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古人曰;“读书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培根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周密,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我虽无法感悟其中的内涵,但也痴书切切,无可言喻。记得儿时,妈妈给我买了很多连环画和童话书,譬  相似文献   

2.
帛书《衷》篇“《键》之详说”章“史记之数书”,谓史上所掌记数术之类的书,指《蓍书》、《申乾》之类.“君子齐明好道”,齐谓知虑敏捷,明谓聪明彻达,言君子知虑敏捷、聪明彻达,乐好大道.“日自见以侍用也”,侍,读为待,言以待起用.“首福又皇”,首当训为守,言守福而得休美.“龙不侍光而僮”,光读为广,大义,言龙不待大而动.“让善之胃也”,让善即让禅,为同义重复词语,礼让之义;“善而治”,当读为禅而治,即禅让而治,表现了先秦儒家禅让治理天下的思想.“□□人与蠪相以”,阙文可补“大”,疑为“□[大]人与蠪相以”,蠪即龙,以读为似.  相似文献   

3.
书如阳光,沐浴其中,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众,现拾以“三”类之者,与各位共赏。读书“三味”与“三余”。绍兴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从寿镜吾先生达五年光景的读书之所,“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酭”,据有关资料,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经常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但读着那些满是学术概念堆砌,或规章制度汇编的教育管理专著,让人觉得没有了“人”的气息,如嚼无味之蜡。但最近读了高峰校长的《幸福在心》一书,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教育》2007,(12S):40-40
王从:袁枚《黄生借书说》有云:“书非借不能读也。”何也?人之与书,大约如冯梦龙批元曲《耐心》时所言:“所谓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也。”  相似文献   

6.
关于“三味书屋”的“三味”,有三种说法。据许饮文先生说,是把经书比作米谷,史书比作蔬菜,子书比作点心,这是一说。(见《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第二说是:“读经书味如稻梁,读史书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是寿镜吾先生亲人寿洙邻先生所述。据此,有人将“三味”释为“米饭、肴馔、调味品”;亦有人将“醯醢”释为鱼肉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八面受敌”法据元人陈秀明《东坡文谈录》记载:“东坡与王郎书云:少年为学,每一书作数次读。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不能兼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事迹文物之类,又别一次求。他皆仿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语。”苏东坡讲的“每一书作数次读”,每次“且  相似文献   

8.
程颐尝言:“学者要自得,《六经》浩渺,乍来难尽晓,且见得路径后,各自立得一个门庭,归而求之,可矣。”朱子门人问:“门庭岂容各立耶?”朱子曰:“此是说读《六经》,是要从师讲问,且识得如何下工夫,便是立得门庭,却归去依此实下工夫,便是归而求之。”朱子门人又有问:“如何是门庭?”朱子曰:“是读书之法,如读此一书,须知此书当如何读。伊川教人看《易》,以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三人《易解》看。此便是读业之门庭”。(以上所引,均见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三。谨案:“伊川教人看《易》”之语,见程子《与金堂谢湜书》中。王辅嗣名弼,山阳高平人,魏尚书郎,年二十四卒。著《周易上下经  相似文献   

9.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回顾科学技术发展史会激发朋友们对科学的兴趣,开启智慧。梁衡先生的《数理化通俗演义》,运用章回小说的体裁,演义的形式,来描绘科学技术发展史,可谓别具匠心。今天,我们把这部书改编成连环画,朋友们读起来会更有趣,更生动。由于这部书要分别给初一、初二的朋友们看,只能把它一分为二,尽量保持原著的顺序。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相似文献   

10.
所谓”开卷”,就是指打开书来读,也就是措读书或者看书,“开卷有益”众所周知。是不是一开卷就都有益呢?我想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开卷是否都有益?取决于一个“卷”字。如果是好卷自然受益匪浅,如果是坏卷那就说不定了。所以,我们要做到“开卷有益”就必须有选择性地读。刘向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本好书,让人读了受益终生。好的书籍给人巨大的力量。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就是因为阅读了上千种好书籍,才写出了《资本论》;因为读了张海迪的《轮椅上的梦》,而让我们知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诗歌史上,以吟咏历史为题材的作品,自汉代班固《咏史》以来,可谓代皆有之.但当我们读了毛主席的《贺新郎·读史》后,不能不为之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在《贺新郎·读史》这一光采夺目词章中,毛主席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伟大理论,把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的伟大学说以及共产主义必将磅礴于全世界的宏伟理想,通过形象思  相似文献   

12.
书如阳光,沐浴其中,古今智者无数,读书经验颇众,现拾以“三”类之者,与大家共赏。读书“三味”与“三余”。绍兴三味书屋,是少年鲁迅从寿镜吾先生达五年光景的读书之所,“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据有关资料,三味书屋原名叫“三余书屋”,取三国时董遇所说的“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  相似文献   

13.
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书下注解把“阙”解释为“侵损、削减”,“阙”字注为“jué”。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阙”有三种读音:读què时有“宫殿、豁口、损害”等意。读quē时同“缺”,有“缺点、空缺”等意,引申为“时间相隔很久”,如《报任安书》:“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读jué时为“挖掘”之意,如《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从“阙”的这几个义项来看,文句中的“阙”应注为què。  相似文献   

14.
徐吉志 《中国德育》2012,(14):78-79
我经常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每当读着那些满是学术概念堆砌或规章制度汇编的教育管理专著,总是觉得少了些许“人”的气息,如嚼无味之蜡。但最近我读了高峰校长的《幸福在心》一书,顿觉一阵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5.
陈娟 《上海教育》2008,(9):64-64
“读史使人明智”,读一个人的经历也能引起我们的许多思考,能使我们从中获益,看清自己。读了叶澜老师的《我与“新基础教育”》,从其十年的研究经历中我看到了人生无限的“自我超越性”。  相似文献   

16.
名人与书拾趣韩长代王夫之“嫁书”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达224卷之多,代表作有《读〈通鉴〉论》、《尚书引义》等。他大女儿出嫁时,陪送的嫁妆是一箱书稿。他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袁枚“吃书”清代诗人袁枚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  相似文献   

17.
每每独自摩挲大小不一的书,闻吸清幽的油墨香,心中总是充溢着一股欢欣与愉悦。取出一册,慢慢翻阅, 怡然自得。古人读书有“三味”之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无法感悟到如此精深,但也痴书切切,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明确地指出这是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我以为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经典的积累。其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凄书足以怡情: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苏东坡说:才知源海文始为,腹有诗书气自华。  相似文献   

19.
每每独自摩挲大小不一的书,闻吸清幽的油墨香,心中总是充溢着一股欢欣与愉悦。取出一册.慢慢翻阅,怡然自得。古人读书有“三味”之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无法感悟到如此精深,但也痴书切切,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20.
《煮书》是一篇指导学生读书方法的应用性课,于老师创造性地组合教材,课前让学生自学《煮书》,课上让学生运用“煮书”的方法“煮”读《荷花》,还学生以真正的“读”地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把发现留给学生”,使其在创造性的阅读中展现个性。学生“煮”中见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