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文化博览》2007,(8):72-74
1814年,英国人在爪哇岛的一座小山丘上,发掘出了一座浮屠。这座婆罗浮屠上有四百四十尊佛像,占地四英亩,共分十层,每一位代表一个阶位,象征着佛教徒从无知到最高境界涅的修行过程。据考,这座浮屠建于公元740年,是亚洲地区佛教兴盛的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2.
这里是复杂历史的交合点,神奇自然的融合之地,不同民族的人聚居在这里,拥有同一个家园,同一种美丽的心灵;东部的繁盛走入西部的贫穷,东西部携手,在中国西北的茫茫大地上建立起富裕的天堂;6000座宣礼塔遍布在宁夏各地的3000座清真寺中,将生活在这里的200万回族人民的心灵凝结在了同一信仰之下。  相似文献   

3.
刘勰认为,"知实难逢","音实难知",因而在《文心雕龙·知音》有"知音难觅"之叹。对于如何才能做到"知音可遇,文情可鉴",刘勰在《知音》中提出,批评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端正自己的态度,客观作出评价;另外,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是"文情可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蜿蜒的"浙东唐诗之路"全长约190公里。据《全唐诗》所载,大概有300多位颇有名望的诗人,在这条诗路上写下1000余首佳作。比如绍兴,来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唐代文人,陶醉于江南古韵的镜湖,浸染了兰亭修竹的文墨。白居易曾在镜湖边感叹"郡楼对玩千峰月,江界平分两岸春",孟浩然则在云门寺狭长幽谷里流连于"密筿夹路傍,清泉流舍下"。  相似文献   

5.
时空叙事是建筑遗产再生的一种跨学科视角,同时又回归建筑遗产在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本体,根植于过去,指向未来.原始建筑中的"方圆之变"、传统建筑中的"居中为正"、现代建筑中的"形式指向"都是时空叙事的模式语言.在建筑创作和建筑遗产再生中运用时空叙事,有利于文化传承、历史建构和空间再造.建筑遗产再生的时空叙事路径与策略可以有以...  相似文献   

6.
新都宝光寺之所以成为一座融汇古今的艺术宝库,与新都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密切关系。寺内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中,一部分代表着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精英文化",另一部分体现着中国现代社会中的"世俗文化",它们在形式上既独立又呼应,在文化上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一张具有创新性的艺术之网。巴蜀文化中的兼容性和中国文化中的调和力,是构成这张艺术之网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魏水华 《文化交流》2017,(12):77-79
正很多外地人对富阳的了解,最早可能来自于三国吴主、富春人氏孙权。这从一个侧面道出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富阳的千余年历史。再往前细究,秦王嬴政年间,已经设置富春县。这段《史记》上的描述,是大部分人能够查阅到的最早关于富阳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献记载。日前,一个考古项目,把富阳的历史拉长到6000年。意外之喜:六千年的考古由来发现考古遗存的地方叫"大源",  相似文献   

8.
古代典籍中既有"温馨"的说法,又有"温黁"的说法,两个词意义相同。今天"温馨"一词几乎无人不晓,但知道有"温黁"一词的人并不多。历史上的情况则刚好相反,"温黁"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温馨"。"温馨"大约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才流行开来的。"温黁"与"温馨"的盛衰跟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密不可分。文言写作追求典雅古奥,选用"温黁"要比使用"温馨"显得更为典雅,更有学问。白话写作讲究通俗易懂,大多数人不认识的"黁"字很难融入白话,所以文人们选用一望而知的"温馨",这就促成了"温馨"一枝独秀的结果。另外,"黁"是个没有理据的字,当是""之形误。  相似文献   

9.
泉·坡·樹     
一我的家乡属川南浅丘地区。那一个个小山丘像刚岀屉的馒头,给人以醇厚、馨香、舒适之感。它的骨骼是坚硬的岩石,撑起刚直的脊梁,彰显着铮铮骨气。那些坐落在小山脚下的山村,像依偎在父母脚下的小孩子,睑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其中一个土名叫"汪家街"的小山村,是我的衣胞之地,这是一个聚族而居的小山村。奇怪的是,村里人大多姓秦,却没有一人姓汪。这不由让人联想到一个丢失历史的王朝—一西夏。汪家街丢失历史了么?  相似文献   

10.
正去年杭州G20峰会,西湖之畔的这座城市向世界展示了传统历史文化和现代品质之城完美融和的独特魅力。一年来,杭州续写传奇,在文化大发展、大提升方面做了很多事情。其中,传统文化复兴的三件"小事"颇具代表性,耐人寻味,值得一述。一个社团的"旧瓶装新酒"有人说,杭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头衔前,还应该放一个"中国书法名城",原因无他,中国金石、印学和书法的滥觞  相似文献   

