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才子佳人小说是清初的畅销小说,其女性形象塑造、情节模式和结局安排是男性功名、婚恋理想的折射,契合了男性的审美期待。其塑造的才貌双全、不嫉妒的女性形象和“一夫多妻”的结局,反映男权中心规范下男性婚恋的理想模式,而金榜题名、衣锦荣归则体现了男性文化价值观演绎的功名富贵理想。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风靡一时,佳人往往集美貌、才情、胆识于一身.小说尤其突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塑造了一系列才华横溢的才女形象,展示了相对进步的才德观.本文从才女传统、才女形象的现实参照、社会思潮和风尚以及男性文人的知己诉求四个方面,探究才子佳人小说中才女涌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第一部才子佳人小说《玉娇梨》,奠定了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的基本模式,塑造了集品、貌、才、情于一身的理想佳人形象,卢梦梨作为其女主人公,不仅容貌美丽,而且才华过人,积极主动追求自己的婚姻,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明末清初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进行了文化上的透视。文章认为才子佳人作品的婚恋观是循于封建礼仪的婚恋观。以礼节情 ,以礼正情是作者的创作意旨 ,也是作品中的人物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与进步文学作品《西厢记》、《牡丹亭》所表现的以情反礼的进步观点相比 ,才子佳人小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同时 ,这类小说还表现了对一夫多妻制的颂扬 ,表现了作者落后保守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5.
流行于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具备两大叙事要素:“才”与“情”。“才”是男女双方必备的条件,是小说情节展开的起点。“情”是故事发生的依据,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才子佳人小说对“才”与“情”的重视,与明末清初的社会时代思潮有着密切关系,也与小说作者的生活处境与心态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6.
《金粉世家》受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传统文化中的才子佳人模式,但在人物形象、情节模式等多方面均有突破.金燕西作为“新”才子,潇洒风流且表现出隐匿的男性立场,而“新”女性冷清秋则有着从拜金主义到坚守尊严的转变.两位人物性格特点的“不相融”决定了作品悲剧性的“反”团圆结局.  相似文献   

7.
毛姆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对女性的厌恶,他将西方文明社会中的女子塑造成冷酷、自私的妖魔,认为她们是造成男子堕落和毁灭的祸水。而《寻欢作乐》中的罗西却是毛姆在小说中唯一大加颂扬的女子。罗西集中代表了毛姆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即有着浓烈生命热情和纯洁、健康人性的女子。  相似文献   

8.
《好逑传》是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就创作模式而言,它继承了这类小说的基本特点,小说中的主人公仍然是才子和佳人,小说情节也延续了才子佳人小说"相遇—恨别—团圆"的情节模式。但《好逑传》对传统的才子佳人模式又有所突破,作品中的才子和佳人形象更为生动,其特点也有了新的变化。另外,在歌颂美好爱情的同时强调了"理"对人的行为的约束,体现了作者对这类题材创作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83):13-15
才子佳人小说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文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也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的一种文体。20世纪80年代以前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比较寂寥,到了80年代以后才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小说主人公才子和佳人的形象,历来都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从美学和文化学两个层面,对近30年才子佳人小说中佳人形象的研究予以梳理、概括。  相似文献   

10.
才子佳人小说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学界对其概念的界定尚未统一。从人物形象、情节模式、小说主旨等方面对才子佳人小说进行界定,有利于一些有争议学术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从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才子和佳人的爱情,一直是我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故事程式。本文主要从张贤亮的小说作品中探讨才子佳人模式,从而分其两性各自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八股文对清代小说创作具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小说的作法上。明末清初的小说家多借用八股文的文法技巧作小说,出现了一批大量运用八股文法的小说文本,如《林兰香》等才子佳人小说。《林兰香》在写法上注重题文对应,运用了立局法、吊渡挽、股对法、代言法等多种八股文法,其他才子佳人小说亦多是如此。八股文法对小说创作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清代整密、雅洁的文人小说风格的形成。在清前中期,八股文对小说发展的积极意义远远超过了其对小说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游仙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小说,《莺莺传》是唐传奇中最富盛名的爱情小说,这两部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将《游仙窟》和《莺莺传》加以对照,不难发现,这两篇唐传奇中才子佳人形象、情节构成、感情模式以及表现手法的应用等方面都成为后世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的基本范式,从《游仙窟》的"纵欲"到《莺莺传》的"忍情",文人性观念从开放转向内敛,这种转变也促使了后来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情爱关系由重"色"向重"情"转变。  相似文献   

