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务院最近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坪坦风雨桥名列其中,与其他"国保"不大相同的是,它由8个村的9座风雨桥组成。喜讯传来,侗寨吹起了喜庆的芦笙,庆祝祖辈留下的百年古桥成为举世瞩目的"国宝"。那几天,坪坦河上下洋溢着喜气,飘荡着笙歌。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锦屏县赤溪坪风雨桥和凯里市风雨桥群的实地考察和研究,提炼它们的数学元素.发现风雨桥中蕴含有一些对称、平行、垂直等几何变换和正八边形、直四面体、正六边形等几何图形,以及解析几何、数列、三角函数等数学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借助景观基因理念,对通道坪坦河流域主要侗族聚落景观进行研究,通过聚落空间布局形态、标志性建筑物、主体公共建筑、民居建筑以及其他景观要素等识别性要素对侗族聚落景观基因特征进行了识别与数字采集研究,侗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以中心空间为主要识别特征,标志性建筑物主要是鼓楼,主体公共建筑则包括风雨桥、寨门、戏台、萨坛等。这些景观基因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共性与稳定性,同时受到聚落自身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景观基因也表现出差异性。传统聚落主要景观基因的提取,对于分析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景观的文化特征,识别与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景观基因,进一步实现对传统聚落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游玩攻略     
《湖南教育》2011,(4):F0003-F0003
通道侗族自治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怀化市南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处。近年来,通道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主要的风景名胜区有:马田鼓楼、坪坦风雨桥群、芋头侗寨古建筑群。  相似文献   

5.
风雨桥是侗族的关键符号之一,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侗族人的脊梁。随着侗寨生态环境的现代化,风雨桥的保护和传承任重而道远。数字化和遗产化为风雨桥的静态化保护带来了机遇。风雨桥与公共生活存在着"人造风雨桥,风雨桥塑人"的关系,因此,风雨桥与公共生活的融合是其保护和传承的关键,为此风雨桥的保护和传承必须从风雨桥的物质空间或者符号构建方面入手并拓展到侗族精神文化领域。在此基础上,风雨桥的活态化保护和传承要走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道路并使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与风雨桥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形成文化产业链。  相似文献   

6.
《湖南教育》2011,(4):F0002-F0002
在所有关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的资料中,都提到了这里独特的“侗文化”——它们集中在通道阳烂至坪坦近50公里的狭长地带。在这里,我们能看到最具侗族特色的鼓楼与桥。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坪坦河申遗侗寨大致于宋元时期建寨,到明清时期得到繁荣。侗寨均为杂姓聚居。当地人关于族群身份的叙述有二:一方面认为自己是土著侗族;另一方面认为其先祖是宋明时期从江西或广西迁徙而来的移民。早期迁徙而来的是杨、吴等大姓,他们在坪坦河流域的定居及开发历史过程中与土著侗族、苗族结合为文化融合体。在随后的数百年中有肖、胡、冯、陈、李等十几个姓氏移民于此。土著、早期移民和后期移民在村落社会中通过"拟制血缘""和"宗姓联合"等文化手段建构其同一的侗族身份认同。沿坪坦河定居的各侗寨则经由"补拉联姻"这一特殊的婚姻制度实现地域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乡村聚落地理分析旨在从地理学视角、不同维度描述与解释乡村聚落。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坪坦河流域传统侗寨形成历史、选址思想、聚居生活模式以及空间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显示:坪坦河流域传统侗寨大约在明末清初侗寨功能产生分化,聚落体系初步形成;其选址思想主要有传统文化、生产方式与安全防卫等;聚居模式则是以"补拉"组织为单元管理,以"萨"崇拜为象征的信仰文化,以安全为导向的聚居理念的聚居模式。  相似文献   

9.
风雨桥     
我的家乡最美丽的风景是风雨桥。风雨桥又叫花桥、福桥,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公共交通设施。人们走累了,走到风雨桥,就会歇歇脚。风雨桥由桥塔、亭子组成。桥两边有栏杆、长长的凳子和长廊式的走道。经过人们精心修筑的芷江风雨桥,长252米,宽12.2米。它是世界上最长的风雨桥,2000年时,它被载入了世  相似文献   

