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被誉为“一代词宗”的李清照,她的词可分为南渡前和南渡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李清照生活优裕,其词多写闺情、相思,不乏风韵优美之作;南渡后,颠沛流离,连遭不幸,丈夫病逝,被诬为通敌,后又因改嫁事遭横议,其词题材拓广,风格变为低回婉转,凄苦深沉。  相似文献   

2.
吕阳 《文教资料》2011,(9):12-14
萦绕一生的愁是李清照词作的一大特点。本文将李清照词中的"愁"分为三个时期进行研究:婚前到新婚期;婚后第二年到南渡前;南渡后。未婚前李清照词中的愁表现为闺中寂寞、伤春思春的少女情怀,是少女的闲愁;婚后词中表现词人新婚生活的甜美与短暂离别的苦痛相交织,是少妇的离愁;南渡后,国破夫亡,词人的晚年就在满目疮痍、困顿飘零中度过,词人依旧多愁善感,但其忧患、思虑较前有了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两宋之际动荡年代的一代词宗李清照,是一位经历坎坷极具争议的非凡女子。千年以来研究李清照的学者如云成果丰硕。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李清照与古池阳这一特定地域时空,联系她连遭夫君暴亡、晚年再嫁、百日离异的人生悲剧作深入、具体的考证和探讨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李清照坎坷人生和古池阳(池州)这一地域文化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新的史料和新的线索,以正某些差误。  相似文献   

4.
历代在对李清照生平著作的研究过程中,再嫁问题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不同视域下的研究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坚持李曾再嫁者与为其再嫁辩诬者之间展开了长达几百年的论争。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为我们全面认识李清照、阐释其作品提供了更理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16至17世纪上半期,英格兰城市的商人和匠人寡妇不仅乐于再嫁而且急于再嫁,其对象往往是比自己年轻的男子。这一特征的形成既与寡妇所处的社会阶层密不可分,也与她们生活在城市有关。她们既没有受到上层及中产阶级上层思想的钳制,也未像底层穷寡妇那样依赖于教区的救济而被摒弃于婚姻市场之外,还拥有比农村姐妹更加有利的改嫁条件。因此,她们的改嫁是常见的,也是基本未被社会文化所扭曲的一种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6.
按照"礼法"要求,改嫁再嫁女性卒后要与最后一任丈夫葬在一起。然而通过对唐代此类女性丧葬情况的考察发现,单独葬于某地的情形最多,归葬父母家者也有一些,甚至有与前夫合葬的,却未有与后夫葬于一处事例。这似乎与"礼法"的要求相违背。唐人对女性改嫁再嫁的态度、与前后夫所生子嗣的争执以及多娶之下夫妇的丧葬实态均是影响改嫁再嫁女性与后夫合葬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北宋靖康之变后,词人李清照跟随朝廷南渡。李清照的南渡词超越了对闺怨闲愁、离情别绪的抒写,更关注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其倚声创作表现时代呼声,诉说悲哀心曲,讴歌理想生活,满载着家国情思,不懈地找寻精神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失婚妇女的命运有其时代的烙印。汉代妇女盛行自由改嫁,上至皇族妇女,下至平民百姓,再嫁者司空见惯。到唐代,守寡或离婚后再嫁者不在少数,公主再嫁者也不乏其人。宋代尤其从宋代晚期开始,寡妇守贞已逐渐成了士大夫阶层的共识,并被社会各阶层普遍实践。汉唐宋时期守寡妇女的生活变迁无不印证着历史的视角:汉代妇女自由改嫁蔚然成风,唐代妇女改嫁之习气依然,足以证明在唐以前社会不以改嫁为非礼,而宋代以后,随着士族礼法门风向皇室和普通民众的传播与普及,儒家礼法文化逐渐确立其正统思想的地位,并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涉阖情相思,不乏风韵优美之作.南渡后,故国之思与身世之感入于所作,风格变为低回婉转,凄苦深沉.李清照前后期间的风格虽大为迥异,但都以其闺阁为中心.考虑到李清照作为一个女性,其词作虽以闺阁为中心也是封建社会的局限性所建成的,但其词作本身所体现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0.
对李清照晚年词作《永遇乐·元宵》进行赏析,涉及编年、思想感情、艺术手法、影响评价等方面。此词上阙写眼前早春之景,下阙由眼前的元宵节追忆当年汴京城闹元宵的盛况,以今昔对比表达强烈的暮年故园之思。本文重点赏析女词人在宋室南渡后的家国之思。  相似文献   