14.
论前期创造社小说的表现主义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期创造社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对郁达夫、成仿吾、郭沫若等人影响颇深。他们的小说通过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描写,揭示了人内心深处的本真存在;同时把人表现自我的品性特征以情绪化的色彩最大限度地挥洒出来。前期创造社小说将自我失落与主体解放相交织,构建出张扬自我的表现主义篇章。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元至治新安虞氏刊本《三国志平话》、明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及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本《三国演义》中诗词的比较分析,指出从诗词的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在《三国演义》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为丈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由于文人的参与,使得这部小说获得了两次较大的艺术提升,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进入一个更臻完善的艺术境地,从而也为文人独立创作白话长篇小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小说发展史上,人们往往以"唐传奇"称谓唐人小说.实际上,传奇小说的创作兴盛于唐,而"传奇"小说概念命名始于南宋,这是小说史上值得思考的一个学术问题.本文以传奇小说的衍变作为考察对象,阐述了传奇小说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唐人杂传体--宋人丽情小说--南宋末期传奇命名及其衍变,传奇小说的概念命名、文体题材特征逐渐明确,其文体类型也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才子佳人小说虽以婚恋为题材,但其内容与科举考试密不可分,解读小说作家的科举心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作品的真实内涵。小说对女性才情的激赏,对八股科举的讥讽,对才子们回归“金榜题名”之路的结局安排,实际表现的都是作家们对科举制爱恨交加的心理,是中国封建士子不满科场失志又难解科举情结的普遍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18.
和其它《花间词》的作者一样,温庭筠所写的女性形象,几乎都从歌女身上演变出来。歌者在歌筵酒席上逐歌逐舞,唱着文人为她们所填的词。温庭筠写佳人,还是站在男性的立场,带着自己设想好的形象为佳人作词,美人虽美,感情却淡。用的是“形容女性的语言”,与读者保持一定的距离感。词的创作还关系到演唱者和作者以外的欣赏者,年来有关唐宋的社会研究有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情况。  相似文献   

19.
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情欲描写置于社会历史、文化思想演进的链条中加以考察,可以发现,围绕着内容上情与欲的处理、形式上雅与俗的转化,其衍演经历了三个阶段:先秦至唐,基本反映了人的生物生理本能,情与欲大体和谐,情欲描写由俗到雅;宋元至明末,情与欲分裂,欲的张扬,情的屏弃,情欲描写由雅到俗;清初至近代,情与欲分裂,欲的压抑,理的强调,情欲描写由俗到雅。  相似文献   

20.
晚清乌托邦小说创作曾经出现过短暂的繁荣,将此阶段的乌托邦小说与当时的域外小说进行比较,便可发现晚清作家的这部分作品受到了西方乌托邦小说和日本政治小说的共同影响,其中又以《回顾》的影响最大。在列强环伺、国运衰微的特定历史语境中,《回顾》中的“拟乌托邦”思想由于切合了晚清知识分子急切渴望翻转现实的心态而在晚清知识界引起广泛关注,其创作模式更因此而成为一时圭臬,对晚清乌托邦小说的时空结构、叙述方式皆有决定性影响。而由于日本政治小说对晚清作家的直接影响亦同时发生,客观上便使得当时的政治小说、理想小说、科学小说等文类概念相互混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