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初潭集》《焚书》《世说新语》等文献的梳理研究,发现李贽与魏晋之风联系紧密。李贽与魏晋名士之间在追求人的自然本性、崇真尚情方面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李贽"童心"思想的创作对魏晋名士之风有着继承关系。但因为时代背景不同,李贽的童心思想又对魏晋观念有所发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2.
魏晋名士崇尚超尘绝俗,注重人格生命。魏晋风度的产生和形成,标志着名士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本文论列了魏晋风度的主要表现形态,并对其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及历史意义作了多角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人的主题”是魏晋玄学的核心命题,是理解“饮酒”之于魏晋风度的关键所在。魏晋名士之酒的最高价值不是为避祸享乐之用,而是在于借由酒的媒介作用追求潇洒自由、无拘无束的人格理想,这一追求受到了庄子“重神轻形”“醉者神全”观念的影响,表现在竹林名士放达、任诞的行为当中,并在陶潜那里真正完成了对这一理想人格的追求。文艺创作作为人格独立的另一种表达,也在酒的催化作用下,实现了对现实人生的艺术化,各门类艺术由此一并获得了空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魏晋名士以嗜酒著名,历史上对其嗜酒现象大多以避世解之。其实,魏晋名士的嗜酒,应该因人因事而异,比较全面地解析其嗜酒的种种缘由,对理解魏晋名士乃至社会人生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记录魏晋名士遗闻轶事的小说,全书不仅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而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通过魏晋士人对生命的认识、返归自然的生存理想和对“才学”与“德操”的价值追求,体现着魏晋士人明显的伤世情怀。  相似文献   

6.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追求艺术化人生的体现,它对我国中古以后历代士人均有广泛影响,特别是盛唐时期。魏晋名士的思想、风度和作品,对"诗仙"李白产生了全面的影响。李白不仅继承了魏晋风度中的生活风范和审美情趣,而且积极地对其进行理性开拓,形成了自己自然清新、一往情深、光洁虚灵、气势奔逸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魏晋风流作为一种美学风范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在魏晋众多的名士中,陶渊明最具有代表性,他追求人格的独立、浑然无欲的境界、生活的艺术化,这种追求实际上是他率真本性的自然流露,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最能体现出魏晋风度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是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的行为方式、个性特征、价值取向、人格追求、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和象征。魏晋风度具有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审美发现、“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叛逆精神和超越世俗的自由独立的人格理想等文化意蕴,对中国美学、思想史和中国人文精神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丁芸 《教学随笔》2022,(1):8-10
《世说新语》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透出魏晋名士的风骨,这从部编版教材《咏雪》一文中可见一斑.一部《世说新语》,就是魏晋时期的缩影,"名士的教科书".笔者从《咏雪》出发,立足文本,从《世说新语》中的具体文献出发,对魏晋名士们怪诞的行为方式和特立独行的乖张个性下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及其中蕴含的美学取向,做一点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既追求功名仕进,也追求避世隐居,其亦仕亦隐情怀终生存在。他敬仰魏晋贤臣士羊祜、习凿齿、谢安;对陶潜、嵇康、阮籍的行止多所认同;从某些“魏晋风度”中得到精神安慰。可见他与魏晋士有着深深的情结,这是他形成亦仕亦隐情怀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魏晋人物的典故,通过这些典故,李白表现出对魏晋名士风度的仰慕,而这种对魏晋名士的积极态度不仅对李白的生活和创作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李白饮酒题材和山水题材诗歌的发展,而且李白诗歌的个性化和主体性的高扬也和李白学习魏晋文人有关。此外,李白"清真"、"自然"的诗歌美学观念亦与魏晋玄学风气下的人物品评有相当关联。  相似文献   

12.
对魏晋名士嵇康的死,历来颇多争议.但无论是古人还是当代的学者,大多集中于某一点,本文将嵇康死亡的原因总结为根本原因、现实原因、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以期更全面客观地看待嵇康的死因.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人们对儒家的修身主义产生了怀疑.魏晋名士的人生观相对以往儒生的人生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悲观厌世,纵情享乐,表现为一种消极颓废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春秋经传集解》是魏晋时代一部重要的古籍注本,其训诂视角承袭汉儒,又有所发展变化,注重对历法、地理、人物、礼制的考释,并借此来深入阐释经传;重视探究经传的联系,通过经传相互发明,解《经》说《传》。《集解》释词说句全面承袭汉儒传统,又有所发挥,注重揭示词句在经传中的特定含义,前后勾连,以交代与被释词句相关史事的方式来帮助读者读懂经传。  相似文献   

15.
刘勰“正纬”的原因在于神学化的“纬”已经严重地偏离于“经”,刘勰要“宗经”,就必然要“正纬”。刘勰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来“正纬”。首先从“经”的角度来“按经验纬”,即从“经”与“纬”的生成比较、横向比较以及“纬”的纵向流变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正纬”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正“纬”体之伪。其次从“文”的角度来比较“经”、“纬”与“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得出“纬”体无益于“经”却有助于“文”的辩证结论。刘勰“正纬”所达成的目的不仅在于为了维护“经”的神圣地位而去纠正“纬”背离于“经”的外在现象,而且在于揭示出在“经”、“纬”与“骚”三者之间互动着辩证思维的内在态势。  相似文献   

16.
由于鲍照特殊的身世经历和他对魏晋赋的继承接受,鲍照赋的思想情感基本围绕宣泄悲情而展开,既包含苍壮急怨、清拔阔大的情感特质,又显得奇崛伟丽、藻艳精工、倾炫心魄,表现出辞、情的高度统一,在辞赋创作由魏晋向南朝的过渡中呈现了一种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贾充是魏晋之际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不仅是魏晋嬗变的焦点所在,而且在晋初政治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历来史家大多持否定态度。实际上,贾充远非正史所载的那样奸佞无比,罪大恶权;相反,贾充是一个在诸多方面都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缺点虽有,却是次要。  相似文献   

18.
嵇康是一个魏晋时期的缩影,他融合了时代的纠结.因此,要了解嵇康接受诗学,必定要从他的时代出发,从他的文化背景说起,探寻不同的文化思想对他的接受诗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当时儒学式微,道学复兴,玄学兴起,不同的文化背景促使嵇康形成了多元异质的思想特性,使他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嵇康通过比较、综合儒道思想,确立以“无”为体,以“有”为用的玄学思想,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他的接受诗学,肯定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和接受对象的独立价值,并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予以论述,致使其文思缜密,便于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19.
左思在魏晋文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他的《咏史》八首开拓了咏史诗的题材,借咏史以抒己怀。在其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思想变化和复杂矛盾的心理。特别是所表露出的自信、自悲和自欺的心理从另一个角度呈现给大家一个真实而富有魅力的诗人形象。  相似文献   

20.
金庸先生用他的十五部小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丰满的武侠世界,除了刀光剑影还有许多令人向往的绮丽的爱情。在诸多坚贞的爱情中有一个是很另类的,也是很精彩的,那便是《鹿鼎记》中韦小宝的爱情生活。曾有学者撰文指出韦小宝是没有爱情的,因为他的两个主要生活环境一个是妓院另一个是皇宫,这两处都是世间最不可能有真感情的地方。而且他最终拥有了七位貌美如花的妻子,也成了很多人诟病他感情生活的重要"把柄"。但是我们不应将这七个女子同小宝的看作一种简单欲求,而是男性对于完美情感生活的最大追求。下文就将从这七个女人的不同特质入手,拼接一个韦小宝的完美爱情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