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黑鱼趣谈     
何川 《中国钓鱼》2005,(7):37-38
黑鱼是我国的一种常见鱼类,钓友们肯定也不陌生,它的一些奇特生态习性,常被大家所津津乐道。一些钓友对它的蹿跃、护幼、离水生存等特点更是感到奇怪甚至做出不少带有人文色彩的解释,也为这种鱼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笔者通过对黑鱼多年的观察,试用科学的观点,与广大钓友们一起来探讨黑鱼的奇特行为,共同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2.
为了配制佳饵,提高上钩率,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鱼类的摄食过程,这将开启我们的制饵思路。鱼类学家研究发现:鱼类感知食物并分辨其味,是通过自身的化学感受器来实现的。这种感受器有专门接受物质元素的细胞,这些细胞分布于鼻、口、鳃、侧线、鳍尖和尾梢等部位。当某些元素在水中出现并刺激鱼的嗅觉或味觉神经元而产生感应电位时,恰好与其遗传因子中的食物化学信息相一致,于是鱼儿便接纳而摄食;反之,则拒食离去。鱼类准确分辨并识记各种食物的化学信息,即为固定不变的条件反射,这正是鱼类维持机体生命最基本、最主要的神经活动和摄食行为。  相似文献   

3.
郭凤 《钓鱼》2007,(7S):52-53
了解潮汐的动态 了解潮汐的动态,了解潮汐对你所垂钓的区域有怎样的影响,这是钓手必须做的功课。因为每次高潮、低潮时的海水流量是不同的,对鱼类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钓鱼》2007,(13)
了解潮汐的动态了解潮汐的动态,了解潮汐对你所垂钓的区域有怎样的影响,这是钓手必须做的功课。因为每次高潮、低潮时的海水流量是不同的,对鱼类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完全不同的。在一些地点,特别是江河入海口或者是海峡、水道的入口处,  相似文献   

5.
浓引淡钓     
张炎冰 《钓鱼》2013,(24):11-11
钓鱼人早就知道,水生的鱼和陆生的动物、人一样,具有嗅觉和味觉。科学研究发现,包括索饵、生殖、集群、防御、涸游在内的鱼类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嗅觉和味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汉初 《钓鱼》2009,(9):37-38
白鲢、花鲢属中上层大型鱼类,以滤食浮游生物为生。由于其生活习性、摄食器官的构造功能与进食方法同多数鱼类不同,给人们垂钓带来的问题不少。从本人垂钓实践和观察了解的情况来看,有六个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我是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养殖的科研工作者,也是痴迷的垂钓爱好者。由于职业的习惯,经常注意观察陆生动物的一些行为(诸如活动时间、活动频次、活动强度、采食及趋避等行为),结合在垂钓中的鱼获(即鱼情)分析,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试以便于观察的某些陆生动物(如家禽、鸟类、昆虫等)的行为变化,来预测鱼类的活动和食欲情况,以便选择垂钓的佳期,增加鱼获也尝到了不少甜头。  相似文献   

8.
曹玉茹 《中国钓鱼》2000,(11):43-43
大家都知道鱼类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是随着水温的改变而变化。不过也的确有一些鱼类能经受住稍热和较冷的水而不致死去。  相似文献   

9.
鱼类生活在水中,因环境影响和生活要求,在一定时间、季节条件下,集群由一处出发沿着一定的途径,从一个水域向另一个水域做有规律的游动,这种现象称之为洄游。 洄游的原因是由于鱼类寻求适宜的场所,进行生殖、发育、生长和越冬。鱼类的洄游根据发生的原因按方向可分为向陆洄游、远陆洄游和垂直洄游。按性质可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 生殖洄游就是鱼类到生殖期间,集合成群游向适宜的产卵地  相似文献   

10.
寻访毛鲿鱼     
在江浙沿海一带分布着一种稀有大型鱼类,此鱼叫毛鱼,一般体长1米多,大的重达6h~70千克。毛鱼的鳔较名贵,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高级滋补品。此鱼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毛鱼属,此属只有一种,即褐毛鱼。体方长而扁,被有栉鳞,侧线完全。两颌齿细小,有犬牙,鳃孔大。尾鳍一般楔形,尖长。属暖水性鱼类,多数生活在亚热带之近岸、泥沙底质或有岩礁的浅海中。一般不作远程洄游,生殖季节时常集群到沿岸浅滩产卵,是肉食性鱼类。石首鱼类以能发声著称,渔民即根据鱼群的发声作为寻找鱼群所在和判断鱼群大小的方法。早在四五十年代,舟山群岛一些…  相似文献   