11.
和平理念是佛教的核心思想。1902年,学者梁启超提出"佛教有益于群治"的理念,希冀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既可拯世济民,又可与西方文化思想抗衡的资源。扬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史上这座城市经历了一次次的破坏,但总能迅速复兴,继而掀起一个个经济文化兴盛的高潮。在这一次次高潮中,佛教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拟以扬州佛教史上三次促进和平和谐的史实,说明实现"佛教有益于群治"的关键在于教育普及与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12.
镇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襟山带水,江山如画,令人心驰神往。游览镇江,关键要领略镇江的山水及文景结合之妙,我以为精髓在一个"三"字。镇江旅游的金色名片为"小三山",即金山、焦山、北固山。三山皆沿江屹立,遥相呼应。金山以绮丽著称,寺宇金碧辉煌,层峦叠嶂,山与寺浑然一体,故有"寺裹山"之说。金山寓财,多财为福,金山占一"福"字。焦山为扬子江中小岛,宛如碧玉浮于江中,亦称"浮玉",向以古树名碑饮誉遐迩,寺庙建筑  相似文献   

13.
正临海,这个倚山枕海的"文化之邦"历经千年沧桑,无处不烙印着文明发展的痕迹。因为文化兴盛、千载传承,这座城市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在这方热土之上,文化事业再一次焕发了"新颜",一个个文化礼堂落户农村,村民置身其中,温习村史,重拾耕读传统,文化氛围绵延到乡村的角角落落。传承历史文脉记得百般乡愁位于山坳之间的孔蚯村就是临海文化一个独特的剪影。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在刘勰的文学思想之言说中可赋予全新的含义:道可以被言说,但必须以非同寻常的言说方式。故刘勰意义上的"道可道,非常道"可转换为"道可道,如何道":前一个"道"系指刘勰文学思想之本原(源),即儒道释三家思想文化;后两个"道"则指刘勰文学思想的言说方式。刘勰以自然喻道,以梦释儒,以体示佛,其对"道"的非常之"道"给予当下文学思想之言说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振的负面形象已为人所熟知,"土木之变"的罪魁祸首、明朝宦官专权的"开创者",俨然已成为王振的代名词。王振究竟是英宗谕祭的功德忠臣,还是后人眼中的"篡权害国"者,本文欲以智化寺内所藏《英宗谕祭王振碑》祭文为线索,在史籍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王振、英宗和智化寺的相关史事进行考证分析,以期还原历史真实的面目。  相似文献   

16.
钟信 《文化交流》2007,(1):87-89
位于浙江省海盐县境内的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管理运行的核电站.这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于1991年12月15日建成发电,是中国核电"零"的突破,它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被誉为"国之光荣"的祖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是民族核电发展的第一座里程碑,也是我国和平利用核能的重要里程碑,它使我国成了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主设计、自主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2007年5月,千年古刹扬州大明寺建了一座中国古典式亭子:"弘佛亭".弘佛亭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凝聚了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也颂扬着-段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这座亭子的建造,得从中国鉴真学院的园林景观设计谈起.为了建造一座出色的鉴真学院,扬州大明寺方丈邀请陈从周先生的关门第子、著名景观园林设计家乐峰从事该院的景观设计方案.乐峰深知在大明寺营造鉴真学院,对园林景观的要求非同一般,于是他2006年11月底邀上好友陈大立一起去日本考察园林.……  相似文献   

18.
金华市西部浙江金西经济开发区托管的汤溪、罗埠、洋埠三镇,历史上保存下来许多别具地方特色的古村落、古建筑,如寺平村、中戴村、上境村、派溪李村、堰头村和汤溪镇的城隍庙等,其建筑门面上的砖雕装饰,在整个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可谓独树一帜,有着极大的历史、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仅寺平村保留着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砖雕民居就有千余间,建筑面积总计3万多平方米,特别完整的传统建筑和文物古迹有79处。其中有宗祠、传统民居、厅堂府第、  相似文献   

19.
孙剑 《生态文化》2012,(3):34-35
以山川自然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山水画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在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南朝画家宗炳提出"山水以形媚道"、"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等山水美学思想。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中国山水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备的美学体系。宋元山水画在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使其成为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面对中国山水画如此辉煌的成就,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继承并发展传统绘画成为当代中国画画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突破清代以来山水画创作陈陈相因、一蹶不振的困境,一批山水画家大胆走向生活,通过贴  相似文献   

20.
石林大糯黑村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实践经验中发展成独具特色的"石头寨",堪称云南彝族地区的民族民居建筑中少数民族石板建筑的标本。作为特色旅游村寨,糯黑村有着浓郁的乡土景观文化特色,对其他民族地区开发传统旅游村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