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静夜》《静夜》是闻一多早年写的一首诗,收集在1928年出版的《死水》里。闻一多曾在给臧克家的信里说过:“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读他的《静夜》,我们确实可以感觉到他的胸中蕴蓄着火一般炽热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施耐庵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巧妙的将"刀"和"火"融合到了一起,将人物性格中的两面性以及性格此消彼长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烘托出了一个孤单高大的末路英雄形象,给文章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相似文献   

3.
文章是死的还是活的?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按照教学计划,我顺利地完成了自己所安排的内容,自我感觉非常好。没想到,一个平时学习很认真且有一定文学素养的学生在随笔中写道:“说实在的,初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还觉得文章写得很好,内心也确实产生了一种‘马克思很伟大,不愧是个伟人’的情感冲动,特别是阅读至文章倒数第二段时。但老师讲了两节课后,我却怎么也激动不起来了,甚至连原来的感觉都找不到了。”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里。先让他把自己的随笔看了一遍,然后压着火问他:“依你看,咱们该如何教这篇文章?”他也毫…  相似文献   

4.
重读汪曾祺先生为摄影集《胡同之没》而写的序言《胡同文化》.忽觉文章中隐含一种对旧中国国民精神的思考.可与鲁迅先生《呐喊》里许多文章,如《阿Q正传》.对比起来读。两位大师写作风格不同.鲁迅先生直露,火药味浓些,他以刀作笔,直接解剖国民劣弱的心灵;而汪曾祺先生写的文章调侃味浓些,不愠不火,娓娓道来.殊途同归,也对旧中国国民精神进行了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5.
幼年时因为看了电影《少林寺》而萌发了要拍电影的梦想,他便一路执著追梦。《盲井》把他送上了金马奖的领奖台,《天下无贼》里的傻根形象让他家喻户晓,热播剧《士兵突击》把他的事业推上高峰,《我的兄弟叫顺溜》使他再火荧屏……他在一部又一部的作品中尽情释放与演绎。他就是王宝强,成名的背后是他对梦想执著不懈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影《一九四二》的上映,该片的编剧刘震云太忙了,太火了。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两度来到浙江杭州:一是和《一九四二》的主创人员一起在杭州举办观众  相似文献   

7.
解题 诗人陈有才发表过几篇颇有影响的理谈文章。这些文章是:《从单声道到双声道谈起》、《从双声道到多声道》、《多声道荟萃》。在这几篇文章里,诗人探讨了诗歌创作的技法,条分缕析,豁人耳目,对于诗歌的写法、尤其对诗句的建构方法,深具发明之功。现在,我从他的文章拼凑出这样一个论题,却是就其诗歌创作总体面  相似文献   

8.
鲁迅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在很多文章、书信中谈过自己的读书经验,还专门写了《读书杂谈》、《读几本书》、《随便翻翻》等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背书法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他就理解默诵一会儿,以加强记忆。  相似文献   

9.
《中学科技》2009,(2):16-16
在神话小说《西游记》里,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关在炼丹炉里烧了几天几夜,结果孙悟空一脚踢倒炼丹炉,死里逃生。孙悟空不怕火烧是因为他会念避火诀。那么,人能不能像孙悟空那样耐受高温呢?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堂普遍存在一种现象 ,那就是教者吃亏吃力 ,平平淡淡 ,学者枯燥无味 ,恹恹欲睡。究其原因之一 ,是教师缺乏激情。激情 ,即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语文教师怎样用激情之火点燃学生心灵呢 ?首先 ,要做一名充满“激情之火”的教师。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 ,无不是作者激情荡漾的倾泻。鲁迅滚动着“激情之火”写出了《藤野先生》、《孔乙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是他自己被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 ,他心中首先点燃了“激情之火” ,这名篇点燃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心中的“激情之火”。苏轼的《念…  相似文献   

11.
<正>如今提起德云社,大家脑海中,除了郭德纲、于谦,估计就能想起一个人的名字,"小岳岳"——岳云鹏了。自加盟《欢乐喜剧人》以来,相声演员岳云鹏再次火了一把。诚如岳云鹏在《欢乐喜剧人》里节目名字《德云社一哥》一样,就现在的名气和人气来讲,岳云鹏的"一哥"地位已经很稳,几乎没人能够火过他。  相似文献   

