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本情境就是指由文本中的词语、句子、片段或图片等构成的学习情境。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链接文本情境,及时地把随文练笔糅进去,那么不仅能发挥课文的“典范”优势,还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写话能力。现行的新教材中大多课文文质兼美,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可谓独具匠心,很多文章都为学生的练笔提供了特有的情境,都有一些适合学生感悟、体验的情境。为此,笔者对低段的阅读教学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不舍的实践。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中要结合阅读教学开展课堂小练笔,创设近乎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中,化身作者、主人公设身处地感受文本中的角色,通过"换位移情"融入文本的真实情境,与课文中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思维才会被充分激活,才会产生想写的灵感。在此,笔者结合阅读教学实践,就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小练笔谈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符穗 《生活教育》2014,(14):47-48
文本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借助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段落、图片等学习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练笔情境,培养学生"敢写"的意识,点燃学生"乐写"的激情,提高学生"善写"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应该说,把写作引入课堂,进行读写结合的意识是好的.因为恰当的练笔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基础.但阅读教学中的"写",与习作教学中的"写"是有区别的.阅读教学中的"写"是凭借课文的思想内容或语言形式进行有感而发的一种练笔,目标明确,费时少,收获大,不仅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小练笔虽小,但若能认真挖掘文本资源,亦可开辟练笔的天地,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的训练呢?  相似文献   

5.
随文练笔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许多课堂上的随文练笔随意性大,或者练笔的时机把握不当,致使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只有选准能牵动"全身"的那"一发",找准落点,才能达成阅读教学中练笔的最优化. 一、练笔点选在课文留白处 许多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让学生有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学生进行想象补白的过程,既是学生感悟、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又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学生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学生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在与文本自由对话的过程中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  相似文献   

6.
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能以课文为习作的突破口,做到读写结合,加强课堂练笔,就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挖掘文本资源,开辟学生课堂练笔的天地呢?  相似文献   

7.
小语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契机。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巧妙练笔。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8.
陈丽 《考试周刊》2014,(95):44-44
<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要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要将所学和所知加以联系并思考。好的课堂小练笔能立足文本的二度开发,在开发中,自然而然地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一、走出油水分离和空中楼阁的误区到小学课堂听一听,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第一种就是"伪练笔"。小练笔和阅读教学表面上看有联系,而实际上已经离开了课文主旨,变成了练笔与阅读的南辕  相似文献   

9.
吴祝宜 《学周刊C版》2014,(1):161-16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用教材教语文,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到课文的读写结合训练点,精心设计随文练笔,巧妙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融入阅读教学中,就能克服学生"无话可写,无从下笔"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要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是否因习得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充分地挖掘课文中的练笔资源显得十分重要。阅读教学中写的契机源于贴近学生的生活;在于巧用课本资源;来自于发现联系之处。教师善于抓住契机进行引导,就能提高学生写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联系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练笔机会。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借助课文中的范例进行随文练笔,将读和写有机结合,这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一、运用迁移,典型构段处练仿写仿写,是学生作文的阶梯,也是随文练笔最主要的形式,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转化为能力。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文本的典型构段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练笔。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随文练笔"能把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随文练笔,这种丰富的训练形式不但可以为学生的笔端增添许多生动的色彩,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快乐中自然而然地提高自己的作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的说明,也是教育现象的说明。"教学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三个过程。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就是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一个过程,它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而随文练笔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教师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开发文本的潜在资源,阅读教学中凭借文本,在精彩处仿写,在空白处补写,在延伸处续写,在动情处抒写,精心组织随文练笔,真正落实课程标准中的读写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练笔训练呢?我尝试采用以课文为凭借,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以发展思维能力为重  相似文献   

15.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动笔墨"一般有两种形式:写批注和小练笔。其中,小练笔更是犹如一缕清风,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由于小练笔能紧密结合课文情境,有效发挥读写结合的作用,深受广大老师的喜爱,在课堂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实践中也出现不少效果不尽如人意之处:有的练笔目的不明确,生搬硬套,有为练笔而练笔之嫌;有的练笔忽视甚至背离文本价值取向,随意引申;有的时机不当,在教学情境不到位时"硬写";还有些练笔交流评价走过场,浮于表面。凡此种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以摸索出阅读课堂练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不管是精读课文、略读课文,还是选读课文,每一篇总能寻找到一个小练笔的"抓手"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课本为范文,读写结合,加强课堂小练笔。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挖掘文本资源,开辟学生课堂练笔的天地呢?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样,读者与文本、编者(包括插图的创作者)之间也通过阅读行为这一桥梁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那么,插图——作为特殊的对话成员,就不应该在阅读教学中被遗忘。留心观察,你会发现课文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小学新课标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配有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插图,犹如架设在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间的桥梁,促进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紧密配合,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巧看课文插图开展课堂练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作文素养。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善于挖掘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会让插图"活起来""开口说话"。因此,精彩纷呈的课文插图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资源,用好这一资源学生能笔下生"话"。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困惑。随文小练笔深入语文课堂,紧扣课文,依托教材,能有效地开辟阅读与作文连接的通道,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习作的坡度,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从紧扣文本模仿练笔、补充空白"无"中生"有"、拓展文本促进共鸣、构建序列持续练笔这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相似文献   

19.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就文取材的"小练笔",是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小练笔"跻身于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语文教学独特的风景。让"小练笔"在有限的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练得扎实有效,彰显其魅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开发文本空间,放飞学生想象,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也是能花开有声,芳香四溢的。  相似文献   

20.
"随文练笔"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依托文本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具有"篇幅小、形式活、效率高"的特点,它融读写为一体,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随文练笔的关键是找准练笔点。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从"捕捉文本情感点,挖掘文本空白点,找准文本仿写点,关注文本拓展点"四方面谈小学中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落点。以期能以随文练笔夯实学生的写作训练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