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新型的社会交往方式在促进社会公共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近些年来不断升级的网络暴力便是例证之一。本文试以"人肉搜索"为例浅析其与网络暴力的关系、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并从社会、网络媒体、网民自身以及法律层面探讨理性应对网络暴力的途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  相似文献   

2.
王颖  齐超 《东南传播》2012,(1):99-101
网络媒体自诞生以来,已经深度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以其匿名性、开放性、无权威性等特点,为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观点和充分参与公共事务的看似民主的空间。近年来"网络民主暴力"事件呈愈演愈烈之势,网络最初所标榜的"民主"已经沦为"多数人的暴政"。基于此,本文将在探讨"网络民主暴力"概念的基础上,在传播伦理的视域下探讨网络民主暴力的性质、成因及其与传播伦理的互动关系,并提出解决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打破了时空界限,其全球性、隐蔽性、匿名性使得色情、凶杀、暴力等内容大肆传播并泛滥于网络。"儿童邪典视频",出现在中、美、英、韩、泰等多个国家。制造商罔顾社会责任、自媒体无节制追求流量、视频平台缺乏监管责任,违背网络传播伦理。"儿童邪典视频"含有淫秽色情和凶杀暴力内容,违反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违反网络传播法律法规。通过对"儿童邪典视频"进行分析,以期还儿童一个健康的媒介接触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时代,数目庞大的网民群体倾向于通过参与有组织的"爆吧"行动行使言论自由权,这种虚拟社区的集合行为使网络民意表达与网络暴力的界限变得模糊,网民在网络匿名状态与群体感染机制的双重影响下,很难进行理性的表达,网络暴力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本文从"爆吧"现象着手,分析网络民意与网络暴力的本质、特征、成因等,以期找到网络暴力的治理方法,为网络民意的理性表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网络暴力成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些网络用户的言论、行为欠文明,甚至带有暴力色彩,部分网络服务和游戏也充斥着暴力内容。本文主要分析"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指出妥善解决网络暴力现象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网络舆论在"后真相时代"中的失范现象。通过对个案的梳理分析表明,在后真相时代公众意见和网络舆论的表达路径和指向,具有深层次、多方面的生成根源,该过程深刻地体现了"后真相"时代中网络传播的情绪化、社交化特点,同时也暴露出网络舆论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信息失真、主体失落、非理性与群体极化、网络暴力与舆论审判等。对此,网络舆论的规范需要从媒体、个体、传播环境和传播技术多个角度进行切入,以实现网络传播的高效性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普通民众获得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意见自由表达平台,网络民意在我国产生的影响力日益突出。网络暴力是依赖于这种自由表达平台而产生的网络失范行为。该文旨在于以传播学理论"沉默的螺旋"为依据,选取两个案例对比分析网络民意和网络暴力的相关属性,通过"江歌案"着重探讨二者在舆论场域中的转化机制,引导网络暴力向良性的网络民意转化,从而使网络失范行为有所减少,以期对我国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信息传播的飞快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网络的迅速普及,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道德"的日渐下降,也是当今社会主要问题之一。网络中的资源共享,言论自由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情绪的平台,网民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上宣泄不满,发表言论,其中也不乏一些人使用过激的语句和行为。自"人肉搜索"出现至今,引发了很多"网络暴力"行为。本文通过"人肉搜索"的利弊分析,网民心理分析等方法,提出一系列控制"网络暴力"的方法和措施。从网站和社会对"人肉搜索"的引导和利用,到网民自身素质的提升,给"网络暴力"问题带来新的出路。使"人肉搜索"在一个健康的态势下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9.
网络话语产生的暴力效果普遍称作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引发的各种后果的关注,不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采取法律手段予以禁止和制裁。关于网络暴力研究结果颇多,已有的研究,或以效果为依据探讨如何有效制止网络暴力,或针对青少年群体发生的网络暴力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或探讨网络暴力的文化成因。文章将运用福柯的话语理论,从话语层面解读网络暴力生成过程,包括考察网络话语在特定的地方、特定的语境被配置的方式,揭示网络话语暴力的运作方式及其后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回顾2006年以来出现网络话语暴力现象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网络话语暴力产生的原因,即从内因(网络环境本身的特性)去具体分析如何导致网络话语暴力现象的产生;而外因--一是历时性因素,"五四"以来话语暴力路线的延续;二是共时性因素,网络话语暴力是由当前社会语境所造成,诸如话语体系的低俗化,与中国处在转型期的焦虑心态,以及后现代主义某些特征在网络上的反应等.文章最后从积极意义上讨论如何看待网络话语暴力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网络暴力事件成为了互联网的负面产物,这种没有"口诛"只有"笔伐"的方式似乎已成为网民们的一种狂欢。本文从网民自身、网络媒体等方面浅析网络暴力的成因,并探讨应对网络暴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人肉搜索"无疑是当下网络最炙手可热的名词。目前,由人肉搜索代言的"公共批评"与"网络暴力"争论不休。本文试图分析其"公共批评"的成效及"网络暴力"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正确引导"人肉搜索"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12年5月底,青岛女孩"鲁若晴"在新浪微博上直播其治疗白血病的过程,经知名博主"作业本"转发后爆红网络,随着微博网友对其信息真假之争越演越烈,当真相得到澄清,人们不免开始对这类"微博暴力"中的新闻伦理道德进行了深思,本文试图通过探究"微博暴力"伦理道德失范成因,进而探讨如何对此类事件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4.
网络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网络舆论监督既为广大网民自由发表意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提供了便利,也成为一些问题如网络暴力的重灾区。本文以近期发生的"丁锦昊事件"为例对网络暴力现象进行了简单探析。  相似文献   

