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用自编问卷《青少年社会交往情况调查问卷》对223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用《青少年使用网络社交流行语的心理调查访谈提纲》对20名不同层次的青少年进行访谈调查,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设计,结合干预社交焦虑为主题的团体心理活动方案,对24名学生进行结构化团体心理活动的干预,对另外24名学生不施加其他相关干预,探讨社交类网络流行语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探索社交焦虑的干预机制。调查发现:使用“社恐”这一类热词多是用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社交目的,社交类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和社交焦虑之间不存在直接相关,情境体验式团体心理活动对于干预社交焦虑、缓解交往恐慌情绪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交回避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对27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孤独感普遍较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孤独感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负相关(r=-0.202,p<0.01),与社交回避存在显著正相关(r=0.434,p<0.01),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交回避存在显著负相关(r=-0.193,p<0.01);(3)孤独感、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社交回避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孤独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回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手机网络社交软件的应用日益加重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本研究把手机网络社交软件的功能满足分为移动通信满足、网络社交满足、娱乐满足、社会信息满足和生活业务满足,在此基础上对手机网络网络软件应用进行心理学探索,发现手机网络社交软件的应用能够使人们获得巨大的心理满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存在感满足、信息获取满足、表达欲满足和信息给予满足。  相似文献   

4.
攻击者通过在社交网络中部署由大量社交僵尸账号组成的社交僵尸网络,对社交网络进行渗透,严重危害了社交网络和用户的信息安全.我们首次提出一种基于群体特征的社交僵尸网络检测方法.提取社交僵尸网络中账号注册时间集中、昵称相似和活跃时间一致3个群体特征,结合数据挖掘算法,设计一种社交僵尸网络的检测方法.在对新浪微博中48万个账号的检测实验中,检测出多个社交僵尸网络,共包含6 899个社交僵尸账号.较低的漏报率和误报率表明该方法对于社交僵尸网络和僵尸账号的检测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探讨高职学生虚拟网络社交与现实人际关系的相互关系,分析虚拟网络社交对现实人际关系影响。得出了孤独感与网络社交自我知觉、网络自我表露、网络交往依赖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孤独感对网络交往有直接效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分析僵尸账号对社交网络的主要威胁及社交网络对僵尸账号的检测机制,针对现有检测机制的不足设计规避检测的策略.使用该策略设计并实现一款利用僵尸账号对社交网络进行攻击的自动化工具.使用该工具对国内外最大的2个社交网站进行攻击测试.实验结果证明了策略与工具的有效性,并证明了社交网络针对僵尸账号的检测机制仍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7.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催生了新一代的社交媒体,社交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社交网络的特点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深入调查其网络使用状况,包括上网时长、偏好活动以及聚焦内容等,针对问题提出有效措施来应对社交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变得越来越流行.社交网络运用于成人学习既有优势,也存在不足.本文根据学习动机理论和管理学中的X理论,对社交网络环境下的成人学习管理提出建议,以期为促进远程学习者实现有效的网络学习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网络移动端的广泛使用、公共区域无线网络的迅速普及极大地改变了旅游者消费决策模式,社交媒体对旅游决策行为影响深远,本文拟从导游的营销角色入手,分析导游运用社交媒体现状及导游在社交媒体营销中的优势,建议旅游企业重视导游在社交媒体中的营销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校园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E-Mail、BBS、QQ、BLOG之后,互联网络兴起了基于真实人际关系的社会交往网络(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NS)热潮。校园社交网络是社交网络应用的拓展,以大学生为对象,其透明、真实、开放等特征弱化了以往互联网络媒介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大大刺激了当代大学生的尝试心理与交流需求。作者探讨了校园社交网络中大学生群体人际交往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校园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运用心理测量法和实验法,以55名在校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足球教学训练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为期12周的足球教学训练,对照组则在此期间不分配其他任务或不采取其他干预措施,以探讨足球教学训练对青少年身体自尊和社交焦虑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足球教学训练可显著提高初中生的身体自尊,且显著降低其社交焦虑水平,身体自尊各维度的变化和社交焦虑的变化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足球教学训练提升了被试身体自尊水平,进而降低了社交焦虑水平.建议面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广泛推广和开展足球教学和训练.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支持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健康生活、完成自我价值的特殊能力。虽然网络社交平台的快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虚拟化的社交模式,但是并未真正支持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同时产生了负面的人际交往影响。鉴于此,本研究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总结出了社交网络平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提出了针对性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网络的技术升级和无线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不同物理网络的功能逐步趋同,网络融合进一步升级,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已逐渐进入了全媒体时代。高校班主任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如今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作为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的班主任,对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汇通之产物切不可望而却步或浅尝辄止,应以学生为基础,以其所普遍使用的电脑、手机等社交软件为依托,运用它们与学生进行高效率的沟通,而如今这已成为高校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人才资源,培育其文化自信对坚定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构建文化强国具有积极意义。网络社交媒体改变了国民信息传递方式,对大学生文化自信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本文通过阐述文化自信特征、文化自信内容以及网络社交媒体的特征,探索网络社交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面临的困境,最终提出网络社交媒体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社交媒体嵌入为调节变量,分析社会网络的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创业能力的微观机制.对215名返乡农民工创业者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网络的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有利于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创业能力.社交媒体嵌入的联系度和匹配度在社会网络和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创业能力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社交媒体...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与满足情况进行研究,文章以伊莱休·卡兹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为基础,采用李克特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社交媒体的使用动机、使用行为、满足程度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6种使用动机中社会整合和电子商务的需求程度最高;社交服务型和电子商务型社交媒体的接触最为广泛;除社会整合和阅读学习外,电子商务、生活资讯、娱乐休闲、个人整合等动机能够得到较好的满足。  相似文献   

17.
面对着央视和省级媒体的包围,以及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市级电视台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其生存之路也越来越狭窄。然而广电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以及社交媒体的崛起,将会催生出一种新的媒体——社交电视。笔者认为,社交电视的问世将成为市级媒体不可错过的发展机遇,市级电视台完全有可能通过这次机遇实现逆袭。作为市级电视台要想有所突破和发展,首先要对社交电视的概念和社交电视带来的机遇有清楚的认知;其次,市级电视台要提前制定出社交电视发展策略,为迎接机遇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8.
社交网络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文章首先探究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继而明晰了社交网络载体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从增强学习意愿、拓展教育手段、优化教育资源以及助力师生交互四个方面探讨了社交网络载体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中的应用,并提出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使用手机移动上网用户增幅明显,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也日渐丰富多彩,这一现象在高校大学生中尤为普遍。除了传统的娱乐、游戏等手机应用外,SNS移动社交网络、多媒体视频应用、LBS(定位服务)的个性化搜索和信息服务应用以及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正在高校学生中迅速蔓延,这一新兴媒介正以迅猛的势头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本文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使用移动网络和社交网站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围绕移动网络和社交网站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模式产生的影响做进一步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自媒体社交网络内涵出发,结合自媒体社交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