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感.简言之.即语言感受力。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2.
语感,即语言的感受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感,即语言的感受能力。它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叶圣陶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淑湘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知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文字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离开的交际工具.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由此看出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语感,即个体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诵读、实践、体验和训练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体会和感悟能力.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语感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此,为了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觉地感知和理解的活动,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说:“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由此可见,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处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7.
语感是经过长期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步形成的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走进新课程,新教材十分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多年来,我针对山区少数民族小学生课外阅读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汉语言交际、学习语文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的实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语感是经过长期规范的语言文字训练,逐步形成的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走进新课程,新教材十分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多年来,我针对山区少数民族小学生课外阅读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汉语言交际、学习语文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的实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抓住契机培养语感有助于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什么?那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像的感知活动,它是理解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实践证明,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各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1.
语感是由感受语言文字而引起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感知所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感受能力.敏锐的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它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的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加强朗读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语言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基础条件,但传授知识不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而是深化、强化学生语感能力的手段。学生语感能力存在着个别差异,对作品语言文字的感受、感知准确、敏锐、强烈与否,是学生语感能力高低的标志,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阅读主体对语言的体味和领悟。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在朗读过程中,达到“口诵心惟”,通过朗读,潜移默化,让学生在朗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即在感知和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和联想,经过形象思维,产生语感,更好地体味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气势、韵味和语言美。  相似文献   

13.
语感是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如果注重了学生语感能力的训练,也就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14.
李国华 《学周刊C版》2011,(3):113-113
语感是由语言文字而产生的复杂心理活动和认识过程,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语感能力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人的想象力、理解力、思维能力的综合反映.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和感觉.  相似文献   

15.
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的对语言的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对语言有真切而敏锐的感受呢?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要想娴熟地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良好的语感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何谓语感?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对语言文字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领会,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感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语感,即语言感受力,它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整体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吕叔湘语)那么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呢?多年从教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以读为本,在读中培养语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如何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18.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牵涉到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语感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良好的语感有赖于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也有赖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语感指导和训练。  相似文献   

19.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觉,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感能力是多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它是检验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主要尺度,所以说,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20.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解力"(叶圣陶语).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的正确培养,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较高语文素质的正确途径.培养语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