15.
网络"人肉搜索"的发起,源于网民对道德的捍卫、对真相的追求。但目前在互联网上它更多的演变为一种非理性"惩恶"式的网络暴力,引发全社会的忧虑和争议。如何规避网络"人肉搜索"向网络暴力的演变,除了加强法律监管,更重要是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发挥网络自我净化功能,同时用权变思维发挥"人肉搜索"商业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6.
张薇薇 《东南传播》2012,(12):86-87
2012年5月底,青岛女孩"鲁若晴"在新浪微博上直播其治疗白血病的过程,经知名博主"作业本"转发后爆红网络,随着微博网友对其信息真假之争越演越烈,过分斥责、不适当地人肉搜索等一度严重影响了鲁若晴的正常生活。当真相得到澄清,人们不免开始对这类"微博暴力"中的新闻伦理道德进行了深思,本文试图通过探究"微博暴力"伦理道德失范成因,进而探讨如何对此类事件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多种网络应用方式尤其是微博得以充分运用,这大大促进了网络舆情的立体化、高效率传播。在网络群体传播语境下,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传播能够交织进行,网民的群体意识也得以增强,网络舆情呈现出规模化、强有力的传播态势。同时,网络群体成员的舆情表达常常表现出非理性从众、极端冒险和舆论暴力等特征,从而往往使网络群体传播具有"沉默的螺旋"效应、"群体极化"效应和"网络舆论暴力"倾向。  相似文献   

18.
网络暴力游戏与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传播学的.培养理论"和社会学的"社会化理论"为基础理论,以13-16岁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玩网络暴力游戏和青少年暴力行为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玩网络暴力游戏会改变人们对暴力行为的看法,但只是网络暴力游戏本身使玩游戏者产生一种暴力倾向,且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同时,无论在网络世界中还是在现实世界中,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模仿并不是普遍现象.而且,网龄越长,青少年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人数所占的比例越小.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论暴力"含义解析 "网络舆论暴力"作为一个新兴词汇,目前还没有专家给出权威性的解释,笔者在此试给"网络舆论暴力"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部分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对某一事件和现象看法、态度的过程中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而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舆论.这些意见多以"道德"为准绳,不仅通过激烈的言辞等在网络空间对事件当事人进行道德审判,还会以公布事主个人隐私信息等方式使网络的道德审判转向现实生活,给事主本人或亲属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当事人以及部分参与者受到心理甚至生理的伤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网民自发的"网络通缉令"在网络上呈蔓延之势,越来越多的网民卷入对当事人的声讨中.到底是道德声讨还是网络暴力,这已成为学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