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次打扫教室的时候,我看见两个女同学一起吃力地抬着一桶水,她俩力气小,走路时水桶摇摇晃晃,桶里的水不时往外洒。这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又容易弄湿鞋子和裤子。那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如果将水桶安装几个小轮子,用水桶装水时把它放在平地上拖动,不是既轻松省力又不会弄湿鞋子和裤子吗?有了这个想法,我就马上  相似文献   

2.
教师何为     
对于教师,人们有许多美好的比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还有一句非常朴素的语言,也道出了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在这里成了“水桶”,当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桶,而是盛装知识之水的“水桶”。“工程师”“蜡烛”  相似文献   

3.
孟宪平 《师道》2003,(10):18-20
之一:一桶水有多少碗?对于光荣的为人师者而言,我们一直在勉励自己:“倒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至少是警示了教师:多学习一点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然而,用新课程的理念分析,“一桶水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十碗百碗千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吧。倒完了以后再去打水,那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再说,教师把桶里的水倒往学生碗里,一个“倒”字,就“倒”出了某种陈旧的灌输式的教育思想。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  相似文献   

4.
“十五”期间,我校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养研究型教师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一、学习——研究型教师成长的“保鲜剂”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不能再是“一桶水”,而要变成不断充溢的“一水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  相似文献   

5.
“河流”之说,缘于“水桶”众所周知,办学的主体是教师,课改的主力军还是教师。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好比“水桶”,要向学生灌输一勺水,自己必先蓄满一桶水。然而,一桶水总会有用光的时候,一旦进入“枯水期”怎么办?“让每位教师成为奔腾不息的河流!”金秋十月,笔者来到江苏省级课改首批实验区的海门市实验小学,寻访那奔腾不息的河流的策源地。(一)河流的形成,得益于对小溪流日积月累、锲而不舍的冲击与磨砺。对于海门实小,当地业内人士耳熟能详。2001年12月1日至4日,被誉为江苏教育奥运会的江苏省第十三届“教海探航”颁奖活动在海门实…  相似文献   

6.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这样一句话在教育界盛行: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的初衷,我想大概要鼓励教师多读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这是不错的。但深入一想,这句话也有它不周全的地方。1.教育理念上,“桶论”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使人立刻想到“灌输”的形象。似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灌输知识,而这种“灌”采取的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我们有没有卖油翁的本领?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使有了“一桶水”,也不一定能倒满学生的那“一杯”。教师的桶和学生的杯里装的都是“水”,老师桶中…  相似文献   

7.
课改背景下的教师,不能再是“一桶水”,而要变成不断充溢的“一水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为此,学校提出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要求,使大家认识到“学习是研究型教师成长的保鲜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得到持续发展。但有效的学习不是一种机械化的吸纳,应该是一种真实的、真情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都谙熟“一桶水”的理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是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经常对“一桶水”进行思考。一是我们有没有“一桶水”?经年累月的“一桶水”,经过长时间不断地倒给学生,还能剩多少?知识的遗忘率和增长率一样是惊人的;二是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有“一桶水”够不够?三是即使有了“一桶水”,其水质又如何?是活水还是死水?四是有了“一桶水”能否倒满学生“一杯水”?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使有“一缸水”也无济于事;五是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所付出的劳动,所花费的…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人格魅力不是源于容貌,而在于个人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教师的魅力首先表现为自身有比较突出的专业知识,如果学生提出一个难题,教师总是无法解决,这样的教师魅力一定有限。以前的说法是:要想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在当今这个信息万变的时代,要想给学生一桶水,教师都应该拥有一条常流常新的河流,不管年龄多大,教师应该时刻给自己充电,保持知识的更新与时代同步,不要让自己成为“古人”。  相似文献   

10.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升级换代,我们以前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今天也许早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对今天的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大有作为呢?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应重视知识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在大开发,谁都知道,西部缺水。松松的爸爸是水利工程师,松松就问爸爸:“你看那长江口,淡水哗哗往大海流,你怎么不想办法把它引到西部去?”爸爸说:“我怎么不想?连做梦都在想!你瞧瞧我的白头发。”松松说:“那好,我帮你。”爸爸笑了:“你帮我?”松松一拍胸口,挺牛气地说:“帮定了!”爸爸不再笑,拍拍他的肩膀:“好儿子,有志气。”松松知道,引水需要特别特别长、特别特别粗、特别特别结实的管道。他用一根软管做试验:把一桶水放在一边,洗脸盆放在另一边,软管弯成弧形,一端插在水桶里,一端垂在脸盆上,在脸盆这端的软管口吸一口气,水就哗哗从…  相似文献   

