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六十年代初期,由邓拓的《燕山夜话》和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人合作的《三家村札记》,掀起了建国后杂文创作的第二次高潮。邓拓等人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创作了大量富有现实意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文笔清新的杂文,三家村杂文独树一帜,不仅显示了杂文创作的实绩,而且充分证明了杂文这种文体顽强的生命力。邓拓从1961年3月至1962年9月在《北京晚报》上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邓拓、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邓拓一生新闻实践及新闻理念的梳理考察,从其对办报的思想、认识、办报的思路、办报的具体方法等方面论述了邓拓如何自觉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相似文献   

3.
邓拓同志是我党的优秀党员,是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知名诗人。一《邓拓诗词选》,一九七九年由丁一岚同志集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集中选编了他从一九二九年到一九六五年的部分诗词,计共三百首(阕)有奇。邓拓自束发受书,在其先君的直接熏染之下,很早就热爱并开始写作诗词;后来,接受了马列主义,参加了共产党,直至在地下工作、战争与解放后的年代,几十年间,他从没有放弃过诗词的写作。每有机会,他的斗志豪情总是通过锦心绣口发而为诗或词。邓拓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家,他的笔是无产阶级战士用以为人民而战的笔。作为诗人,他的诗(词)主要也是他的共产主义世界观所藉以表露的工具。其形式可以是流露,也可以是喷薄或进射。其作用,则和邓拓作为一个政治家在战斗与工作中所书写的  相似文献   

4.
2005年1月16日,中共河北省委、阜平县委、县政府专程到北京,为筹建中的晋察冀纪念馆征集革命物。晋察冀日报研究会会长,原晋察冀日报社老新闻工作陈春森同志,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的子女邓小岚、邓壮捐献物。陈春森同志捐赠了在反“扫荡”战斗中坚持出版的铅印晋察冀日报原件及复印件。邓小岚、邓壮捐献了邓拓和丁一岚同志在晋察冀边区结婚时,聂荣臻司令员赠送的一只煤精雕刻的花瓶。和邓拓同志用过的望远镜、行军床。以及两本晋察冀边区出版的书籍等。  相似文献   

5.
作为标题的这句话,是邓拓同志与《燕山夜话》的组稿者说的. 邓拓同志用马南邨笔名撰写的《燕山夜话》, 共有一百五十二篇文章,宣传马列,传播知识,内容丰富,结构精炼。人称“小百科全书”. 《燕山夜话》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四书》  相似文献   

6.
《生命的三分之一》是邓拓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其中引用了刘向《说苑》中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材料,作者分析说:“师旷劝七十岁的晋平公点灯夜读,拼命抢时间,争取这三分一的生命不至于继续浪费,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邓拓的出发点是好  相似文献   

7.
自1979年邓拓获“平反昭雪”之后,“三家村”的杂文随笔受到一些历史学家和文学史家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应有的正面评价。本文主要从“三家村”主将邓拓的多重身份一政治家、学者和文人入手,通过对其杂文创作的深刻意义进行梳理进而了解“三家村”杂文创作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邓拓笔名考     
邓拓在杂文《你赞成用笔名吗?》里,举我国著名作家关汉卿、王夫之、鲁迅、茅盾等为例,说明,“历来许许多多严肃认真的作者,他们往往使用各种各样的笔名。”又说,“笔名的作用是颇为复杂而微妙的”。写作态度一向严谨的邓拓,也在不同时期用了许多不同的笔名,其作用也是“复杂而微妙”的。  相似文献   

9.
自2012年新春佳节到阳春三月,“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已经展出了整整3个月。每日近千人的观众量,可谓难得。  相似文献   

