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与其他报道形式相比,广播电视现场报道的动态式采访具有更为强烈的现场感,观众更能强烈地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参与感,它把广播电视媒介的新闻传播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媒介对事件的记录功能完全地展示出来,从而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可视性.广播电视动态式采访要求遵循新闻事实,兼具鲜活特色,使报道更有力度,也是顺应现代新闻改革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练习六课题报道学校或班上的一件新事或某项活动。(练习写新闻) 要求新闻事实要真实可靠,不允许有任何的虚构和夸张。标题力求准确、鲜明、简洁。时间、地点、事件要交代清楚。指导参考 1、学了课文《新闻两篇》后,可组织学生在校内采访,开展做“小记者”的活动,练习写新闻,培养他们观察事物、反映现实的兴趣和能力。 2、新闻也叫消息,它是通过事实来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是一种用客观的形式提供新闻事实和阐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原因、环境及其发展过程趋势的报道方式。深度报道从实践的层面很好地回答了如何将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统一的问题,使报刊在应对众多媒体的竞争中找到了比较优势。深度报道是充分挖掘利用新闻资源的最佳途径,它提升了新闻的价值和功用。  相似文献   

4.
学会写新闻     
×××同学问:你能不能以《刘胡兰慷慨就义》为例,给我们说说怎样写新闻? 答:下面以《刘胡兰慷慨就义》为例,从三个方面说说怎样写新闻。 (一)新闻要用事实说话。新闻跟文学作品不同,文学作品可以虚构,而新闻不能虚构,必须写真人真事。本文围绕刘胡兰英勇就义这个真实事件,写了事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全是事实。 (二)新闻的篇幅要短小。本文仅用了300字,就交代了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新闻要素,而且把刘胡兰的英雄气概表现得非常充分,概括力很强。  相似文献   

5.
新闻客观性的核心内涵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原生态"报道,在报道过程中不夹杂报道主体明显的倾向和立场,事实的是非和价值由受众自己来判断。这一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摆脱价值的羁绊,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够保持超然、冷静、公正的态度。然而,在具体的新闻实践操作中,想要做到绝对的客观是难以实现的,大多数新闻报道只具有客观的形式,在内涵上却都无法摆脱主观意识,因为媒体的报道必然会受到国家利益、商业利益以及记者自身因素等的影响。所以,"新闻价值排除"与"新闻价值附着"往往相伴相随,事实上新闻的客观性本身也是一种价值。新闻的价值附着的方式包括客观式、选择式、引述式等。  相似文献   

6.
学界普遍认为电子媒介是后现代化的代表,然而报纸新闻的后现代性却已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虚拟事实“式的报道方式对新闻“精神导师“角色的消解、信息轰炸式的报道内容对新闻文本生命力的消解,良莠不齐的社会新闻对新闻积极价值取向的消解,都是报纸新闻呈现出的鲜明的后现代性.直面这一后现代性的现实,并积极建设先进文化,是我们新世纪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源于事实的新闻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是媒介的价值取向的标志,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环节。新闻报道应该是客观、真实、公正,使受众在接受新闻时能获取准确而真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新闻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 ,客观性、真实性、公正性、全面性简称为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不能把客观真实的新闻报道原则与客观报道的新闻写作手法混为一谈 ,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虽为其它新闻报道所必然具有 ,但并非客观报道所独有 ,其它新闻报道也必须在内容上遵循客观真实性原则 ,运用客观报道的手法并不等于贯彻了客观性的思想。为了达到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 ,可以运用多样性的报道形式 ,但主要的还是报道新闻事实。因此 ,具有客观思想与采用客观报道手法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绝对的 ,主观形式同样能够贯彻客观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许多期刊编辑部对收到的大量来稿,大部分是弃之不用的,真正能够直接编辑在刊物上发表的稿件不多,究其原因,都与对新闻事实缺乏分析有密切关系。这样的作品,往往只写事实的过程,没有对事实进行人情入理的分析,提供给读者的只是一个平面的动态信息,因为缺乏深度,所以就难以录用。  相似文献   

1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中的事实和实际相符合。新闻报道的事实和现实相符合就真实,不符合就不真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失实。新闻失实的表现形态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两种,即故意失实和过失失实。故意失实故意失实是指思想作风不端正,故意对新闻事实进行夸大、渲染、想象、虚构,以达到追名逐利、投人所好的目的。故意失实又可分为直接故意失实和间接故意失实。  相似文献   

