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课本中的《庖丁解牛》是一篇传统教材。讲的是一个厨师为文惠君宰牛的事。课文首先描绘了庖丁解牛的情景 :“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 ,砉然响然”组成完整的解牛图。突出了庖丁手脚利索。“奏刀马砉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这就是说屠刀伸进皮肉里 ,发出的声音 ,没有不合上拍子的 ,跟《桑林》舞一样美妙 ,跟《咸池》乐一样动听。庖丁解牛不仅动作熟练 ,而且富于节奏 ,具有美感。文惠君曰 :“喜 ,善哉 !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这里的“道”既可理解为事物本身…  相似文献   

2.
【片断】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 ,砉然向然 ,奏刀马砉然 ,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 :“嘻 ,善哉 !技盍至此乎 ?”【品读】“解牛” ,在常人看来本是一种繁重的体力劳动 ,然而庖丁解牛 ,动作娴熟 ,技艺精湛 ,显得轻松自如 ,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触”、“倚”、“履”、“”四个动词是写庖丁解牛时的一系列动作 ,突出了庖丁动作的协调 ,手脚的麻利。庖丁似乎不是在解牛 ,而是在处理加工自己的一件艺术品。艺术化、舞蹈化的动作让观众感受到的不是劳动的艰辛 ,而是艺术…  相似文献   

3.
一、庖丁解牛(庄子)(一条)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个句子里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砉然”之声从何而来?二是“砉然”究竟是怎样的声响?第一个问题,根据旧注,说“砉然”是“皮骨相离声”,于是有人就翻译为“哗啦扯开皮  相似文献   

4.
在《庄子·养生主》里面,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蹄,砉然响然.奏刀黠然.莫不中音。”文惠君赞叹其技艺之妙。庖丁释刀云:平生宰牛数千头.而今宰牛时全以神运,目“未尝见全牛”,刀入牛身若“无厚人有间”而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5.
《庄子·养生主》中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响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文惠君因闻之而得养生之道,而庖丁解牛这神妙技艺,盖不…  相似文献   

6.
《庄子-养生主》中有一则很有名的寓言,叫“庖丁解牛”。庖丁刚开始“解牛”时,“所见无非全牛”,经过三年磨炼,“未尝见全牛也”。他已然能够“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蹄,砉然响然,奏刀黠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自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相似文献   

7.
鲁鲜 《语文天地》2013,(17):27-29
《庄子·养生主》描绘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就解牛这一领域而言,庖丁是专家,因为在他眼里,解牛不仅仅是职业,更是一场艺术盛宴。连解牛都可以音乐化、舞蹈化,教  相似文献   

8.
《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课本注:踦,“用一只脚站立。这里的意思是宰牛时抬起一条腿,用膝盖抵住牛。”“踦”是“用一只脚站立”么?显而易见,“膝之所踦”并不能解释  相似文献   

9.
每读《庖丁解牛》,总觉得第一段中“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不好理解:“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是由四个偏正短语构成的并列名词短语,它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果说它充当句子的主语,那它的谓语又在哪里呢?而且,该句与下句“砉然向然,奏刀騞然”在意思上没有直接联系,中间也缺少衔接。  相似文献   

10.
我们大都知道《庄子·养生主》里“庖丁解牛”的故事。解牛,也就是俗语所谓宰牛,不光是宰杀,而且包括分解和分割。如果做不好,不但会破坏一些本来不需要破坏的组织,而且很费力。这样一件颇带粗俗之气的技术和体力活,庖丁来做,却“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蹄,砉然响然,奏刀黠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的《庖丁解牛》一文描摹了这样一个精彩场面:庖丁为文慧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哪里是解牛?这分明是高级别的表演,是一场视听盛筵。目睹了这一场面的文慧君感叹说: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其实作文之道和解牛之道是相通的,我们的考场作文高手信笔一挥,成就了一篇高分作文甚至满分作文,某同学也会惊异道:嘻!技何至此乎?  相似文献   

12.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口,砉然响然,奏刀口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相似文献   