12.
又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国产青春片火了,《匆匆那年》上映几天就狂卷数亿票房。从《致青春》到《同桌的你》,再到今天的"匆匆",青春三部曲乘着怀旧东风,票房一路昂首挺进。然而,伴随这几部"青春片"大热的,还有不断的争议。印象中的青春片,应该是"那天天很好,而你正好穿了一件我很喜欢的自衬衫"的感觉,空气里都漂浮着荷尔蒙的气息,情窦初开的他羞涩试  相似文献   

13.
他是《冬季恋歌》里痴情的相弈;他深情演绎了《守护天使》的《只为你》;他以Who的身份声援《All in》,《像第一天一样》里那磁性温柔的声音深深打动了全亚洲的观众……从韩国到日本,从演戏到歌唱,朴龙河,你认识了多少?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知道余光中先生,是因为他的《苦瓜吟》,由此知道了他是一个爱国诗人;第一次关注他,缘于他写的关于他的四个女儿的文章,很幽默,很风趣。想像中,他应该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可爱的老人。偶然翻到了《火中龙吟:余光中先生评传》这本书,细读之下,发现:  相似文献   

15.
有些时候,我们会突然陶醉在某一种氛围里难以自拔,就像现在的我。一本《林清玄散文》已成了我不肯释手的宝贝。林清玄是不是很有名气,我不知道。但是他文章里的那种清新和烂漫及其独有的感伤却是真切的。初识林清玄,是读他的《佛鼓》,清澈而空灵的文风奠定了他的文章在  相似文献   

16.
<正>读了《国语》,又读柳宗元的《非国语》,感到有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从《国语》到《非国语》,从先秦的儒家思想到柳宗元的儒家思想,其间的变化不小。这一思想的变化,很值得研究。但在历来研究柳宗元的文章里,很少提到他的《非国语》。其实《非国语》在柳宗元的著作中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的。柳宗元自己就曾非常重视这一专著的写作,他不  相似文献   

17.
重读汪曾祺先生为摄影集《胡同之没》而写的序言《胡同文化》,忽觉文章中隐含一种对旧中国国民精神的思考,可与鲁迅先生《呐喊》里许多文章,如《阿Q正传》,对比起来读。两位大师写作风格不同,鲁迅先生直露,火药味浓些,他以刀作笔,直接解剖国民劣弱的心灵;而汪曾祺先生写的文章调侃味浓些,不愠不火,娓娓道来,殊途同归,也对旧中国国民精神进行了深沉思考。北京胡同,四合院,方方正正,规规矩矩,这是中国儒教文化中庸思想影响的形象表征,遇事过于规矩、方正,缺乏变化、个性,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是北京作为三朝皇都,深受数百年封建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论新女性陶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左联”五烈士中,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要算柔石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力作《二月》里的陶岚,几乎已成为人人皆知的新女性形象。1962年谢铁骊同志把《二月》搬上银幕,陶岚的形象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后来,电影《早春二月》遭到批判,有的文章,还涉及到柔石的《二月》。一直到新时期后,才对《早春二月》有了全面的评  相似文献   

19.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古今中外的世界名著我读了不少,好书我喜欢读,好文章我喜欢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看到了刘墉的作品:《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这一套丛书,简单翻看了一下,觉得书中说得很有道理,便买回去读。书内的文章大都是他写给儿子的信,这是他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对儿子的一种启发和引导,没有严厉的教训  相似文献   

20.
谈周作人的鲁迅研究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关于鲁迅的著述颇多,鲁迅生前,周作人写过论《阿Q正传》的文章,鲁迅逝世后,由于许寿裳的邀请,他参予了《鲁迅年谱》的编纂;又由于杂志约稿,他写了《关于鲁迅》等文。解放后,他在有关方面的帮助下,写了大量有关鲁迅的文章,并结集为三部专著《鲁迅的故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和《鲁迅的青年时代》。其《知堂回想录》、《知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