11.
报告文学是新闻和文学结合的产物。作为新闻,它必须保持新闻的客观真实的本质,以写实为本;作为文学,它又与其他样式的文学一样,在写作中必须运用想像等形象思维的方法来增强文学性。但报告文学创作中的想像是再造性想像,本质上是一种对客观事实的“还原”,而不是虚构,因此它也是写实的。报告文学的想像与写实应当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媒体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是新闻报道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本文着重探讨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发生 ,闭目塞听并不能将灾难隐瞒 ,堵塞信息将会导致舆论失控 ,民心躁动 ,媒体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建立透明的突发新闻传播平台 ,让公开的秘密成为权威的报道 ,让大道消息堵住小道消息 ,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知情权 ,遵循“三贴近”原则组织策划新闻报道 ,实现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受益  相似文献   

13.
部分新闻事实具有可以拓展和深度开掘的特性,是具有张力的新闻事实。鉴别新闻事实的张力,可以从新闻事件的本身和它的意义价值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根据新闻要素的不同特性,新闻的张力可以向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分析性报道、述评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方向拓展,可以通过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媒体事件等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要正确把握“本质真实论”的理论内涵,应着重搞清三个问题:第一,“本质真实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二,“本质真实论”的真实内涵是事实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统一;第三,用“本质真实论”衡量具体的新闻作品应以事实真实为前提,同时要从同一视角看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新闻语言,把类似新闻的语言直接当作小说语言放入文本中,该小说因此被称为"新闻串烧"。这种新兴的语言写作技巧虽然能产生真实的艺术效果,但是同时弱化了小说自身的文体性,论文在以《第七天》的"新闻语言"为个案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当代小说的语言问题进行了思考,探讨未来小说语言与新闻语言相互靠近、相互融合到最后达成统一这种趋势是否有发生的可能和必要。  相似文献   

16.
条文化的新闻规范由新闻法律法规、新闻行业标准两部分构成。新闻行业标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新闻职业标准,另一种是新闻事业标准。因"报道端"有着自己不同的深层结构,奉行新闻职业标准的媒介呈现的是"建构的社会现实",而奉行新闻事业标准的媒介呈现的是"被要求建构的社会现实"。媒介有"前窗",也有"后窗"。媒介的"前窗",以新闻行业标准在新闻生产中形塑新闻框架;媒介的"后窗",以禁止性新闻规范在新闻生产前过滤事实。  相似文献   

17.
文章写作中,写作意图只是作者对于文章的粗略构想。它可以有一些“先行”的思想,也可以有一些“先行”的材料;但却不能有“先行”的“主题思想”。因为严格意义上的“主题思想”是主客观交融之后的产物。在新闻写作中。“报道思想”是新闻工作者认识到的传播价值观念。它也是一种“写作意图”。作者可以据此有目的、有意识地寻找能够蕴涵某种价值观念的新闻事实,从而提高报道的目的性和效率。但报道思想只是主题思想形成的基础。它只有与新闻事实有机融合。才可以产生新闻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因此,“报道思想”和“写作意图”可以“先行”,“主题思想”却不可“先行”。  相似文献   

18.
新闻束报其实是主题性报道的一种叙事方式.是编辑将来自各方面彼此独立的新闻,根据新闻主题需要和以构成完整社会画面、彰显一种宏大社会氛围的目的出发,撷取众多新闻中最具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的事实所进行的综合性的新闻叙事.目前,理论界对其研究较少,媒体实践又大多处于随意的状态,深入研究并进行理论梳理,寻求新闻传播规律,用于指导新闻实践,对于改造主流媒体的新闻面相,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全球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针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快速报道成为各国媒体的竞争焦点,在新媒体环境下都呈现出崭新的报道样式。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能够秉持优势,但也多少表现出一些力不从心,与此同时,新媒体正以其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蔓延到各个领域,它在逐步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联合报道。这一切都依托于三网融合这一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电视等多种新型媒体展现了其继报纸、广播、电视、五联网之后作为“第五媒体”的优势,这使得手机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有着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征。同时,以网络和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速,改变着传统的国际传播格局,并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使得国际新闻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面对三网融合时代下新媒体多渠道的信息集合趋势,国内国际媒体如何利用机遇来迎接挑战,在增强新闻传播力度的同时,又能避免新闻盲点的产生,成为了此次论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媒不但反映现实,也建构现实,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拟态"环境里。受众通过对拟态环境中媒介信息的认知,进而将之转化为现实行动,影响其生活。而拟态环境中的虚假新闻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麻醉"、"污染"、"欺骗"和"背离"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给受众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