10.
邓拓的《燕山夜话》及其同仁的《三家村札记》,连同吴晗的历史剧《海瑞罢官》,应该从政治及纯学术两个层面或向度予以客观剖视。实质上是作为官员的邓拓,与普通正直的知识分子在人文情怀上具有相通的命脉;他们将“五四”以来所形成和流传的科学民主的现代观念,以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感时忧国的道德自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精神,使其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11.
从<赵翼诗编年全集>这个窗口,可以看出乾嘉时期诗歌创作的祈向以及诗学宗趣及其转变.通过诗风可以透视士风的变化,由士风又可管窥世风.反之亦然,乾嘉时期特殊的世风影响着士风的演变,而士风的转变直接影响着诗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传统著作者对于诗词格律的介绍,都将近体诗的不同体式作为基本元素,就首句平仄起收不同分别作以介绍,并将其中格律的变化部分称之为"拗救"。这类著作让读者陷入格律的重峦叠嶂中,反而阻碍了格律的普及和推广。罗辉先生在其著作《诗词格律与创作》中将律诗的四种句型作为基本元素简约地介绍其变化。由于律诗实际上只是这四种句型的轮转,这就使得爱好者掌握了格律的法门。同时作者在诗词创作技法上提出了"有形、有则、有魂"的"三有"原则,从而在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为诗词爱好者指明了学习和努力的具体方向。  相似文献   

13.
汉代骚体赋中儒学意蕴浓厚,推动了骚体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因违背楚辞本身重自由抒情和摹写的特质,而陷入文体僵化的局面;魏晋骚体赋由汉代的重讽谏劝教原则向重抒情、个性和生活化等方面转变,儒家经典中文学性最强的《诗经》、《周易》与楚辞深度融合,促进了骚体赋的时代新变。  相似文献   

14.
安史之乱后,盛唐诗风不复存在,大诗人杜甫开"诗世界",即开创"宋调"先声;中唐韩愈进行诗歌解构,颠覆盛唐诗已有的艺术规范;晚唐杜牧继承杜甫、韩愈开创的新诗风,并在诗歌创作中加以实践,成为了开"宋调"的另一位大诗人.宋人严羽概括的"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等宋型诗要素在他诗歌创作中已有明显的表现.其"以才学为诗"主要表现为:在诗中大量用典;在自己诗中加注;好在诗中用奇字僻词,化用经学语句.杜牧"以才学为诗"的形成.与其个性、家学、时代有着密切关系,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气”是方东树诗歌批评最重要的审美范畴。方东树认为诗歌必须有“气”,有气才有生命,才能活;在诗歌章法上,方东树提出“气脉”之说,要求诗歌“气体高浑”,血脉灌输,又要曲折变化,往复顿挫;在诗歌风格上,方东树强调了“气势”,尚刚健之风,反对“气骨轻浮”。  相似文献   

16.
评论界对第三代诗人作品中的“世俗生活”场景有很多论述,但少有评论家对此有一个细致的分析与描述。本文以于坚诗中的“世俗生活”场景为分析对象,从80年代到90年代于坚诗歌写作方式的变化,指出正是诗人原有美学经验的失效导致了90年代诗歌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元稹的古体诗在平仄、用韵、句式、修辞等方面表现出汉魏古诗的特色,具有汉魏古诗的古朴风格.他的古体诗讽谕兴寄与吟写性情并重,题材广泛,一方面开拓了古体诗的题材范围,另一方面则体现了中唐感伤闲适的创作风气.  相似文献   

18.
苏轼之于文学的贡献,主要在其词的成就。其词的成就历来认为主要在其对豪放词风的贡献。但 如果我们站在整个词史的角度,站在苏轼整个词作的角度来观照苏轼词的风格,会有许多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日本近世后期随着以古文辞学派为代表的拟唐、拟明诗风的衰颓,平明浅近的诗风藉此气运重现抬头之势,此前一直不受江户诗坛重视的白居易诗歌因此成为诗家的模仿对象,而在幕末诗坛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大沼枕山便是其中之一。他对白诗的吸收并不局限于和韵等常见形式,更是在深刻理解白诗的基础上积极摄取其创作技法,将日本本土传说故事整合于歌行体诗歌中,实现了汉诗的日本化,这其实也表明了江户后期诗坛接受白诗的成熟情况。  相似文献   

20.
诗贵含蓄,含蓄是诗歌的一种属性,是诗歌艺术必备的艺术因素和美学特征,是我们民族善于节制内心感情的心理素质的反映,它体现了诗歌的神韵、格调、灵性、肌理。含蓄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因此,我们应从诗歌创作中重新超越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