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创造性思维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当我们遇到难题百思不得其解,并发现不能用常规方法解决或用常规方法解决起来非常繁琐时,创造性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个性教育·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佳 《教育探索》2003,(2):15-17
透视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正视个性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冲击,有助于我们确立个性教育原则,实施个性教育。正确认识个性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内涵及两之间的矛盾,有助于我们贯彻个性教育的思想,掌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艺术和训练技巧,最终实现对传统教育思想、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突破,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范围的竞争日趋激烈,培养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已成为举世之共识。创造型人才主要是教育出来的。在化学教育中进行创造性教育,有几个要素是必须具备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创造型教师;有益于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思路的创造性教材;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的能力,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呼唤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呼唤创造性教育,作者根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对如何结合课内教学,拓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教育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国在经济、军事、教育和科学技术上的竞争,将集中在创造性人才的竞争上。所谓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智力品质。教育的要旨是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因此,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就要靠创造性教育。所谓创造性教育,是指在创造型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我们提倡创造性教育,首先要提倡学校环境的创…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因此,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也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行为,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教师首先要认识创造型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学生创造性学习行为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以及教师和家长的引导、重视。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在21世纪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试从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教育需要创新,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是造就新人的活动。要造就新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就要靠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因此,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也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行为,学会创造性地学习.教师首先要认识创造型学生的学习特点;注重学生创造性学习行为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以及教师和家长的引导、重视.  相似文献   

10.
当前素质教育的目标 ,是培养 2 1世纪创造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进行创造性教育 ,使学生成为创造型学生 ,而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的突出表现是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他们批判地吸收从书本或教师传授所获得的知识 ,善于独立思考 ,擅长发散思维 ,在学习中不拘泥 ,不守旧 ,敢于打破旧框框 ,求异创新 ,勤学好问 ,如饥似渴地探究未知世界。我们提倡学生创造性学习 ,就是要使他们不仅能够学会 ,而且会学、善学。 2 1世纪的人才应有的素质标准之一 ,就是不仅具备合理知识结构和一定知识基础 ,同时还要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他们在学…  相似文献   

11.
创新教育与教师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过程,是完善人性的教育,也是一种发展性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榜样,营造创新氛围,给予学生创新时间,创设创新情境。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的写作指导,包括创意写作指导作为一个闭合的体系,忽略了写作之前和写作之后的阅读过程。但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或创意阅读和创意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至少在风格影响、写作研究、写作指导和素材积累等四个方面影响着写作过程,同时它们之间又具有内容、目的和技巧上的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顺应时代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干部只有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的能力素质,具备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为实施创新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4.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张扬主旋律,提升文化品味,创新校团文化,营造一个良好校团文化氛围,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世纪。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谁最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谁就能占领科学技术的制高点,随之也将拥有科技、经济等诸多方面的支配权。面对时代挑战,大学应以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己任,而大学素质教育也应以铸造学子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为真谛。回顾民族创造力滑坡的教训,应认真反思大学的理念,努力营造有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成长的优越环境。  相似文献   

16.
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信息化、高科技时代。是一个创造性的世纪,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将来要在21世纪中工作和生活,他们素质的高低,将决定着我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提高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学习既是教育的本体或本原,也是教育的目的或归宿。不同的教育观又蕴涵着不同的学习观。主体建构的生成性学习以创新发展为价值追求,与创新教育关系密切。本文论述了生成性学习的概念、要素特征及其与现代创新教育的关系,旨在拓展有意义学习和教学的思路、方式和态度或心态。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我系实施实验室结构重组、创建特色实验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等一系列举措,效果良好。为创建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实验教学建设树立了创新品牌。  相似文献   

19.
Decoding disciplinary expertise for novices is increasingly part of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But how might area studies and other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 which require integration of courses from multiple disciplines, decode expertise in a similar fashion? Additionally, as a part of decoding area studies and interdisciplines, how might a sequential experience of library-based research practice support that curriculum? Finally, how might a program introduce students to fellowships and career opportunities in the field early in their studies? Area studi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departments face particular challenges in this regard because of multiple entry points into the major and the lack of a consistent pattern of student movement through the major (due to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or because of the array of different disciplinary courses comprising individual programs of study). A tested course designed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and adaptable for other area studies or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s, is part of the required curriculum for Asian Studies at St. Olaf College in Northfield, MN.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与研究“创新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创新人格,使学生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当前实践,大胆开拓、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出适应改革需要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途径,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