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桂林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本土稻作文化源远流长,秦代灵渠的开凿沟通了中原与岭南,也促成了桂林米粉的产生;佛教从印度传入桂林,也为桂林带来了马蹄;桂林三花酒在宋代已经名扬湖广;桂林食狗保留了中原汉族饮食孑遗。这些特色美食为桂林饮食文化增色颇多。  相似文献   

2.
桂林米粉是桂林历史,桂林文化,桂林名片,是桂林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桂林米粉这个品牌,不仅在国内有影响力,在世界的其他地区也有很大的名气与美誉度。但就桂林米粉经营而言,缺乏品牌意识,且各自为政,缺乏行业竞争力。要树立桂林米粉品牌,需从米粉的店面设计、多种经营、标准化作业、行业整合、文化旅游等方面进行品牌经营以及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物华天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居民都视养育了自己这方水土为母亲,本地特产是母亲给予的瑰宝。民间以"三宝"作为对本地最优土产或人、事的概括。"桂林三宝"的概念出自抗战时期,避难桂林的文化人士,以撰文、绘画、戏剧演出等多种手段记录了不同内容的"桂林三宝"版本,各"三宝"名录中不仅收录了马肉米粉、三花酒、豆腐乳、辣椒酱这些后人熟知的内容,锥栗、柚子、金桔等蔬果也被纳入"三宝"名录,更由于"当日号称文化城的桂林,实际另有‘三宝’"即"自由,朴素,文化事业"[1]一说,极大提升了桂林城市文化的地位与空间。1949年之后,迁居港台、海外的大陆人士,在去国怀乡的追思文字中,"桂林三宝"成了化不开的浓浓乡愁。研究"桂林三宝"的形成与演变历史,有益于提高桂林旅游商品的文化品质,扩大知名土特产的品种范围。  相似文献   

4.
“著我”是清朝诗人袁枚《续诗品》三十二首中的一个题目。两个字概括了诗歌创作的一条极重要的原则。所谓“著我”,说通俗些,就是诗中要有“我”,也就是要有诗人独特的思想抱负、性情遭际、喜怒哀乐,一句话,就是要表现诗人自己。有人问:诗人不是应该做阶级的代言人吗?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表现自己呢?是的,诗人要做阶级的代言人,但问题是如何去做?一种是把“我”深深地隐蔽起来,俨然以阶级的“全权代表”自居,就象清代诗人尤侗在《西堂杂俎》中说的:“有人于此,面  相似文献   

5.
妈妈每天早上到小镇上卖蔬菜。自从我懂事起,早上和中午,我都要给妈妈送饭。爸爸用饭盒装好,叫我送去给妈妈吃。我也从来没看饭盒里是什么。是什么。我没吃过米粉,早就想吃一回。有一次,我给妈妈送饭,对她说我想吃米粉。妈妈愣了一下,然后带我买了一碗米粉,妈妈当时没说什么。几天后的一个中午,我又想吃米粉,妈妈对我说:“要是你爸爸不吃你会吃吗?”我不明白:“妈妈怎么要问这个?”妈妈说:“我只想告诉你,你爸爸从来不会一个人吃米粉,妈妈也不会。”我说:“为什么呢?”妈妈说:“孩子,我们是一家人,同在一个锅里吃饭!”妈妈又说:“在我们这个…  相似文献   

6.
我今年才10岁,就当了一回“妈妈”啦!你一定感到奇怪吧?别急,有兴趣的话,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吧。10月29日晚上,妈妈对我说:“明天是星期六,我和你换一个位置,你当妈妈,我当女儿,怎么样?”我听了妈妈的话,既感到好奇,又感到新鲜,便一口答应下来了。接着,妈妈又说“:怎么当,你要做些什么,今晚得好好想想哦。”第二天早上,妈妈还在睡梦中,我就悄悄起床了。洗刷完毕,就想给妈妈做早餐。我打开冰箱,发现里面除了有一些米粉,就什么也没有了。怎么煮呀?正在我纳闷时,妈妈也起床了。我妙语串串烧“小企鹅”的肚皮上有一个圆圆的小钟面,后脑勺上有个…  相似文献   

7.
一、米粉将水果泡沫网一条条分解开,就成了“米粉”,再让幼儿自己扯成米粒大小,就成了“白米”或“米饭”,可供幼儿玩过家家。二、镜框画将水果泡沫网撕开,涂上不同的颜色,可以做成栅栏、小草、花边,或拼贴成各种形状的图,如圆形、地图、三角形等。三、小竹筏将水...  相似文献   

8.
六尺巷     
《红领巾》2008,(6)
清朝时,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精城一人。两家是邻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一地皮,发生一了争执。张老夫人便写信给京城里的儿子,要他出面干预。张廷玉看完信,做了一首诗劝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台皇。”  相似文献   

9.
穷不丢书     
吾乡是出过许多举人、进士、状元的,仅在大清朝,就有进士近300人。其中还有人被皇上用朱笔蘸着猪血,朝额头上一点,点得桃花一样灿烂。据说,凡被皇上朱笔点了额头的人,都可做大官,甚至,还能做皇上的女婿。吾乡在大清朝也算得“冠盖满京华”的,那顶戴花翎浮动着,似一片红云。吾乡  相似文献   

