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明君 《考试周刊》2011,(32):42-42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非真实性话语。很少有人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非真实性话语,大多数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男女性别语言差异的研究都是以真实性话语为语料的。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男女性别使用非真实性话语的差异进行研究是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痴人之爱》是日本耽美派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的经典著作.本文将小说文本分为男女主人公性别身份确立、性别身份破裂和性别身份互换三部分,通过每一部分中男女主人公语言表达的变化来分析他们对上流社会和西方盲目崇拜心理所折射的利己主义.透过两人的话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奈绪美和让治的角色变化,这是因个人主义中的利己主义作祟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分别从语音语调、词汇、社会语言学三个方面对英语中的男女性别语言差异进行探讨。对于前两个方面,着重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剖析了男女性别语言差异及其原因,指出标准、高雅的语言是女性区别于男性的典型特征,是其为了得到较高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而男女性别语言差异在社会语言学中的体现,则是从交际的角度人手,指出话题、交际模式及交际过程在男女两性语言中的体现和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男女使用语言差异的社会语言学及后现代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社会文化背景关系密切。男女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社会环境制约而形成的社会性别与男女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差异有相当紧密的联系。文章试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就英美国家成年男女在语言使用中的差异,分析了其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文化因素。从男女在语言使用差异的体现、内容、原因及影响等方面探讨其社会文化属性;并结合后现代主义关于话语与权力及主体建构的观点指出了男女社会性别的差异及其在使用语言上的差异其实是话语权力运作的体现,社会文化所赋予的男性、女性形象也只是话语建构的结果而已,并非与生俱来、客观科学的。因而,作为个体的男性或女性应该明白所谓男性或女性形象是社会权力运作的反映,而自身也可主动去建构更便于两性之间沟通、理解的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5.
英语中的性别差异与跨性别交际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女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存在着语音、词汇、句法、话题等方面的语言材料选择和话语风格的差异。这种性别语言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的心理特征、语言环境、社会分工、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了解性别语言差异的存在并对此进行详细分析,有劝于减少跨性别交际中的失误和冲突,切实提高交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传播对性别现代性的建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传播、性别视角切入现代性问题将会促使人们更深层次地理解正视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女性所遭遇的性别困境和角色认同危机,以及性别现代性建构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电视剧《中国式离婚》通过男女主人公婚姻的破裂,从性别角度反映了现代性话语中的有关自由与责任、平等与差异、理性与宽容、权利与义务、理解与信任等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7.
语言使用的主体是人,人类有男性和女性之分,那么语言不可避免地就被刻上了性别的特征.性别语言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首先从语音、词汇、句法语法和会话上介绍了男女用语的差异,然后从生理、社会和文化期望、社会劳动分工和社会地位不同来分析差异存在的原因.在跨文化和跨性别交际日益频繁的今天,对性别语言差异的认知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性别语言的差异和原因,为男女交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教科书话语角色分析有助于发现书中隐含的性别偏见,表现为男女在对话数量、社会期望、交际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以英国高校希腊语教科书为例,国外对教科书性别偏见的话语角色分析在样本选取、框架建构、技术运用和结果阐释等方面为我国教科书性别意识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关注教科书中的对话内容,展开形式与功能的全面分析,结合社交情境探索男女差异,用多学科视角诠释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
电影《白毛女》将歌剧中的民间秩序和民间伦理转换和破解成市民关注并易于接受的有情人历经悲欢终成眷属的"爱情传奇",然而电影在借助爱情原则完成叙事的过程中,不动声色地隐去了女主人公喜儿、男主人公王大春的性别身份,而以阶级身份笼而统之。影片中被遮蔽的性别,在政治话语的裹挟中,寂然无声,以致淹没,政治话语的强势和巨大张力在影片叙事修辞的"庇护"下,牺牲了"性别",完成了政治叙事。  相似文献   

10.
性别研究在目前已是一门发展成熟的学科.它的关注点不在于男女生理上的差异,而在于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男女角色差异、及其在性格、地位、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目前在进行性别研究时人们主要从两个角度着手:社会语言学研究和女性语言学研究.性别是社会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变量,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拓展了社会语言学从功能角度探索语言使用的视野,因此,其贡献对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本身都是不言而喻的.从应用的角度而言,对具体文化、具体语言社团中不同性别的语言使用进行研究,所得结果可指导人们的职业选择、职业培训、广告设计、二语教学等活动,其实践指导意义也不容忽视.性别语言差异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一般两性交往质量与性别角色的关系,从Bem提出的性别角色模式出发,利用钱铭怡主持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和自编的大学生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自编的一般两性交往质量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各性别角色类型在一般两性交往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化被试在一般两性交往各维度上都显著高于女性化和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均与一般两性交往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男性化和双性化化对一般两性交往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Although academic cheating has been found to b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high schools, few studies investigate how peers influence individual cheating behavior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is paper, we estimate the cross-gender and intra-gender interaction effects on academic cheating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We detect the evidence of male–male and female–female peer interactions on academic cheating. The female–female interaction effect is stronger than the male–male interaction effect. These results imply girls are more influenced by female peers on academic cheating. The cross-gender interactions (male to female, female to male interactions) are not significant. Whereas, we find that all of the social interaction coefficients become insignificant when this model allows for school-specific fixed effects.  相似文献   

