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语文课当然要有语文味,这好像是废话,其实不然。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的有之;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的有之;还有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的。那语文味又如何在语文课中体现,我的理解是:作为语文教师,教学用语简练、流畅、准确、生动、感人,要有语文味;教学思路安排巧妙、合理,伏笔、呼应,层层推进,需有语文味;学生回答的语言需在老师的指引下越来越有语文味;教学内容需围绕字词句章、听说读写,需有语文味。语文是工具,语文课是基础学科,那便要求老师首  相似文献   

2.
吕淑湘先生曾经指出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种艺术。因此 ,研究教学的艺术性 ,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一、讲究语言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既是承载教学内容的载体 ,又是对学生语言作示范。作为语文教师 ,应是运用语言的典范 ,其教学语言不但要清晰规范、准确严密 ,而且要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有童趣 ,有激情 ,有感染力 ,使学生由喜爱教师的语言 ,到喜爱教师教的语文课 ,再到喜欢学语文 ,并一直保持学习语文的热情。在阅读教学中 ,使学生喜欢读所学的课文 ,是理解、鉴赏这篇课文的前提。因此 ,精心设计导言 ,尽快把学…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教学效果好、气氛活跃的语文课.就像一篇文辞兼美、章法严谨的文学作品。除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教学艺术风格外.对一节语文课各教学环节的精心构思.不但要求把握重点.突出难点,而且要体现出语文自身的教学规律。作为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前导人.犹如一篇好文章的开头.只要设计巧妙,运用得当.就会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氛围的教学效果。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激起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孙犁在《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中把文章的内容形象地比喻为一个美丽的“新娘”,而把好的语言比喻为“花轿”。美丽的姑娘总不能让她坐牛车走吧,要用花轿送出去,就得锤炼语言,“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语言,如同画家调色盘里的颜色,善于驾驭语言的人就像画家调配颜色一样,熟练地调遣语言文字,巧妙地排列组合,用心锤锤炼出一篇篇清新活泼、情文并茂的妙文佳作来。  相似文献   

5.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表达,教的应该是语文,而不是课文。那么,怎样用好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感情的文本例子呢?我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结合低段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触摸语文、感悟语文,向“藕花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作为语言教学的语文课更是如此。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锤炼自己的语言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语文篇     
看语文课是不是姓“语”,看课堂教学的定位是不是在“语文实践”上。 如果把语文课定位在“语言实践”上,那么语文教学就要实行另一个重大战略转轨,那就是从“教师讲解”的轨道转移到“学生自己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8.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的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依托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综合性”和“实践性”则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特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情感饱满,语言富有乡土气息,特别是剪纸这一民间艺术与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巧妙融合,更是呈现出独特、质朴而又温馨的乡土美感。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突破以“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实践”的积弊,让学生到广阔的生活海洋中去学习语文,变狭隘的封闭式教育为开放性的大语文教育。 事实上,语文是实践性极强的人文学科,章熊先生在《语文教学沉思录》中对此有一番精辟的论述:“准确地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分,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这里所说的“语言的运用”就是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育,把课堂小天…  相似文献   

10.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从语言的角度看,就是要学会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离开了经典课文,离开了典范语言,离开了具体的字词句,谈何感受?谈何理解?谈何运用?因此,字词句是教一篇课文的“总抓手”,离开了它,语文教学就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成为“空中楼阁”。对于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阅读能力是品味能力,尤其是词语的品味能力。教课文,就是要扣紧词语。只有扣紧了词语,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只有扣紧词语,语言因素的教学才会落到实处。所谓“扣紧”,从宏观上讲,就是要潜心钻研课文语言,精心锤炼教学语言,热情批阅作文语言;从微观上讲,就是针对具体的词语,层层追问3个问题,即语言里“有什么”,语言“怎么样”,这样表达“为什么”。这3个问题,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问自己,在课堂上要问学生,并要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  相似文献   

11.
蒋万利 《学语文》2008,(1):50-50
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应从哪些方面去体现呢?首先,运用朗读读出“语文味”。读是对文本语言的触摸,在朗读中应该凸显“语文味”。可在我们很多的语文课堂里却听不见书声朗朗,即使有也是走过场。充当一种不得不经历的环节,我们还见到把语文课的朗读剥夺的现象。凡此种种是把语文课的“语文味”给大大抛弃了。  相似文献   

12.
要想把每一堂语文课都上精彩,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和艺术,把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语言带进课堂。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能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用真情激起学生的心灵.能用风趣的语言引人人胜.下面我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心得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谈以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3.
陈军 《辅导员》2009,(7):42-42
语文之所以为语文,就是它凭借语言教学,促使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感悟、体验、思维、积累和运用。离开了语言的教学,语文课也就不能成为语文课。一篇感情丰富的文章,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不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使教师范读再好,播放的录音再好,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形似而神异,怎么会读出“真情”呢?  相似文献   

14.
教了10年语文,做了七年语文研究员,东西南北听了数百节语文课,越来越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在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上,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以一篇篇课文为载体的,很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虽然明白课文只是个例子这一理论,但如何将这一理论物化为科学的教学行为,让学生从学课文最终学语文,越来越成为语文专家和教师们研究的焦点。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台湾的语文课,授课内容是四年级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这节课我认为很好的实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下面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笔者以为,《标准》提出的“积累、感悟、运用”这三个行为动词,“感悟”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在语文课教学中,学生只有深刻感受并真正领悟了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内容,才能更好地去积累语言,才能灵活地运用好语言。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应在语言的感悟上下功夫。一、突出“情”的抒发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因而,情的抒发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可以说,“情”是联结教师、学生和文本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是故,语文教学“情”的问题,就成为贯穿课程…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一门研究语言艺术和文字艺术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重要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实现“语文”的语言功能.作为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读书。读书是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始。常态的语义学习的媒介是一篇篇阅读文本.因此,常态的语文学习活动也应该从文本阅读开始。要让学生学会读书.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在语文课上做好如下几件事。一、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一、语言能力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教学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就学科的性质而论,目前尚有很多说法,但有一条:即语言作为载体的功能以及它作为语文课的主要对象却是大家公认的。章熊同志指出:“准确地说,语文课涉及的,木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语文课传授知识、分析语言,不是要学生知道‘这是什么”,以获得某些概念为满足,而是要总结善于运用语言的人的经验,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它为什么这样’。”①叶圣陶先生也强调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没语文课以训练之。”这些论述揭示了两层意义:一是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美学有两个命题:一是“劳动创造美”,二是“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两个命题深刻地揭示了美学的起源、本质、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的关系。20多年的教学工作,我深刻地领悟到一个真谛:作为教师,只有以敏锐的审美目光、和谐的美学形象、优美的教学语言、去上好语文课,才能帮助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让美学的火花在学生心灵深处闪光。一、敏锐的审美目光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审美目光。语文教学中时时、处处都有美的“因素”,在施教过程中,我注意在课程内容中发现美:l、散文美。散文这种文学样式形散神聚,具有独…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重,是因其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行文隽永、手法巧妙,对激发学生爱好语文、学好语文大有裨益。说难,是因其虽“神不散”,但毕竟“形散”,不像记叙文那样完整、说明文那样明白。要教好它,就要针对散文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将动人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把感隋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深隋的“赏析”中,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感隋,掌握出神入化的表现技巧,从而提高散文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把语文课教“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爱语文学语文,对语文着迷,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一种期盼和向往。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全力追求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