12.
本报驻浙江余姚市小记者姚枚江万般无奈地报道:一天仅用一桶水!天哪,不是在说笑话吧,这让我怎么过呀!妈妈说:“平日里你不知道节约用水,今天就让你体验一下缺水的生活。”我起床上完厕所,正要打开水龙头洗手,妈妈一把按住水龙头,说:“今天你不能开水龙头哦!”说完用手指了指水桶,“今天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教师发展的话题,各种文献资料和媒体已经介绍得很多了。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评价的标准很多,有德、勤、能、绩各方面的要求,笔者不打算逐一列举和讨论。但是,关于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和发展目标,目前社会上却流传着不同的版本,新中国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是"水桶说":教师要交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需要有一桶水;最近两年来,出现了"水井说":为了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必须乐此不疲地成为"打机井"的教师。  相似文献   

14.
这个教案值得肯定的地方很多,特别精彩处有两点: 一是让学生体验妈妈提水的辛苦和劳累。 “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教师请学生当回妈妈,提一桶水走几步试一试,看看水桶里的水怎么样,有什么体验.然后把自己的体验告诉大家,如“一桶水好重啦,沉甸甸的。直晃荡,我累得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要是有人帮我提一段路就好了……”这样的体验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的,是为积累语言、发展语言服务的。这样体验也为正确理解老爷爷的话奠定了情感基础。那种体验了以后只说了句“水很重”就回座位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已经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也是对教师的普遍要求。但是,人们平时强调较多的往往是“一桶水”的“量”,而忽视了对“一桶水”“质”的要求。那么,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一桶水呢?  相似文献   

16.
一张稿纸铺在你的面前,首先就是对你知识积累的考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而对于我们这些想在笔耕中有所收获的人,那就不止是一桶水的问题了。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之后,还必须有东西触发你的灵感,必须有“火星”点燃你的“汽油”。有同志问我:论题怎样选择?切口从哪儿去找?……是的,有了一定量的“汽油”之后,“火星”从哪来呢?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我校实习生小傅给幼儿上情景讲述课。这节课先给幼儿观看表演,然后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讲述表演内容:小红关心奶奶,帮奶奶做事。表演中有如下一段情景:奶奶年老眼花,穿针引线有困难,小红帮奶奶穿线。针对这段情景,教师与幼儿有如下几句对话: 教师问:“奶奶穿进去了吗?”幼儿答:“奶奶没有穿进去。”教师又问:“那末小红穿进去了吗?”幼儿答:“小红穿进去了。”课后讲评时,我说:“这根针的针眼竟然能让小红穿进去了,可想而知它是巨大无比的!”引起实习生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教育演示:一位老师拿出一个广口瓶,放入若干鸡蛋大小的鹅卵石,直到高出瓶口为止,然后问学生:“瓶子满了吗芽”学生答道:“满了。”接着,教师往瓶里装碎石,摇了摇,又问:“现在满了吗芽”有学生答道:“可能还没有。”随后,教师又拿出沙子往里装,使劲拍了拍,又问:“现在满了吗芽”学生们大声应道:“没满选”最后,老师拿出一壶水往里倒,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他望着学生:“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芽”结论当然不止一个。老师最后说:“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如果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也许你就永远也没有机会把它们放进去了。”这个教育演示给人…  相似文献   

19.
2005年7月2日我们04级教育硕士研究生聆听了两堂别开生面的报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教育副厅长上的一课,他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博士后”。他说博士后是博士更高一级的观念是错误的, 因为一般人以为博士后是博士以上的一个学位,其实博士后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博士在毕业的时候由于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就在博士站申请逗留研究一年,这样就成了博士后,而不是多读一年就学位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国家与国外一些国家一样,学位只有三个等级: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在教育界,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那么,我在这个报告会上就听到了不同观点的声音,副厅长说:“如果老师的那一桶水永远不换,那它就是一桶会逐渐变臭的水!教师应该像自来水一样灵活、清澈、干净,源源不断。”听着厅长那带有冲击力一样的话,使我就像一个小学生一样,感觉到自己知识的肤浅与无知。教师的教学素质既重要又必要。如何提高教育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素质,以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十分紧迫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知识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如果只满足于“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那么,面对21世纪传媒信息的发展,教师的“一桶水”是永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进行继续教育学习,进行有效的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