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农民负担沉重是中央政府推行农村税费改革的直接诱因;现行财政体制的弊端是造成农民负担沉重的根源;现行的财政体制不改革,农民负担就仍有反弹的压力.因此,农村税费改革的趋势必然是财政体制创新,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制,使农村税费改革彻底跳出“黄宗羲定律“怪圈.财政体制创新的内容包括: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按照事权范围合理划分财权;统一城乡税制;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2.
农村税费改革、财政体制创新与乡镇行政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0年以来,从减轻农民负担入手的农村税费改革,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和分配行为,减轻了农民负担,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增大了乡镇财政压力。改革的局限使农村税费改革面临困境,农村税费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财政体制创新,财政体制创新的核心是统一城乡税制,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制。乡镇行政发展是财政体制创新的逻辑要求与必要保证,乡镇行政发展必须考虑整个国家行政系统与国家总财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基层财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财政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受到挑战与质疑,通过对乡镇权力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乡镇本身处在压力型行政体制下,这一体制对乡镇财政产生了强大的压力,基层财政秩序混乱,从农村税费改革到农业税的逐步取消,并未根本解决基层财政的问题,以当前农村社会的性质为前提,解读乡级财政改革的三种思路,可以认为理顺基层财政秩序的现实选择是进行“县政乡派”的行政体制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取消乡级财政。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阶段的县乡财政困难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财政分权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而县乡财政解困的根本途径也必然是寻求各级政府间的合理分权。县乡财政的解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仅关系到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财政职能的实现,还牵涉到农村税费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成败。  相似文献   

5.
财政能力与财政合法性是基层财政建设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任宝玉从财政能力与财政合法性的反比例关系出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财政体制和公众参与问题,单向度的财政能力建设是不可取的,财政合法性证成的基础是公众参与和预算制度。税费改革后,国家不再从农村提取资源,大量财政支农项目和资金注入农村,项目式的财政转移支付完全是一种专业化的行政运作,农民除了短暂的感恩戴德之外,对基层财政并不认同,基层财政的合法性非但没有增强,反而下降了。我们必须在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段里加强对财政下乡的研究,中国的财政合法性证成可以借鉴西欧的实践经验和规范理论,但更要关注历史和当下的多重因素对中国财政合法性证成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6.
税费改革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挤压了乡村财政利益的空间,正是这一挤压使隐藏在传统乡村利益互赖格局下的乡村利益张力凸显。本通过对中部某省T乡税费改革的观察和分析,揭示出这种张力及其力量非均衡的乡村博弈所导致的村级财务困境,进而指出,农民负担问题的根本解决是与改革和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体制及农村基层治理结构中各个层级的关系密切相关的,在这一意义上,税费体制改革与其被视为解决农民负担的灵丹妙药,不如被认为是这种整体性改革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分税制开启了中国新一轮的财政分权改革,但地方政府却没能形成公共服务的最优层级供给机制、对自身的制度性限制和对市场的规范化。已有的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公共选择财政分权理论和市场保护型财政联邦主义等理论都难以解释分权改革后的地方政府行为。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文章认为分权后地方政府行为是一种"市场袒护型财政联邦主义",并进而认为地方政府承担的制度压力、政治压力及其自身的政治动力是形成其"袒护"市场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新的经济形势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调整中重要的财政障碍包括传统财政理论的束缚、财政体制不完善、政府职能转换滞后等。相应地进行财政理论创新、完善财政体制、弱化地方政府投资功能、合理引导企业投资也就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财政体制的建立及国家治理现代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呼声日益高涨,财政透明度已成为我国政府与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突破以往国家、省级政府层级的研究界限,首次将财政透明度的分析扩展到基层县政府,并以四川省181个县(市辖区、县级市、自治县)为调查对象,深入分析作为地方公共品供给载体与地区治理主体的县级政府的财政透明度现状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四川省县级财政透明度平均得分不高,地区差异显著;且进一步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地理状况、行政隶属关系、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以及人均财政收入增长是影响四川省县级财政透明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从今年起,农村税费改革将在全国逐步展开。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将被取消,现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如何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是国家深化农村改革、规范农村税费制度、发展农村经济、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的重大措施。教育战线要从全局的高度、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 保证和发展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职责。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社会事业涉及面最广、需要各级财政确保必要…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乡镇政府作为国家行政系统中的末端,在农村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镇政府的职能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应将乡镇政府真正建设成为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规避政府的自利行为,规制自由裁量权,扩大基层行政事务的参与面,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等,实现从控制导向到服务导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仍属于传统的以管制为本质特征的全能统制型的政府行政范式,其单向度功能表现强烈,而且在市场经济中出现谋利倾向或行为。为适合时代要求,新型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角色必须从单向度功能向双向度功能转变,全权全能体制向有限型体制转变,同时还有赖于各级政府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财政是各级政府行使职能的基础,按照层级政府的要求,必须建立与之适应的财政体制,以保证政府职能与财力的匹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与地方政府改革具有时序上的一致性,财政体制改革推动了地方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同时,由于财政体制的不完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14.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一直是政治学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在论述政治权力及其合法性基础上,提出了基层政府权力运行中的合法化的途径,包括树立正确权力观、培养德才兼备的政府官员、做出良好的政绩和加强对政府监督等。  相似文献   

15.
国民政府县财政政策演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政府县财政政策主要着眼于政治发展,以国家财政系统变迁为线索,以筹划税收配合县政、推动自治事业为政策目标。国民政府通过县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逐渐打开了县政黑幕,将其权力触角下沉到基层社会。不过,国民政府县财政政策的演变仍然是以国家政治为归依,而非地方自治理念。政策绩效受货币政策影响甚大,自抗战后期县财政政策逐渐走入死胡同,陷入恶性通货膨胀的泥潭,所谓自治财政政策最终变质为摊派政策。  相似文献   

16.
草根群体网络参政议政的兴起给政府的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政府行政环境,使得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政府管理的转型已经势在必行。本文在对草根群体内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分析了草根群体网络参政现状及其对政府管理的挑战,最后以治理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政府应对挑战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权力呈现"悬浮"态势,一定程度上出现基层政府消极行政,国家政策和意志不能有效深达基层,基层政府动员能力和服务能力减弱,基层政府"失信"和化解社会矛盾不力,基层政府与农民间因利益链条断裂而导致自我协调的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失效等问题。但从本质上而言,基层权力"悬浮"问题实则关乎着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基层治理结构和基层政府角色定位等几个核心理论命题。解决权力基层"悬浮"问题不是回缩,甚至否定税费改革,而应从其本质出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从改革发展全局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两型社会”的建成,将使一个城市变成天堂般的“宜居城市”、“和谐城市”。然而,“两型社会”的建成无疑要依赖政府的财政能力。文章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负债等几个方面对鄂州市财政能力进行简要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关于国民党基层组织的研究方兴未艾,从基层党政关系入手进行探究,认为国民党基层建设方面存在以下缺陷:党政权力链条在纵向、横向上存在断裂、城市和农村党政组织建设比例失调,正是这样的缺陷造成了国民党基层权力的"真空化"。而造成如此缺陷的原因则是:(1)国民党意识形态的缺陷;(2)组织制度的缺陷;(3)清党运动造成的权力断层。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国民党基层统治的困乏,其结果是形成了"上层国民党、下层共产党"的政治局面,这一局面产生的影响有: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流失、政治统治的效力式微和政党竞争处于劣势。进而对中国近代的政治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