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中,贯彻落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办学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将原有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2.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应用性不算很强的专业.然而,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强烈要求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那么,对如何加强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也有了其实际存在的意义.本文将通过揭示汉语言文学当前面临的现状,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方面提出实际的对策,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够增强其应用性,使修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加正确的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的实际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能够更加明确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当在哪些方面提升自我,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能够适应适应社会的需求,找到自我的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大高校都开始建立各种社团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文学社团的建设也紧跟时代潮流。但由于社团建立目的的单纯性,并没有使文学社团建设规划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视阈下,片面简单的研究下,没有让社团建设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文学社团以其为参照,对教学有着十分大的帮助。本文就从教师、学生、课本的角度研讨,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视阈下的文学社团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性。为了有效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便需要优化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策略。本文通过具体论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优化策略,为强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素养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专业实践平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对完善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进行探讨,为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发展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性有着显著的提升。结合汉语言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前提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重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思路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只有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才能够充分的培养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现阶段如何在文化创新的视角下开辟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对培养汉语言文学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研究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然后从教学培养思路、实践培养思路以及理论研究思路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当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如何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教育教学改革切实转到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方面,成为新时代转型发展高校专业建设亟需研究与解决的重大课题。阿坝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新文科”“新师范”建设中主动创新,对应用转型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与实践,系统构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转型的“4-3-7-3”实践育人模式。实践表明,“4-3-7-3”实践育人模式对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在剖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情况,顺应社会实际发展需要,以国内外前卫教育观念为指导所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以求培养出兼具人文性与应用性,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实用性的技能的一专多能、高素质、实用型的创新人才,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因此,对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进行人文性、应用性的培养,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新时代发出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9.
朱丽 《教学随笔》2022,(3):11-13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对信息技术进行运用,对实践性教学进行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在改革中明确创新的目标,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优化专业课程,采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等专业能力.学校应提供充足的资金,加强校企联合,建设实训基地,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  相似文献   

10.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与广泛的适应性,文秘、新闻、公共关系等多个相关专业都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年来,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在转型与改革的基础上大大提升,但专业学生仍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笔者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创新改革教学计划、创新融合教学内容、开展多维合作式及开发探究式课堂教学,全面优化课程教学工作,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造、学生专业素质和英语实际水平的提高都十分必要.具体实施方法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做文章.师资与教材的匮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徐龙年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6):97-99,123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极其重视语文教材建设,他编写的语文教材数量多、质量高,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他主张语文教学要以教材为凭借和例子,精心挑选文质兼美的文章,并经过科学合理的安排,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健全的、善于处理工作和生活的普通公民。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继承和发展了叶圣陶的语文教材观,使语文教材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  相似文献   

13.
港、台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语言及文学专业作为本土的文学专业,正像其他各语种的语言及文学专业一样,是现代大学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另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本土的语言及文学专业的国际化问题是一个必须予以特别关注的话题。在大学国际化的大语境中,本土的语言及文学专业,需要打造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强学生的外语学习,更新课程设置理念,及时开出反映国外先进知识、先进文化并以外语主讲的课程,还要更新教学方式、作业方式及考核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4.
秘书专业现代汉语课有别于其他专业,它应以学生全面语言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教学内客宜适当调整,突出实际训练,教学方法要大胆革新,增加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15.
高岩 《绥化学院学报》2014,(12):134-137
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应用型的定位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依托自身人文底蕴深厚的优长,结合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构建复合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基础训练型文体的写作能力、教师专业写作能力、教师专业发展写作能力是高师中文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素质。基础训练型文体是正视当下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的写作状况不得不作出的选择,也是教师专业文体写作、教师专业发展写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专业文体写作能力,从能力层面看,应是语文教师最核心的素质和标志性素质。教师专业发展写作能力,是从语文教师专业化的高度对高师中文专业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高师中文专业写作课程面向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应有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大学语文主要是为中文系之外的其他专业的学生设计的,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普遍接受水平,不太深,力求简明,深入浅出.讲课时要注意扣住"语文",通过专题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有一个感性的和一定系统性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能多少引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完整地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必须把人文精神贯穿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始终.大学语文除了语言文学方面的内容之外,还应该兼有音乐、美术、舞蹈、电影名作等艺术欣赏方面的内容,以期达到拓宽学生人文视野,培养艺术感悟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浅析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人才类型,必须有不同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选择合适的专业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目标应突出产业、行业和职业岗位针对性。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依据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体现高职教育的理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专业教学活动要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注重专业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从新疆职业大学在校的7个成人班约176名学生中随机抽样88人进行学习动机问卷调查,揭示了成人学员学习汉语动机的特点及规律,为进一步办好成人汉语专业,适应成人学习汉语的实际需求,搞好成人汉语专业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改革应从各个方面解放对学生的束缚,要革除标准化题,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在语文教学的具体操作中,要让学生轻松参与,尽情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语文教学改革还要注意吸收传统教学的精华,力求做到传统教学与新方法的完美契合,从而让语文教学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