10.
包卉婷 《新读写》2011,(7):22-23
从小就一直听身边的大人叨叨:“做好事要不留名”,什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一套一套的。可我就压根没理这话,好事不但争着做,抢着做,做完了还会大声嚷嚷,巴不得“全宇宙”的“生物们”都知道——老师上课会表扬到我的,多光彩,走出去有面子!  相似文献   

11.
小议竞争     
近代文学家胡适曾经写过一部书,名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界犹如此,人类焉能没有竞争?没有了竞争,科学就停止了发展;没有了竞争,世界就永远没有了生机。竞争观念表现为:“我不仅要超越别人,而且应该永无止境地超越自已,在工作、学习中不甘示弱,敢于冒尖,敢为人先。”要有别人做得到的,我也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我也要做到的思想。我们的祖国,上下五千年,历经风霜雨雪,依然生机勃勃。但在清朝中期,由于国富民强,康熙皇帝推行了“闭关政策”,从此和国外断绝了一切交易,从而导致经济落后,到了清朝后期,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12.
清朝从一六四四年入关统治全国开始,曾强迫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广大汉族人民放弃原来束发挽髻的服饰习惯,改从满族的风俗习惯,剃发留辫,引起汉族人民的强烈反抗.中经三藩之乱.太平天国、回民起义,凡是反清者都以蓄发和反对留辫作为标志.太平天国被称为 “长毛”和“发匪”,就是因为他们主张剪掉清朝的辫子.在当时这种行为还有某种"复古"的倾向,即恢复清朝入关以前明朝的习惯和制度.但是到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情况就大大不同了.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输入,唤起了一部分有识之士的觉悟.他们认为要富强、要进步、要免于亡国灭种、任人宰割,就必须以  相似文献   

13.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讲究感觉,只要有了那份“用心”、“热爱”的感觉在其中,就能做好那件事。同样,数学教师如果想做好数学教学工作,就要讲究感觉,笔者认为数学教学需要“三个感”: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方面做得不够,也许很多教师会感到是天大的冤枉,因为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的孩子就接受了“长大要为祖国争光”之类的教导。而且有白纸黑字为证,一年级的造句有“我长大了要做光荣的解放军”“我要做光荣的人民教师”,从三年级起每年学生都要写“我的理想”“20年后的我”之类的周记或作。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三位成功者的轨迹,尽管都很简单,但也还可以看出点眉目,分析其特点,正如文中说的,首先是要有点本事,什么都不会或会得不精,不专,就什么也没法说。“裤王”善做裤子,“朋友”善做婚礼服装,而那位“365天不歇者”,既善瓦工,又懂线路版。不然,充其量只能一辈子打工 弄得惨一点,打工都没人要 其次是抓住机遇 机遇来了,畏首畏尾,犹豫不决,有本事也不成。再其次就是干劲了,不干成不了,不大干,拼命干也成不了,“一分汗水一分收成”,说的就是这个理 成功者的轨迹,对你能有启迪吗?  相似文献   

16.
小小乌篷船     
<正>1范偶从柳二爷口中确定了茂山也要拜师的消息后,心里气得不行。他掰了片荷叶扇风,然后一屁股坐在柳树下,开始分析起眼前的情况。玉新镇地处江南水乡,历朝历代都有很多水上人家,他们以船为家,船到哪里,就在哪里打鱼、摆渡、做饭和睡觉。这吃饭可是顶要紧的大事,船上的饭菜叫船菜,讲究的人家还做船点。船点是一种由米粉做成的点心。  相似文献   

17.
为官山西     
当地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山西的官员很少有从外地调来的,不少都是挖煤挖起来的”。于是,有人总结说,在山西要做个有“绩效”的官,首先要学会“挖煤”,否则升迁时的数字就很成问题。还有人说,“煤是山西人做官的敲门砖”,“山西官员老看煤,眼光都看黑了,却看不到光明。”煤场与官场  相似文献   

18.
文科博览     
“桂林山水甲天下”出自南宋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名言长期找不到最早出处。历代考证中,有人认为是宋代范成大所说“桂林之秀,宜为天下第一”而来;又有人认为是出自南宋末年桂州经略史李曾伯《重修湘南楼记》一文中“桂林山川甲天下”;到了清朝光绪11年,广西巡抚金武祥在《漓江游草》一诗中有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至此,人们一致认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出自金武祥之口。 1983年,桂林市一名叫杨寅生的拓碑师傅有一次在桂林名山之一的独秀峰拓印碑文,在钟乳石下发现一块诗碑,其中有一句诗是“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这首诗是南宋嘉泰改元(1201)9月16日“桂林大比”(科举考试)刚结束时,“提点刑狱权府事四明王正功,为考中的11人宴享礼”所作。这一发现比原来的说法提前了685年。  相似文献   

19.
鲁迅《故乡》有云:“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其中,“你放了道台了”这句话很特殊,单从结构上看,就很难正确进行句法分析。必须结合语义才能进行。原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的注释是:“‘道’,是清朝地方官名,人们称为‘道台’。文中‘放了道台’,即做了大官的意思。”这是从文意上说的,而没有讲这句话的语法结构、用词特点及其色彩。  相似文献   

20.
特色汤圆     
大年夜下午,外婆叫我学做汤圆。她说,逢年都要吃汤圆,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吉祥如意。外婆先把白白的米粉弄湿后,双手就不停地揉捏,慢慢地,米粉变成了一大团,再把它掰开来,分成一小团一小团的。接着,把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