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理念已作为一种生存智慧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现代文明的膨胀,对自然榨取的恶化,人们开始思考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心灵上的生态问题.劳伦斯是一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和"类关怀"意识的作家,他通过对两性关系的探索,寻求人类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的理想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远离尘嚣》中,哈代从人的精神生态入手,对韦特伯里人心灵的"拜物化"、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生活风格的"齐一化"、存在的"疏离化"等精神病症进行逐一刻画,揭示其产生的根源: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中所导致的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以及消费文化观、欲望动力论等工业文明思想所造成的人际关系的坍塌、精神价值的消解和自我的迷失。哈代的思想具有比较深远的现实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然-社会-人”的内在联系中提出了自然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的解放的整体性解放思想,显示其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逻辑。马克思、恩格斯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置于全面揭示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生态文明视为人类自觉地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所呈现出的文明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将生态问题放到自然解放、人的解放与社会解放的视域中考察,揭示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生态文明系统失衡以致引发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进而彰显出生态文明时代必定是人与自然和解、人与社会和解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代。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文明的主体是人与机器,人类在这种文明所导致的生态失调状况下开始反思并力求寻找新的出路,建立人与自然、机器的对话平台,共生哲学观强烈地呼吁人与机器、生态自然与人造自然之间合理的建构,创造人类社会与自然高度的和谐。那么,师法自然的仿生设计就是一种良策和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生态女性主义将生态观点和女权观点相结合,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试图揭示父权制世界观统治下女性同自然倍受压制和迫害的悲惨处境。戴维.劳伦斯的中篇小说《公主》,讲述了主人公"公主"在代表工业文明的父亲极端的教导方式下异化性格的形成,及其充满矛盾的自我寻找过程,以及其异化的性格如何最终导致了代表着人类自然本性的罗梅罗的悲剧下场和自己荒诞的结局。作者通过描写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几近异化的关系,向我们揭示了女性及自然在父权统制下的悲剧局面,呼吁人们回归自然本性,从而体现了其生态女性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生态文学兴起、繁荣的时代背景:即愈演愈烈的自然生态危机和工业文明发展造成的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上帝的疏离,使人类失却了精神家园,产生了精神危机;生态理念的广泛传播带来了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景明 《教育探索》2008,(11):98-99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发展赋予高校德育的时代内容,是人性的自然回归,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为了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建设观念,高校必须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青年学生跳出现代工业文明的思维模式,从制度、理念、技术等诸方面理解和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树立健康、稳定、和谐、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8.
文明演进背景下的人格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人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不断深化,积淀了原始文明的"族群人格"、农业文明的"依附型人格"和工业文明的"单向度人格"等三种不同的人格模式。进入生态文明时期以来,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已经进入协调互动的新时代。文明的转型,对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得生态人格的转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羽蛇》中人类中心论思想和工业文明的批判以及对原始自然生态美的推崇与渴求,揭示了劳伦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只有回归自然,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其内心精神世界的和谐关系,才能摆脱生态失衡的困境,重建人类的美好家园和生活。  相似文献   

10.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凭借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文明。随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由被动接受、初步探索、过度征服到和谐共处,人类文明大体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迈入了生态文明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可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生态文明教育责无旁贷地要肩负起发展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重任;学科教学更应主动承载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转化,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关注生命的自然学科.更具有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独特优势,必然需要在这场绿色文明中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具有丰厚的人学意韵,站在马克思人学的视角对社会转型期人的异化问题做现实的考察与哲学的思考,进而剖析当代社会人的存在与异化的哲学源起。马克思的异化观对于当代社会人性的自觉与救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技术产生异化就会转化成一种外在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危害社会,反制人类。运用马克思技术异化理论分析当代人工智能,从人与社会两个维度出发,发现其技术异化的实质,推断未来发展趋势,发展其利,规避其害,对人类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早期的“异化”范畴带有浓厚的抽象人本学色彩,而后期的“物象化”范畴更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更能彰显当下的历史现实,即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按照卢卡奇的逻辑,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呈现出更为深刻的意识形态性质,一个显豁状况是人的生存呈现为“拟真”的“物象化”世界。身体哲学理论所彰显的主体间性逻辑有力回应了新的意识形态批判课题,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同样蕴含着主体间性哲学视域,为当代人类社会走出这种生存困境提供一条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4.
论人情交往的异化及其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人的人情世界中,人情交往的异化现象是大量存在的。而之所以形成此种状况,不能不说与中国人自古重人情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本文正是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探讨了人情交往的异化现象及其成因,并试图为当代中国社会寻求一条消解交往异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的异化理论,为当代人学异化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人的异化是对人与世界三重基本矛盾(人与自然、他人和自我)的割裂,是对人的本真的类本性的背离,是历史在特定阶段必经的历史过程。在个人主体和私有财产的历史阶段中,异化经过暴力、权力、资本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也为自身的扬弃作了准备。当今世界已经出现的人类性问题使异化的扬弃开始作为一个观实的问题提了出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就是在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对历史之谜的解答。  相似文献   

16.
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并将其发展成自己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理论武器。他们以"异化"与"技术理性"为切入点,从意识形态领域、大众文化、技术理性等方面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状态下的人类畸形的生存状况。但这种批判并不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下,而是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立场引申来的人本主义批判漩涡中,因此本质上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批判的精神背道而驰。深刻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有助于我们辩证地把握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以来的当代文学,工业题材的诗歌佳作不多,郑小琼的工业题材诗歌是少有的优秀作品。工业化与诗意性在郑小琼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她的诗歌真切而细腻地传达出工业流水线生活的经验,表现出人被异化的生存困境,充满了忧悒的诗情。  相似文献   

18.
交往问题为人类理性所反思,并成为哲学、伦理学领域的前沿课题还是晚近的事情。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到当代思想家的社会批判理论和文化批判理论,所涉及到的交往异化现象遍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存在领域。现代交往的异化突出表现为:交往主体的手段化、客体化、数字化、抽象化、原子化,主体自我实质上经历着一个精神分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Bildung"是德国思想传统及教育领域中一个特有的概念。历史上,这个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从宗教到人文、从反对理性主义到反对人的异化的转变。作为一个过程,"Bildung"在目的上追求内在的自我完善,在内容上倡导自由的经验,在方式上主张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实现自我转化。无论从技术性社会还是从现代学校系统的角度来看,这个概念在当代语境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拍卖第四十九批》的后现代性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拍卖第四十九批》讲述了女主人公奥狄芭.马斯太太执行一大笔遗产的故事。小说实验性运用了多种后现代主义创作方法。"追寻"母题戏仿表现了当代人在危机当中精神无助,丧失自我。玩弄语言游戏,构筑墒的世界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的大胆实验和独创性。熵的世界与人的异化为读者构筑了的熵般异化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