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舞水河流域深处大西南山区,远离海滨,但却普遍存在着发源于莆田海滨、被沿海人民奉为海神的妈祖信仰。在梳理和考证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舞水河流域妈祖信仰至迟是在明末清初由福建移民与客商通过长江逆流而上、经沅水传入,并流行于清中后期;其形成原因与该流域内丰富的山林特产资源、优越的水运交通条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福建会馆与天后宫的结合及妈祖自身的变化密切相关。与沿海妈祖信仰相比较,舞水河流域的妈祖信仰具有信仰群体的超区域性、神灵体系的杂糅性、庙宇建筑的商业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妈祖信仰作为一种海神信仰,明清时期在位于浙西南山区的处州地区广泛传播。福建籍移民和福建籍处州地方官对妈祖信仰在处州地区的产生和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妈祖信仰在传入处州地区后又进行了"本土化"演变,从单一的海神信仰,逐渐演变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综合信仰。  相似文献   

3.
妈祖信仰是中国社会中一个极富特色的民间信仰。沿海漕运北上催生了妈祖信仰向北传播,而沿海和运河贸易的发展促使北方妈祖信仰进一步扩展。与南方相比,妈祖信仰的北方传播无论是传播路径、信众来源,还是价值功能都体现出了北方特性。通过简单归纳北方妈祖文化的特点,政府或民间可在今后的倡导和推进工作中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针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张莲 《文教资料》2010,(17):90-92
明清时期,雷州人信仰的海神主要有龙王、妈祖和伏波将军,这里的海神信仰有着鲜明的特色,一是濒临南海但却无南海神信仰的记载,二是所信仰的海神没有本地土著,表现出海神信仰的外来性。  相似文献   

5.
始建于元泰定三年的天津天后宫是妈祖文化在北方传播的中心,是天津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地理位置与漕运是妈祖落户天津的主要原因;其次,宋元明清各朝数次的加封,无疑加快了天后信仰的传播。天津的皇会在妈祖本土化的过程中起到直接推动作用,民俗传承的功利性选择决定了天后宫的庙貌延革。  相似文献   

6.
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和民间禁忌历史悠远,二者之间呈现出了相生共存的特征。沿海妈祖信仰的广为传播和发扬表明其于中国民间神灵信仰中的尊贵地位,但在其信仰影响区域下的女性禁忌却与之呈现出鲜明的对比。通过对它们关系的考察可以看出沿海妈祖信仰和女性禁忌的复杂关系和海洋文明呈现出了强烈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7.
概述元代海上漕运情况以及妈祖信仰在漕运中所起的精神支持作用。以刘家港地区、山东沿海地区、天津地区的天妃宫为例,说明海运漕粮的成功与妈祖信仰的传播是互为促进的。最后提出元朝能推进妈祖信仰,其文化原因有蒙古族萨满教也信奉女神以及元朝统治者对多元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简述妈祖作为海上保护神,在明清官方与民间涉海活动中得到普遍的推崇与信仰;认为晚清时期福建船政、福建海军与北洋海军也崇拜妈祖,并形成一整套祭拜礼仪,这种信仰格局是由福建船政局奠定,波及北洋海军,发挥着精神慰藉与道德教化等多重功能。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是一种非官方、非宗教的下层信仰,李绍强、李修龄试图通过对山东方志中有关资料的分析,揭示明清时期山东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秦海滢认为明初统治者为了整顿神统,虽然明确规定了允许进入正祀、杂祀和淫祀的神。但是,山东各地民众信仰既有在国家规范下的活动,又有自身需要所奉祀的多神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代洪亮以泰山信仰为中心,着重考察了民间香社与明清山东乡村社会的密切关系,认为香社是重要的乡村社会组织,明清时期山东范围内,以泰山信仰为主体的民间香社组织非常众多,这些香社组织与乡村社会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考察,简述仙游县枫亭镇妈祖宫庙基本情况,认为枫亭镇的妈祖宫庙在传播与分布上,不仅显示了妈祖信仰核心区的特色,也显示了妈祖信仰在地方二次传播和在地化的一些特点。该镇妈祖宫庙的修建、兴盛、中断、复建的历史过程与现状,不仅体现妈祖信仰特色,亦是当地民众生活的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