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渔父》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苏教版高中语文将《渔父》编在必修5"直面人生"的"生存选择"板块中,自然,我们在研习这篇经典文章时要讨论"渔父"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笔者在研读《渔父》文本时,发现屈原和渔父一见面就进行"清""浊"之辩,讨论不同的人生价值取  相似文献   

2.
屈原《渔父》所设置的"渔父"在后世不断增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长廊。对于"渔父"现象的梳理从具性角度印证了屈原精神困境的深广性,有益于屈原《渔父》文本和屈骚精神的理解。屈原《渔父》对后世辞赋、散文等的检讨则显示了屈辞"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深广影响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艺术形象的呈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存在。《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就是通过渔父与屈原的观点交锋中逐渐饱满、立体。论文试图从渔父与屈原的三次对话入手分析,以期从生成性的角度还原"渔父"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4.
《渔父》中渔父的"莞尔而笑",耐人寻味,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探讨文中的"笑"的意味,可以明晰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深化对文章意蕴的认识。基于"笑"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笑"读进去,在诵读中从"笑"读开去,领略屈原的人格之美和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5.
正自屈原《渔父》及《庄子》中的渔父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后,渔父便成为清高孤洁、避世脱俗的智者和隐士的化身。魏晋时期,渔父时常出现于山水诗中,到唐宋时期渔父形象被固定下来,成为诗人、作家钟爱的对象。这个阶段,绘画中的渔父形象也开始出现,如张志和、荆浩、许道宁等都绘有《渔父图》。  相似文献   

6.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楚辞》最完整的注本,它把《渔父》中"鼓枻而去"的"枻"解释成"叩船舷"。本文根据文献证实,"枻"解释为"船桨"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7.
渔父,在早期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就是隐逸遁世、明哲保身的形象。王逸的《楚辞章句》中说: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庄子》中也有一篇《渔父》,这渔父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刺船而去,延缘苇间。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渔者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正《渔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的"生存选择"板块选录的文本。这篇文本采用问答体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段十分精彩的对话,表现了两种看似对立的人生态度——积极和消极,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初次教读这篇文本时,我按照教师指导用书提供的观点,对渔父作了这样的定位:渔父是一位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明哲保身、与世无争、超然世外的隐者。然而,课堂上,在分析探讨人物形象时,学生并没有像我预设  相似文献   

9.
传统篇目《渔父》看似简单,实则作为原典型文章,其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同是渔夫,但中方的"渔父"形象蕴含了丰富的传统道家思维,而《老人与海》中的形象圣地亚哥却可以用儒家思维来理解,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儒道之别,分别汲取精神的养分。  相似文献   

10.
"鱼目混珠"出自魏伯阳的《参同契》:"鱼目岂为珠,蓬嵩不成贾"。"鱼目混珠"的意思是用鱼眼睛掺杂在珍珠里面,比喻以假乱真。而"鱼龙混杂"出自唐代的《渔父》词:"风搅长空浪搅风,鱼龙混杂一川中。""鱼龙混杂"比喻各色各样的人混在一起,好坏难分。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也用到了这个成语:"现在人多手乱,鱼龙  相似文献   

11.
“渔父”形象,从中国文学的早期出发,以隐选遁世、明哲保身的姿态,行走在历史文苑里。王逸《楚辞章句》:“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庄子·渔父》:“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刺船而去,延缘苇间。”也许就从那时起,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经典的意象,是无数失意文人的梦想,是文人解除失意痛苦的内心渴望,这就是“渔父”。渔父是集智者、逍遥者、超脱者于一身的隐士化身,是中国身在儒家心在道家的文人之精神寄托。中国文学“渔父”这一意象经过了《诗经》、姜子牙、《庄子》《楚辞》这样一个由实到虚逐渐升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作中都有《渔父》篇。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通过二人共同描述的“渔父”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流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因为开设公开课《渔父》,笔者在一直反复研读文本、查找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逐步形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现总结如下:一、确定"渔父"为主要对象在笔者以往教授《渔父》的过程中,基本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将文中屈原形象作为主要教学对象。但在本次教学准备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一些疑问:文章为何是"渔父"而非"屈原"作为标题?文本主体内容虽以渔父与屈原对话为主,但为何对渔父的描述明显要多?文章虽以屈原开篇,又为何要以渔父结尾?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做出大胆猜测,莫非作者就是要重点突出"渔父"这个人物形象,而"渔父"形象也并非是往常所认为  相似文献   

15.
"与世推移"、"不凝滞于物"是渔父所信奉的人生哲学,可以借用来比拟《渔父》一文的教学思路。课前预备,"不凝滞于物",努力追求"胸中有丘壑"的文本研读境界,尽量形成"一山放过一山拦"的问题探讨格局,适度渗透"口诵心惟,圈点评注"的阅读方法指导。课堂行进,"与世推移",顺合学生的阅读感受,顺应教学的行进实际,顺接文本的"山形水势"。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不是渔夫的"渔父""渔父"是《楚辞·渔父》中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文章开头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根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说法,这时应该是顷襄王执政期间,屈原在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容颜憔悴,心情苦闷,他  相似文献   

17.
插图是文本教学资源的有益补充,选图得当,可以提高阅读兴趣;反之,非但不能达到“以图补文”“借图激趣”的效果,还会矮化文本的精神内蕴. 在教学《渔父》一课时,我曾要求学生依据文本,描摹出自己心中的《渔父图》,并将自己的“渔父图”和课文前的插图(见图1)相互比较.结果,学生心中的屈原形象和课本提供的插图有很大距离.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词中出现了数量不少描写"渔父"形象的诗词,非常具有典型性,渔父形象成为唐人心目中的隐逸高人和超然洒脱、寄情山水、旷达闲适的生活代表。分析了唐人诗词中的渔父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唐代文人的思想感情、生活追求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教材(必修五)《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一句,教材将鼓枻一词解释为敲打船桨(2008年版,77页,注释22)。将鼓枻而去解释为渔父敲打着船桨而离开,有违逻辑常理。因为按常规理解船桨是用来划的,而不是用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收入了《楚辞》中的《渔父》一诗。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诗歌中,"渔父"是隐者的代表,其言行是隐逸意识的象征。因此,让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