11.
这是李清照为思念丈夫赵明诚写的两首离情词。李清照夫妻感情深厚,别离后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刻骨铭心。离别之怨相思之苦是南渡前李清照词作的主旋律,差不多作于同一时期的这两首词都勾勒了“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香稀少”(李清照《怨王孙》词)的清秋情景,都描绘出闺中少妇“凝眸处,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的重重心事。  相似文献   

12.
《醉花阴》和《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中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在李清照前期词作中并非影响最广的,编者之所以把《醉花阴》和《声声慢》编在一起,除了凸显李清照词作前后期的不同风格外,其意象选择上有许多共同点可能也是重要的原因。《醉花阴》是李清照早期南渡前所作,抒发的是贵族少妇的闲愁;《声声慢》是她在国破家亡情况下的晚年之作,是凄苦孤寂生活的淋漓体现。《醉花阴》和《声声慢》这两首词作的相同意象有酒、黑黄花、黄昏、风等,但传达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情韵。  相似文献   

13.
五四以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语,成为程朱理学迫害妇女最重要的口实和理论污点。然而,考究本原,程颐不仅规约妇女不许再嫁,也对男性提出不许再娶的要求。朱熹与吕祖谦编《近思录》,引用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同时,也引用程颐父亲“取甥归嫁”一段入“家道”章,其本意不是为了宣扬禁止妇女再嫁。考察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禁止妇女再嫁源远流长,绝非始于宋代,在缺乏社会保障的古代,妇女改嫁涉及养老抚孤的基本伦常。因此,“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作为基本原则有其特殊的伦理价值。历代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借理学之名将一种理想化的道德精神制度化,使得无数妇女成为节烈的殉葬品。这样的过错怎么可以委罪于程颐与朱熹呢?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三册 (人教社新版 )选入了李清照的两首词 ,这两首词都是以写“愁”为主题的 ,但同是写“愁” ,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首是表达对丈夫深切思念的闺愁 ,一首是表达国破家亡之恨的悲愁。从创作时间上看 ,一首是作者前期的作品 ,一首是后期的作品 ,从写“愁”的不同 ,可以看出李清照词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变化。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 ,在我国文学史上 ,尤其在词的创作领域内 ,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词作以一一二七年赵宋南渡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 ,词人主要运用自然朴素的语言和女性特有的委婉细腻的手法 ,抒发真…  相似文献   

15.
陈素静 《文教资料》2006,(35):92-94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一个生活在两宋之交的伟大词作家,她目睹了南、北宋的变迁和动荡,也深受其苦,南渡前后就像一条分水岭把她的前后生活划分如此清晰似水。生活上突变,让她饱尝人间五味,而这一切都深深影响着她的创作,她的词也以她南渡人生的这条轨迹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她在创作上,生动地展现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的《满庭芳·小阁藏春》历来被认为是其早年之作,是一首普通的咏物词。结合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个性特征及对词中两处用典的分析,认为该词当为李清照晚年之作。词人咏残梅以自比,是她当时生活、感情的真实写照,并显示了她孤高清傲,不合流俗的性格特征,深沉地表达了其故国之思。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人对酒情有独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与酒也有很密切的关系。李清照的一生以"南渡"为转折点,其生活分为美满幸福和流离困苦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而她的词及词中所写的酒的含义也因此分为两个阶段,本篇论文从"南渡之前"和"南渡之后"两个部分对李清照词中酒的意象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词家的代表,经历坎坷,命运多舛,其词作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李清照词作中的"愁"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婚前是少女的伤春闲愁;婚后是夫妻分别的寂寞离愁;南渡孀居后则是国破、家亡、夫丧的离乱悲愁。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一生的词作中,运用了许多花、酒、梦、雁、梧桐、雨等意象。南渡前后所选用的意象的不同,是她心态的主观反映。在众多的意象中,以花、酒两个意象最能体现其前后期词风的转变。南渡前的温柔淡雅、清丽婉约被南渡后的凄怆悲楚、浑厚苍凉所取代。由这些意象的转变,可以看出李清照独特的心路历程和轨迹。  相似文献   

20.
唐朝公主婚姻千百年来最受人瞩目的是她们的再嫁风气。关于改嫁的原因,一直存在着争论。笔者经过研究得出结论:改嫁的原因与"七出""义绝"等离婚无关,主要是驸马因政治原因被杀、被流放,公主被迫改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