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Bailey提出的消费者剩余方法对中国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了估算。针对陈彦斌和马莉莉(2006)所作的中国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研究,本文改变了变量的数据选取口径并对货币需求函数做了合理的修改,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实证结果表明在中国采取半对数货币需求函数的形式会低估通胀成本,而且采用M2作为货币供应量会高估通胀成本。  相似文献   

2.
就数学角度讲,货币供应量增长与利率存在一个简单函数关系。但实际上货币扩张(往往快于人口增长或可持续的经济活动,这意味着债务总额增长快于GDP增速,当债务达到一定量,货币收缩即发生,而货币周期性膨胀和紧缩无法维持货币币值的稳定。货币政策是对通胀(缩)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我国1995-2017年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SVAR模型和运用相关检验分析,对我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供给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期经济增长对货币供给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当期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和当期通货膨胀对货币供给均具有抑制作用;货币供给与通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短期为正,长期为负,且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同时货币供给对通胀具有持续的正向影响,而经济增长对通胀的影响则具有阶段性;经济增长与通胀对货币供给的短期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通货膨胀现象,其成因与过程非常复杂。国内现有文献对通胀影响因素的看法各不相同。本文采用2008年1月-2013年3月的月度数据,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和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的运行现状,并且针对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量、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采购经理人指数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运用计量分析方法作了实证分析,进行了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并通过VAR脉冲响应分析出M2对CPI的影响大约滞后8期,最后提出相应的货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双顺差使外汇储备持续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央行不得不加大货币供给量来买入外汇市场上过多的外汇。本文深入研究了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量(M1,M2)的关系,采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得出了外汇储备和货币供给量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关系,并对比了对M1,M2影响的差异。最后提出了减弱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建议,以增强央行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货币供应量与财产保险需求之间的关系,选取全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M0、M1、M2四个指标。建立VAR模型对2000年1季度至2012年4季度之间的季度数据进行检验,得出我国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与货币供应量M0、M1、M2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货币供应量对财产保险需求具有显著的的影响,即短期内货币供应量财产险需求的影响为正,且M2对财险保费收入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0金融街论坛上发表讲话。讲话有三个关键表述值得关注,这一系列表述有助于我们理解货币政策的思路和取向。第一,“保持货币供应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这个表述解释了货币供给的基本原则,它进一步包含四个关键细节:(一)和谁匹配?注意这里不是说和名义GDP增速匹配,如果按照名义GDP增速,那么今年前三季度只有1.4%,其中一季度只有-5.3%,三季度也只有5.5%,都和13-14%的社融存量增速距离甚远;而2021年GDP又因为低基数偏高,同样不具备可参照性;政策强调的是按照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GDP增速。换句话说,无论是偏宽、中性、偏紧,准绳都是“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GDP增速”。  相似文献   

8.
通货膨胀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货币现象并设计了一些所谓最优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模型。然而笔者通过对中国近十几年的数据分析, 运用最小二乘法检验发现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不相关, 从而为中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为何效果不佳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罗小军 《初中生》2012,(20):30-32
正【范文精华】什么?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这本书也不是什么商业经济方面的书?谁说的?请站起来!谁?请站起来说!这使我非常惊讶,竟然有人说马克.吐温是个美国作家,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马克是什么?难道这也不知道?马克是德国货币,听好,是德国货币!美国货币是美元,法国货币是法郎,英国货币是英镑,德国货币是马克,这难道也不知道?马克是德国货币,那么吐温呢?什么?连吐温也不知道?真  相似文献   

10.
中国货币需求的局部调整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局部调整模型估计了中国经济转轨之后的货币需求函数 ,与其他学者建立的货币需求模型相比 ,假设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处于非均衡的状态 ,更加符合实际。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M1的需求主要受国内生产总值、股票市值和利率的影响 ,其供给向均衡化进行调整的速度为 0 5 2。M2由于统计口径方面因素的影响 ,其需求与上述变量之间的关系不够显著 ,作者对此作出了具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当前英国高校教师收入水平不高、收入增速缓慢,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挑战,如学科间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高级职称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偏低以及流失严重、难以吸引及留住拔尖优秀人才等。英国大学雇主协会以有效招徕及激励教师为切入点,从优化招聘策略、增加职业晋升机会、增加非货币薪酬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吸引和留住高校优秀人才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信贷继续爆炸性增长,但货币供应量却没有出现同步增长,尤其是M1增速未能延续12月的回升走势,再次回落并创出新低,显示股市外围  相似文献   

13.
以1984—2012年度货币供应量M2、物价指数CPI、国内生产总值GDP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等计量经济方法,分析货币供应量、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物价指数CPI、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一阶单整变量,货币供应量M2为二阶单整变量,三者之间存在着唯一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通过基于平稳性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发现,货币供应量M2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推动作用在短期内有效,而对物价指数CPI的拉升作用是长期可持续的,且影响程度大于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纸币是"货币符号"还是"价值符号"呢?笔者认为,这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表达形式不同。  相似文献   

15.
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何要逐渐淡出?“淡出”后的财政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与货币政策的联动方面会产生哪些“多米诺”效应?本课题着重研究并回答了与此相关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谈出”对我国经济的间接与直接影响问题;二是近期乃至“十五”期间我国货币政策及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教授兰纪平于201 3年1 1月4日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名为《人民币升值,钱却为何越来越不值钱》的文章。文章指出,人民币8年间由1 000元缩水至576元,贬值额为424元。文章也指出,常常听到不少人抱怨:"不是说人民币升值了吗?那么钱应该更‘值钱'了吧?但我为啥感觉钱越来越不值钱呢?"要了解其中的缘故,需要我们对货币的贬值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理解。货币除了对内可能升值或贬值,对外也会出现升值或贬值。对内贬值,可以简单理解为出现了通货膨胀,即人民币国内的购买力在降低。  相似文献   

17.
全文以揭示通货膨胀的实质是分配问题以及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所造成的危害入手,指出通货膨胀的诸种成因,并提出了控制货币总量和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标本兼治通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货币供应量与保险需求之间的关系,以甘肃省为例,选取全国保费收入、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两个指标。采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脉冲检验等对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之间的月度数据进行检验,得出我国保费收入与侠义货币供应量M1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另外货币供应量变动对保险需求的影响具有显著影响特征,即货币政策对当期保险需求的影响显著,而且影响周期较长,影响较深远。然而,保费收入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当前PPI与CPI长期背离,在通胀正向传导机制不明显的背景下,可以基于动态视角来解释我国通胀成因.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反映货币因素、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的综合因子,以此建立状态空间模型求出通胀影响因子的时变参数,结果显示:2008年以前我国通胀属于成本推动与需求拉上混合型通胀;2008年至今是典型的需求拉上型通胀.并进一步建立了VAR模型,根据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结果发现,货币因子、通胀惯性、需求因子和成本因子能够分别解释通胀变化的45%、30%、20%、5%.通胀惯性和需求因子能够迅速强烈影响通胀,货币因子对通胀的影响较为持久,而成本因子对通胀的影响相对较弱.最后兼顾稳增长、防通胀提出通胀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以来,欧美国家面对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基本采取货币宽松和财政刺激政策,与此相对应的是,潜在GDP增速不断下行,资产泡沫和通胀不断扩大,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在对治疫情和防止经济下滑的过程中,我们最担心的其实是,刺激政策用力过猛!所以,当市场普遍关注疫情和经济萧条风险时,其实对中国而言,更应该关注资产泡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