化人才培养,需要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等方面全面协同,稳步推进各级教育深层次、内涵式衔接。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类型,两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建设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加快推进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优化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实现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与普通高考相对应的职业教育领域专门性考试招生制度,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选拔需求。对职教高考制度的设计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工作,既要尊重职业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又要兼顾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录取过程中的组织规律。  相似文献   

7.
职业能力接续培养是实现中高本衔接、职普融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纽带和重要载体,也是社会产业提档升级、结构调整优化对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了中高本职业能力纵向衔接、职普职业能力横向融通和中高本贯通培养的基本职业能力、职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延续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中高本职业能力接续培养的路径:一是提高中高本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契合度,二是推进专业课程体系无缝对接,三是制定贯通职业能力接续培养的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8.
中高职贯通培养是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的重要内容,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营口地区中高职院校在校生、招生、贯通培养实际情况,以及影响营口市中高职分段贯通培养主要存在机制障碍、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职业院校间尚未形成合力等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营口市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提出中高职贯通培养对策--从机制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团队培养方面入手,推进中高职分段贯通培养,形成职业教育开放沟通格局,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需求。  相似文献   

9.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类型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历经联合办学的探索阶段、独立建制的试点阶段和凸显类型的发展阶段,目前依然面临办学理念转变困难、人才培养定位不清、内涵建设支撑不足等困境.因此,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着力加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以"职普双轨"运行为目标,加快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教体系;以"师资队伍、产教融合、科技创新"为关键,聚力打造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特色标识.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基于类型教育定位,加强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发展通道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统筹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资源,落实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必须明确其原则,即坚持培养目标的层次性、能力培养的贯通性、职业素养的一致性、培养模式的整体性。针对当前我国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方面面临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割裂、专业体系衔接不畅、课程体系匹配度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脱节等关键问题,需要从整体上规划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构建中高职专业建设协同机制、一体化设计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增强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衔接力度等方面着手推动解决。  相似文献   

11.
中等职业学校要做好职业指导,首先要完善理论体系,其次要建立职业指导的操作体系和机制,即优化指导队伍,搞好课程建设,开展咨询服务和跟踪服务。  相似文献   

12.
网络教学正在我国迅速地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具有自己的网络教学资源。结合网络方面的技术知识,提出基于局域网和Internet的教学模式,并分别讨论各种网络教学模式的信息流程,教与学的关系及网络教学具有的时效性、共享性、交互性等特点。最后对加强网络教学的实践与应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专升格高职后的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在学校升格后,其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本科院校教师相比明显偏低。主要存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认识不足、面对新的岗位要求心理压力增大、在教学管理上心理调控能力不强等问题,为此,从政府、学校和教师自身提出优化教师心理素质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职业学校效能研究论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职业学校效能是一个关系到如何评价职业学校及其长期发展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了职业学校效能研究的基本框架、研究的结构和层次基础上,认为只有深入研究职业学校的主体效能,即校长效能、教师效能和学生效能,才能理清职业学校效能的内容,也才能更好地为职-业学校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5.
阅读测试是阅读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不同,职业学校的语文阅读测试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职校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更加注重认读与理解能力,尤其是信息的阐释与运用能力,因而测试内容着重于获取信息、解释文本;测试材料宜选择文质兼美的文学型文本和典型实用的信息型文本;测试试题的题型与难度要和学生实际相符;测试评分尽可能制作评分指导。  相似文献   

16.
人事档案一直是记录个人成长工作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的重要载体;它装载着个人最原始凭证材料,是组织人事部门、用人单位及相关单位考察和了解个人的重要依据,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重要工具.它是识别了解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奖励、晋升、任免、调动等工作的依据.人事档案的管理是职业学校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的职业学校的人事档案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人事档案一直是记录个人成长工作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的重要载体;它装载着个人最原始凭证材料,是组织人事部门、用人单位及相关单位考察和了解个人的重要依据,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重要工具.它是识别了解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奖励、晋升、任免、调动等工作的依据.人事档案的管理是职业学校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的职业学校的人事档案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既是高等教育根本任务所在,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更是高职学生成功就业的客观需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高职院校应把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敬业意识和合作意识等方面,通过利用课堂教学正面灌输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发挥教师表率作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等途径,有效增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职业培训是中职学校的法定职责,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中职学校的重视。从实际情况来看,中职学校职业培训工作存在硬件设施不足、制度建设滞后、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需求、与证书挂钩不是很普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认识、经费、政策落实等多方面的原因。中职学校应该通过转变认识、完善制度、加大投入等多种措施,推进中职学校职业培训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当前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分析研究,发现存在诸多制约的因素。在分析其背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改善当前的英语口语教学,对将来的口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与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