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设计理念】《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苏教版《语文》四下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述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相撞、相遇、相邀和相处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童心。爱因斯坦是科学界的巨人。在世人眼中他是"伟大"的化身,但在课文中当他与一个年龄、地位、名誉等悬殊甚远的普通的小女孩相处时,却发生了  相似文献   

2.
【设计说明】《小木偶的故事》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内容浅显,但文本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篇幅有点长。为了摆脱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提高略读课文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略读能力,本课教学设计创设的情境,采用学生喜爱的"讲故事"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讲故事的主题活动中提高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综合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案例】《祁黄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则历史故事。课文以简练、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于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这是一篇适合进行新课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文。教学本课时,我本意是立足文本的核心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朗读去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的高尚品质。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刚初读完  相似文献   

4.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事理文。教学这篇课文,既要根据文本的文体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标要求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事件的前因后果,理解人物心理;要创设对话情境,让学生内化文本的思想、语言,并表达自己的感悟;要联系实际,让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基本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小学生年龄小,语言积累少,语言能力不强.如何才能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紧紧抓住小学生对寓言、童话、活动等兴趣浓的心理特点,以"说"为抓手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以复述课文为抓手,培养复述能力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富有儿童情趣的寓言、童话故事.我们的课文大多是此类故事,所以我紧紧依托每一篇故事性强的课文,有计划、有步骤地激发学生讲完整的故事的欲望.主要步骤为:(1)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根据课题来猜测故事内容;(2)抓住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3)抓住学生喜欢讲故事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复述故事.  相似文献   

6.
杨玉华 《云南教育》2003,(10):36-36
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在临死之前为了暖和身子擦燃了一根根火柴。火柴微弱的亮光,使她产生种种幻象,这些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如何把这篇课文教活,让学生动情。我采用“比较式”课型教学。一、同类比较,优化教学环节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比较课文中相关的内容,不仅优化了教学环节,还训练了学生的发现能力。《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五次写小女孩美好的幻景:温暖的火…  相似文献   

7.
一、引子“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其“实施建议”中又特别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惟恐抹杀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独特感悟和学生的个性。殊不知,这恰恰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忽视了文本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二、案例反思让我们先来看一则案例穴苏教版十一册《爱因斯坦与小女孩》雪。师:学完了这篇课文,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芽生1:爱因斯坦真是太专心了,连走路都在思考问题,值得我们去学习。师:你也不错呀,读书…  相似文献   

8.
赵莉 《学周刊C版》2010,(9):114-114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一单元围绕“自然的奥秘”这一主题选编了4篇课文。教学要落实“让学生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人物内心世界”这一目标。这篇课文是叙事写人的文章,通过记叙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迷恋昆虫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到执着痴迷是法布尔成功的秘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王志敏 《山东教育》2009,(10):28-29
【教材解读】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本作者通过讲述童年故事,沿着当时的童稚感受到后来的理性认知的成长足迹,向我们展示了作者逐渐理解父母不同评价、共同爱意的心路历程,让我们感受到爱的不同表达方式。课文语言特色鲜明,对话较多,简洁明快。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贴合人物特点,  相似文献   

10.
<正>【设计理念】《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是苏教版《语文》四下的一篇记叙文,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撞、相遇,到成为好朋友的事。本课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的作用,以读促讲,以读促悟。交流时"悟",悉心思考时"悟",既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在情感,又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价值追求。立足童心,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走近一份平凡,体验一段生  相似文献   

11.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课文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这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这样编排,我想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古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古文较之白话文更难理解,为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今后学习古文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关注了以下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牢记语文教学的初心,认真与文本进行对话,吃透教材,讲究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质疑等方式方法,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读读讲讲,把说话训练贯穿在讲读课文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正一、多视角读1.从读者视角,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要让学生喜欢文本,教者先要喜欢这篇课文。为此,我们将自己视为一个普通读者,沉下心来细读文本,千方百计让自己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通过细细咀嚼、慢慢品读,让文本荡涤教者的心灵,捕捉课文中的语言魅力,读出独特理解。2.从作者视角,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意蕴的载体。这种意蕴可能是一种情  相似文献   

14.
《嫦娥奔月》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教学这篇课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抓住"美丽"一词,通过交流讨论、朗读感悟等途径,让学生走入文本,和人物对话,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理解文本的表达艺术,受到美的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能用“一面……一面”,“只好……”造句。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谦逊和平易近人的思想品格。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引入新课1.了解爱因斯坦,设问:爱因斯坦是谁?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板书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3.设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爱因斯坦作为当时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与小女孩之间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读后交流:…  相似文献   

16.
在阅读教学中,李兆兴老师一直坚持“以读为本,加强训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培养独立思考和自能读书的能力”这一原则。他总是想方设法多给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已表达的机会,从中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摸到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请看他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一课时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什么事? 生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卖火柴的事。 生2:主要讲了大年夜小女孩在街头上卖火柴的事。  相似文献   

17.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明确的说明,将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到了一个核心的地位。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凭借文本语言,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一篇课文仅仅关注其“写了什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准确表达真情实感的,即对语言形式的把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小学教材中的课文大多以记叙文为主,而记叙文又以写入记事的居多,所以对这类文章的教学进行探讨十分有必要.我们知道,通常情况下写入必定写事,以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而写事也往往离不开写入,它们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那么,写入记事类文章究竟该如何教学才更有效呢?下面就以《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课文的教学谈谈我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19.
1.以情激情,体验语文味。教师在上课时必须饱含激情,找准课文和学生的情感支点,丰富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挖掘文本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情感点和唯美的细节,师生共同品读语言文字的精美,与人物故事同喜同悲,与自然社会同呼吸、共律动。例如教学《白杨》这篇课文,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20.
第一课时一、整体入手,了解本组课文特点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五组课文,通过课前初读,你发现这些课文有什么特点?生:都是故事。师:对,这四篇故事中都出现了一些人物,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刻?生:阮恒的勇敢让我很佩服。生:《七颗钻石》中的小女孩很有爱心。师:这些文章主要写了一群孩子的故事,而且这些孩子的年龄都和你们相仿。今天我们就走近他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学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