13.
The paper employs the method of discourse analysis to analyze males' and females' differences in cross-gender conversations in Gossip Gir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arle's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Leech's Politeness Principle. The study found that females tend to abide by Cooperative Principle, while males are more likely to fl out the CP, and that female characters are used to making requests or suggestions by raising question in a euphemistic way; while males concern less about courtesy, women always attach a great deal of importance to saving others' face in daily conversation. The paper contributed to reducing misunderstanding in cross-gender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14.
评论界普遍关注艾.辛格长篇小说中男性“忏悔者”形象,肯定了这个模式化的角色对凸现小说“背弃?回归”主题模式的同构性意义,并高度评价了辛格为捍卫犹太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然而,在辛格的长篇小说中,女性人物往往被扭曲和异化,极少得到正面关照。在《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作者肆意将女性人物扁平化,将丑陋、愚蠢、冷酷、贪婪、放荡等品性浓缩到她们身上。这样,男性主人公与女性人物的各种关系,隐喻了他曾经被诱惑,然而最终能够顿悟自救,浮出世俗欲望的层面,完成信仰的回归。这种彰显男性主人公弃恶从善,浪子回头的叙事策略充分暴露了作者隐匿的男性立场。这种男性叙事话语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现象,它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十分强调身份意识(契约意识)和伦理意识的犹太传统文化本身就呈现出典型的男性色彩。透过辛格的男性创作立场,我们捕捉到小说中渗透的犹太文化元素,也感触到辛格这位“最后的犹太作家”对犹太传统男性文化的独特承袭。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D·H·劳伦斯小说《虹》中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内涵,认为小说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父权制统治对自然与女性的迫害,呼吁消除文明与自然及男女两性的二元对立,体现了其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指出在探索人类自然、男女两性的关系方面,劳伦斯的思想与20世纪末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相契合,研究劳伦斯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批评话语分析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发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以gos.sbc.edu网站的20篇女性政治人物演讲为语料,拟用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从人称代词、情态、和及物性三方面对语料进行公众,探究女性政治家演讲的特点及与男性政客演讲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侗族戏剧出现在侗族男性话语确立的年代,女性与女性角色就应处在第二者或第二性的行列,而风行于西南地区的侗戏却流淌着一股浓浓的女性气息,即女性话语的高扬和男权话语的低调,更有甚者是男性角色和话语的严重缺席。从侗戏产生的背景、侗戏中女性话语的高扬以及侗戏女性人物特征三个方面阐述侗戏的女性角色。  相似文献   

18.
西周春秋时期是男女性别角色确定的阶段,"男女有别"被置于"礼"的规定之下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本文通过探讨《诗经》中玉与女性描写的关系,证明了《诗经》中的女性并非完全处于男权话语之下。同时,女性审美的独立性也充分展现了中国美学的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19.
当今学领域,女性失语症并未终结。为了消除女性失语症,把叙事学和性别因素结合起来从对话性的角度锲入女性学,探讨了女性小说本叙事话语的前提、理论基础和具体表现,提倡女性小说本叙事话语的对话性这种写作策略。女性小说本叙事话语的对话性的具体体现又主要以结构上的暗辩体、不可靠叙述、人物的“抢话”、转述语中的自由间接引语为典型。女性小说本叙事话语的对话性是女性学与叙事话语的契合。它为建构女性话语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方法,为女性写作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它是一种策略化本质描述、一种具体的方法,而不是绝对化、普遍化的本质规定。它的直接目的是消除女性失语症,建构女性话语;最终目的是观照现实,改造现存的社会。我们高举的价值立场是不具有强权性的女性人主义价值立场。它瓦解、颠覆的是男权制度、男权话语而不是具体的丰富的个体男人。  相似文献   

20.
生态女性主义将生态观点和女权观点相结合,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性中心论,试图揭示父权制世界观统治下女性同自然倍受压制和迫害的悲惨处境。戴维.劳伦斯的中篇小说《公主》,讲述了主人公"公主"在代表工业文明的父亲极端的教导方式下异化性格的形成,及其充满矛盾的自我寻找过程,以及其异化的性格如何最终导致了代表着人类自然本性的罗梅罗的悲剧下场和自己荒诞的结局。作者通过描写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几近异化的关系,向我们揭示了女性及自然在父权统制下的悲剧局面,呼吁人们回归自然本性,从而体现了其生态女性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