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八佾>中子夏与孔子关于"礼后乎?"的问答建立在哲学与艺术的天职即人类精神的反思的基础上,涉及的是艺术与哲学的本质在时间中把握人的精神生活.仁是人格精神的挺立,礼是质文嬗递、相与求"德"的行为过程,故礼后仁先.  相似文献   

2.
"乎"字是<马氏文通>介字卷和助字卷论述最为详尽虚字之一.介字"乎"有表比较、介引转词、表示受动等功能,助字"乎"既可助句,也可助字.对"乎"的研究是<文通>虚词研究的一个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3.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摘自<左传·宣公二年>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脍炙人口的佳句,是鲁迅先生崇高精神的写照,也是他伟大人格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漫天的星星流成一条横亘夜空的银河,闪烁着无穷的奥秘,诱惑无数心灵求知的欲望;多元的文化汇成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折射着生存的智慧,激起多少先贤探索人类的动力。远古以来,人类就一直对"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我们与他们不同"等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无论是"性相近,习相远"、"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还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都是对文化多元的朦胧感悟。地  相似文献   

5.
略谈《马氏文通》的"读先乎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先乎句"是《马氏文通》自创的语法理论之一,它指的是"读"在先、"句"在后组成的一种"读 +句"句型."读先乎句"可归为今天的3种句型的8个小类.《马氏文通》在讲"读先乎句"时举"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为例,被不少语言学家认为不妥,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  相似文献   

6.
陈献章以自然为核心建构了自己的学术体系,毕生追求与维护"天机自由"的人生价值,在世俗生活中,展示出顺乎自然的人生情怀,宣泄了归依道家的生命情调.其理论的基石和出发点源于道家学说和理论,但在实践中,他又自觉不自觉地对道家理论和学说作了修正补充,从而丰富了我国古代的"自然"理论和学说.  相似文献   

7.
<正>近来组内教研,学习了初三的一节语文复习课,在复习到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者将词中的"恨"释意为"怨恨"。笔者对此产生了质疑。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就编选了北宋大词人苏轼的这首中秋咏月词。"恨"字就出自词的下阕"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教材下面的译句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对照译句,可知教材将"不应有恨"的"恨"释义为"怨恨"。再翻阅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书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7,(4)
种树是一门学问,有人种的好,有人种不好,但细细想来,个中道理,并不深奥。之所以有些人种不好,是因为他们"爱之太深","朝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总以为应该多加照料。于是"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生怕它生出一点病变。智者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  相似文献   

9.
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都收录的课文<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的教学探讨.  相似文献   

10.
某日,听一位小学低年级老师教《孔融让梨》.这位老师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字词句的训练之后,连设三问,实录如下.老师问:"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和谁一块吃梨?"——"和哥哥一块吃梨."又问:"孔融拿了大梨还是小梨?"——"孔融拿了一个小梨."再问:"孔融为什么吃小梨?"——"因为孔融是弟弟."这样的设问,似乎天衣无缝,然而我敢说,她的这节课失败了.显然,"弟弟"不是"应该吃小梨"的理由.小学低年级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水平低,往往不能看出事物的主要方面和事物各部分的联系,而常以事物的偶  相似文献   

11.
文章名曰"大义",那么首先需知何谓"大义"?圣人说话总是在极简短平常的话语中包含很深刻的人生哲理。古人把这简短平常的话称为微言,把其中的深刻哲理称着大义。由于圣人表达的简练,语言文字的古今差异,历史时空的距离,所以读圣人的书,往往不容易理解其中真义。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大家耳熟能详,且选录在今日初中语文课本的一句话,但其大义,并非人人皆能觉晓。  相似文献   

12.
13.
针对语文教学重"学"轻"习",作业练习统一,考试重"语文文本知识"轻"语文实践能力"等等的弊端,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把语文课堂变为教师指导下的语言实践课;设计层次不同的练习,便于学生选择不同练习中的难度和量度,从而达到"习"的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的实际需要,从而解决语文教学的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到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  相似文献   

15.
“乎”是《论语》中使用最多的虚词之一。本文穷尽性统计了《论语》中的“乎”,对“乎”的性质做了定量描写和定性分析,认为:“乎”作词尾与表态副词一起构成含有情感色彩的修饰性成分;位于疑问句末表真性的询问是《论语》中“乎”最主要的用法,“乎”可以表反问是由于与其他成分的配合。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的“乎”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的作用主要有三:其一、作语气词,主要用于句子末尾或句中,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其二、作介词,主要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或者与其它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于”。其三、作语素,与其它语素合起来构词。  相似文献   

17.
玄言诗何以呈现“淡乎寡味”的特征?除开东晋社会、历史的原因之外,当中一定还有其他原委。对于玄言诗的创作,创作者的角度并非文学的角度;而且玄言诗的主要讨论对象《老》《庄》,其言语、情感观也都讲求平淡;玄言诗之前的谈玄工具———理论性论文在风格上亦是淡而无味。玄言诗的谈玄功能决定了其淡乎寡味的命运。玄言诗是在平淡无味的囹圄与规范中进行创作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8.
"大语文"是面旗帜,我个人以为,它上面书写的该是那句名言:"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就是说,我们不能不生活,所以我们不能不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课标语),但是,语文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时间空间内如何操作,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积极地具体地发展,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重新审视处于一片讨伐声中的容隐制度,全面的考量其利弊,就会发现中国古代及西方容隐制度中的合理因素,对于我国当今相关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完善,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承认儒家强调亲情、强调社会和谐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在情与法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批判地肯定、改造古已有之的维护家庭伦理亲属的容隐制度,有助于辩证地处理大义灭亲与亲亲相隐的对立统一关系:不因亲情而废法度,不因法度而毁亲情。使我国立法朝着法制化、人性化健康轨道迈进。  相似文献   

20.
<正>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中,对李密《陈情表》一文解析为"全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不仅打动了晋武帝,也打动了后世的读者"、"情真、情深是文章感人至深的根本原因"。《陈情表》,是真的令人动容还是某些解读的一厢情愿?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宋代有个赵与时,考据《四库总目》成就斐然,后人知之者甚少。但他说了一句话,广为流传:"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