13.
肖黎英同学问:《庖丁解牛》是庄周为阐明养生之道写的寓言。我们学生是不是也能从中悟出一些“治学”的道理来呢? 《庖丁解牛》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丁厨师在介绍自己宰牛的历史和技巧。课文的最后一段“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点明了道家鼻祖庄周写这则寓言的真正意图。但是“养生”是为了“求生”,我们从这则寓言里是确实可以悟出求生之道来的,正如课文的“自读提示”中所说: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能像庖丁那样通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那么我们做任何事情也都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又何患事业无成、学业不就呢?所以,从《庖丁解牛》  相似文献   

14.
<正>《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它讲述了庖丁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发展规律掌握规律,悟出解牛之道,文惠君看到后并得到养生之道。仔细阅读,细观庖丁解牛的过程,我们也可以悟出文言文翻译之道。当文惠君问到庖丁技艺,为何如此高超,庖丁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他所好的"道",其实就是找到规律、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我们也要去寻找这个"道"。《孙子兵法》讲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第一个寻  相似文献   

15.
庄子是个哲学大师。在先秦诸子中,他的哲学思辩能力最强,而又能通过形象思维加以表述。他的《疱丁解牛》就是一篇融哲学思想和散文艺术为一体的佳作。《庖丁解牛》是庄子为阐明养生之道而写的寓言。庄子决不满足于给他的哲学思想披上一件寓言的外衣,而是靠他非凡的创造天才,在浓厚的文学情趣中,借助生动的形象,展示自己的思想,使读者得到启示。故事一开始,便展现出一个庖丁解牛的艺术场面:庖丁解牛,手、足、肩、膝并用,“触”“倚”、“履”、“跨”的动作相承。“砉然向然”,皮骨相离;“奏刀騞然”,声音婉然。声态具作,令  相似文献   

16.
庖丁解牛,切中肯綮,游刃有余,踌躇满志——好一个技艺高超的厨师!然而,我们在盛赞庖丁之时,切忌把庖丁解牛之术用来“解”人生,因为此法实在难以“养生”!庖丁避开筋骨盘结之处,下刀如神,解牛如削泥,让文惠君顿悟养生之道。但这是怎样的一个高妙的养生之道呢?请听庄周的看法: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首先,矛盾是普遍存在于这个社会中的,按庄周的说法,我们该避到什么地  相似文献   

17.
通常会听到一些教师称自己为“教书匠”。这固然是一种谦称 ,个人内心未必尽以为然。匠者 ,“技术操作之人也”。提起“匠” ;便会使我们想起“工匠”、“木匠”、“泥瓦匠”之类。当然 ,像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所说的“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又作别论。有人将其译为“独创的工匠” ,而我宁可译之为“独创的作手”。不过对操技之“匠”也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庄子·养生主》中所描述的那个庖丁 ,就职业类型来看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宰牛匠” ,不过从其宰牛的情形来看 ,“砉然响然 ,奏刀 然 ,莫不中音 ,合乎《桑林》之舞 ,乃中…  相似文献   

18.
技工,就是学习一种专门的技艺。既当技工,就都想学得身手不凡、技艺高超。但怎样才算技艺高超呢? 让我们来看看庄子在《疤丁解牛》一文中是怎样说的吧: “疤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ǐ),砉(huā)然向(响)然,奏刀騞  相似文献   

19.
高永利 《新作文》2022,(1):58-59
对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庖丁解牛》的教学应该怎样做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呢?用教育家戴维·乔纳森的话来说,就是"让学生会怎样推理、决策和解决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复杂问题,换句话说,教育唯一合法的目标就是问题解决".沿着这个思路,思考《庖丁解牛》的教学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文惠君从"庖丁之言"中"得养生焉",我们应该从《庖丁解...  相似文献   

20.
庄子《养生主》写庖丁解牛不仅得法,而且得“道”。庄子的本意是用庖丁的解牛之道诱导人们领悟养生之道。现在看来,庖丁的解牛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解牛艺术。庖丁解牛与他人解牛,在方法上并没有差异,同样是用刀作解牛的工具。然而,良庖一岁更刀,族庖一月更刀,庖丁的解牛刀却十九年还“若新发于硎”。这是什么原因?无非是庖丁的解牛艺术比他人高超得多。如果庖丁丢掉了解牛刀,他的解牛艺术也就失去了依托,无法展示;相反,如果庖丁没有炼就自己的一手解牛艺术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他的解牛刀也得一月或一岁更换一次。从这个寓言故事中间,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人们在从事一切活动的过程中,“方法”和“艺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分割;要取得高效率和最佳效果,“方法”必须艺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