10.
风雨桥作为侗族文化的标志之一,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从风雨桥的点点滴滴去了解侗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如风雨桥的特色与传说、风雨桥的历史积淀、风雨桥的文化意义等。只有充分地了解侗族文化,才能很好地运用其传统来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模式研究旨在描述与解释土地利用复杂的空间分布。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坪坦河流域传统侗寨土地利用模式以及模式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坪坦河流域传统侗寨土地利用主要以林地与耕地为主的类型模式,自然区模式则为典型的垂直分布,在水平方向上则出现以公共建筑用地为中心的向心型社会经济模式。坪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为这些模式的形成提供初始的可能,然而模式最终形成却是该流域历史、侗族的世界观与信仰、生产方式等人文因素所决定。  相似文献   

12.
风雨桥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风雨桥建筑的选址、装饰、构造等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如"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神人以和"等。对民族建筑文化伦理思想进行研究,试图弥补我国现代建筑民族伦理文化的缺失,弘扬和丰富多民族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3.
高定侗寨"一门一桥一庙一林双寨双溪三径七楼七井"的多重地景构建了独特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空间结构。一方面,寨门、风雨桥、小溪和石径等地景将阴界和阳界进行分离,让人和鬼各居其所、秩序分明;另一方面,飞山庙和樟树林作为神灵的居住场所与阳寨形成阳界与神界的对应。最后,寨门、樟树林和风雨桥的分隔、鼓楼的分化和石径的融合使得高定侗寨的村落空间结构形成一个万花筒状的三重同心圆结构。  相似文献   

14.
凌瑩 《初中生辅导》2008,(Z1):66-68
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秦汉时自长江支流沅水向西南迁徙于今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分布在贵州的黎平、从江等地。侗族多依山傍水而居,侗族的住房多为木结构的外廊式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圈牲畜。溪流上建有桥梁,以风雨桥最为出色。此外宝塔式的"鼓楼"是侗族地区别具特色的建筑,凡是有鼓楼和风雨桥的地方就是侗族聚居地。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清江上,横跨着一座古色古香、美丽动人的"风雨桥".   它是侗乡最具特色的桥,它的结构复杂,不仅具有技术美,更具有艺术之美,给人美的享受.   ……  相似文献   

16.
我的家乡在新晃侗族自治县,是一个美丽的侗乡山城。那里有许多迷人的景点,我最喜欢的是那独具民族特色的风雨桥。风雨桥不是一座简单的桥,而是集合了亭、楼、阁风格的精美建  相似文献   

17.
爱的风雨桥     
谈桦 《中国教师》2013,(16):78-78
在我国西南有个少数民族叫侗族,侗族的建筑艺术高超精妙,风雨桥就是他们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鼓楼式的风雨桥建在较宽的河面上。在大桥长廊之上,桥亭檐角飞扬,十分美丽壮观。桥身全用杉木横穿直套,孔眼相接而不用铁钉联结,结构精密,别具一格。风雨桥精密的结构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其实,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就应如这结构精密的风雨桥。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在我教的学生中,总有一些比较特殊。其实,特殊的学生更需要  相似文献   

18.
很多很多往事都烟消云散了,但有一样东西已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难以忘怀,那就是家乡的风雨桥。家乡的风雨桥建造得很早,听老一辈说好像建造于民国年间。  相似文献   

19.
侗族风雨桥     
侗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广西四省(区)交界地区。境内溪河纵横交错,山高谷深林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创就了侗族独特的桥文化。 在侗族地区,侗族人民为了跨越江河溪流,创造性地建造了各式各样的桥梁,如独木桥、石板桥、石拱桥,还有一种让世人都赞叹不已的风雨桥。风雨桥是侗族人民战胜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其独特的造型与侗族鼓楼一起并称为人类“建筑艺术上的一种特别形式。”风雨桥建筑造型优美,气势恢弘,结构坚固,构思奇巧,技艺精湛,集木石建筑技艺之大成,既(下转封三)侗族风雨桥@龙耀宏…  相似文献   

20.
侗乡福桥     
<正> 在湘、黔、桂三省区毗连的侗族聚居区,到处可以见到横跨于河溪之上的木结构楼阁式桥梁,这就是福桥,亦即中外闻名的“风雨桥”。 福桥有几种名称,因桥上亭廊相连、瓦檐重叠、可供行人避风雨,故解放初从北京来考察的一些专家学者称之为“风雨桥”;因桥面设置栏杆坐凳,可供人歇息乘凉,又有人称之为“凉桥”;又因桥身油漆彩绘,雕梁画栋,亭阁隽雅,还有人称之为“花桥”。然而,侗语根本就没有“风雨桥”和“凉桥”这样的名称。这只是文人取的汉语名称罢了。侗语有“花桥”一词,不过只指那些雕花绘彩的桥,若无“花”也就称不上“花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