11.
吴芜 《垂钓》2005,5(1):44-46
浮标的制作理念是强调个性,兼顾共性,或在共性的基础上凸显个性。但在一般钓鱼人的眼中,浮标只要有三类功能就可以了,这就是击底、打浮、钓动态。鱼的行为受水温、溶解氧、气象因素、水深、底形底质以及生物性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摄食习惯及其行为变化是既定的,人无法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用浮标的共性去迎合鱼类的咬钩习惯、用浮标的个性去破解鱼类的特殊行为。  相似文献   

12.
王猷廉 《钓鱼》2004,(22):32-32
13.ULTRABITE魔水是英国发明生产的,对中国的鱼种能起作用吗?鱼类信息素不会因为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改变,同类的鱼发出的生物信息素在世界的。因为同类鱼的基因密码在信息素方面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欧洲的鲤鱼和中国的鲤鱼释放的信息素是一模一样的。鱼类生物信息素经过美国和英国的权威实验室测试证明,该鱼类信息素是目前人类探索的能够对鱼类进食行为起到最大激发作用的伟大发明。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不少钓友来信,反映当地鱼类资源惨遭破坏的情况,今人忧虑和痛心。 保护鱼类资源,是关系到生态平衡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对于那些破坏鱼类资源的不法行为,人人有权制止,尤其是垂钓爱好者,更应以保护鱼类资源为己任,协助当地有关部门做好鱼类资源的管理工作。 贵州省凤冈县老龄委、体委、老年人体协和钓鱼协会,根据一些喜爱垂钓活动的离退休老同志的意见,联合打报告给县委和县政府,就如何保护鱼类资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得到了县政府的支持。县政府发出了《加强保护渔业资源》的通知和《关于禁止在鱼类自然保护区捕捞鱼类水生动物》的公告。这些利国利民的措施,是值得各地有关部门参照推广的。 我国已有《渔业法》,这是各地有关部门制订保护鱼类资源的法律依据,也是保证垂钓活动健康开展的法律依据。我们期望各地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法规,有效地制止各种破坏鱼类资源的行为。这对发展渔业生产和开展垂钓活动都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刘海钧 《垂钓》2004,(3):10-12
在破坏环境和保护鱼类之间,是助纣为虐、过把瘾就死,还是认真检点自己的行为,从此做一个爱护鱼类和环境的人?  相似文献   

15.
愚蠢的鱼类     
余淼 《钓鱼》2004,(2):57-57
鱼类的行为往往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不管你怎么想,鱼类的大脑确实比较愚蠢。鱼类是依靠习惯和本能来决定行动的。毫无疑问,即便是最为迟钝的钓鱼人也要比最敏捷的鱼聪明得多。所以当你和“聪明”而“年长”的鱼面对面对抗时,也不必过分紧张。鱼类的反应模式只有简单几种,非常有限。但你也不能怀疑这些感觉器官和它们的效能,因为这些器官所收集的信息往往能够汇集到鱼类的大脑中,  相似文献   

16.
张忠江 《钓鱼》2013,(2):24-25
要想钓鱼先知鱼性俗话说:"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性"。钓鱼人要想钓鱼,并取得好的成果,首先要了解一些关于鱼类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的基础知识,掌握鱼类的基本活动规律,然后才能有把握地配制鱼饵、选用钓具、选择钓点,并采用科学适宜的垂钓方法。因此说,学习并掌握一些与钓鱼有关的鱼类学知识,对垂钓者来说非常重要。一、鱼类的生理特性我们知道,常年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是一种冷血  相似文献   

17.
盛夏话夜钓     
盛夏一般白天温度都会很高,大一些的鱼类都会藏于隐蔽处不肯进食,而夜晚万籁寂静、凉风习习,大体型鱼类开始游动觅食。这时的鱼儿是饥不择食、相当好钓的,而且晚间很少有小杂鱼闹钩。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自称是鱼类爱好者,那么你离鱼类学家的距离有多远?如果你自称是钓迷,那么你对鱼类的了解有多少? 在浩瀚无际的海洋,在烟波浩淼的江河湖泊,在汤汤流淌的山川溪流,有数不尽的千姿百态的鱼类生活在那里。它们是这个世界的朋友,也是这个世界本  相似文献   

19.
张德 《钓鱼》2007,(7S):68-68
行为是鱼类对外界情况所做出的回应。毫无疑问,大多数人都认为鱼类在智力方面是相当匮乏的,它们更多的是依赖习性和本能来处理所出现的各种状况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应”。套用古代思想家赫拉克里特的名言“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我们可以确信“最聪明的鱼类与人类比起来也是愚笨的”。  相似文献   

20.
柏名荣 《钓鱼》2005,(3):27-27
鱼属变温动物,温度、气候、溶氧是制约鱼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能够正确认识到温度、气候、溶氧对钓鱼的影响,对钓鱼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